问题:初二上册物理实验探究题急用,要23道,
答案:↓↓↓ 高丽娜的回答: 网友采纳 例1几个同学爬杆比赛时,要比较谁的功率大,分别需要哪些测量仪器和测出哪些物理量? 分析:要设计一个实验来测量人爬杆时的功率,首先就要建立一个科学模型,高度抽象、概括地描述人爬杆时的物理状态.有了正确的模型,爬杆人的体重、爬杆的高度和时间是三个必须考虑的因素.常规的方法是用体重计测体重,用秒表测时间,用长杆和卷尺测高度.而用控制变量的思想(保持同样的高度或用同样的时间),就可以在时间和高度这两个量中少测一个.因此,这样的设计性实验试题,虽然并不复杂,但却考查了学生建立科学模型和正确应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答案: (1)用体重计测体重,用秒表测时间,用长杆和卷尺测高度. (2)用体重计测体重,用秒表测时间.(要求比赛的同学都爬过同样高度) (3)用体重计测体重,用长杆和卷尺测高度.(要求比赛的同学在几条杆上同时开始,同时停止) 评析:本题不是简单地考查实验仪器的操作,也不是课本实验的重复,而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考查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应用知识,规划、没计、实施实验,以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2(2005贵阳课改卷)甲乙两个实验小组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分别得到下面两组数据和结论.他们在交流时,甲组发现了自己实验结论的错误和产生错误的原因.你认为甲组产生错误的原因有那些? 甲组产生错误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组 乙组 次数 动力 动力臂 阻力 阻力臂 动力 动力臂 阻力 阻力臂 结论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分析:在探究性教学中,杠杆原理一般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通过实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结果,很多学生就发现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而且不止一组实验数据支持这种想法,于是学生认为他们的想法得到了证实.到了这里,教学涉及到的就不仅仅是杠杆原理的问题了,而是科学探究中归纳方法的局限性问题. 答案:甲组的错误: (1)不同单位的物理量不能直接相加. (2)这四个物理量中的三个,它们的数据都应任意设定,不能有任何人为设置的规律. (3)没有进行多次测量并从中找到普遍规律. 二、小试牛刀 1.(2005广西柳州)由于白炽灯除了发光还产生热量,所以逐渐被称之为“冷光源”的各种节能灯代替.白炽灯的功率越大,亮度越大,产生的热量是否也越多呢?为此,小明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使25W白炽灯正常发光,把温度计放在灯泡附近任一位置,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换上100W白炽灯重复上述步骤.若100W白炽灯使温度计的温度升得高,则产生的热量多.同学们对小明的方案进行了讨论,认为: (1)在灯泡附近的范围内,灯泡产生的热量越多,空气温度________,利用温度计测温度变化的方案是可行的; (2)方案还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升高越大(2)测温点要固定、测温时间要相同 2.(2005泰州)由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液)结合相关知识,可以推得F浮=ρ液V排液g,从而看出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________和液体的________有关. 有些爱思考的同学进一步提出,除上述两个因素外,浮力的大小是否还与别的什么因素有关?其中,一个比较具体的问题是:物体所受浮力大小是否与物体的形状有关?针对这个问题,若提供下列器材由你选择,你将选择哪些器材、怎样进行探究? 供选择的器材有:弹簧测力计,三个形状不同的小石块,橡皮泥,烧杯、细线和水. (1)你选择的器材是:________________. (2)你的探究方案(即实验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 (3)你如何根据探究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或获得的数据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排开液体的体积、密度 (1)弹簧测力计、橡皮泥、烧杯、细线和水(多选或少选均不正确) (2)实验步骤: 或a.①用细线将橡皮泥吊在弹簧测力计上,测出橡皮泥重G; ②将橡皮泥浸没水中,记下测力计的示数F1; ③改变橡皮泥形状,将橡皮泥浸没水中,记下测力计的示数F2; ④再改变橡皮泥形状,将橡皮泥浸没水中,记下测力计的示数F3. 或b.①用细线将橡皮泥吊在弹簧测力计上,将橡皮泥浸没水中,记下测力计的示数F1; ②改变橡皮泥形状,把橡皮泥浸没水中,记下测力计的示数F2; ③再改变橡皮泥形状,把橡皮泥浸没水中,记下测力计的示数F3. (3)(答案要与实验步骤对应) 或a.求出橡皮泥各次在水中所受的浮力.若各次所受浮力相等,说明浮力大小与形状无关;若各次所受浮力不等,说明浮力大小与形状有关. 或b.比较橡皮泥各次浸没水中时测力计示数.若测力计的示数相等,说明浮力大小与形状无关;若测力计的示数不等,则说明浮力大小与形状有关. 3.(2005泰州)通过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液体压强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老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有两只杯子,分别盛有清水和盐水,但没有标签,你能否用压强计将它们区别开? (1)当压强计的金属盒在空气中时,U形管两边的液面应当相平,而小明同学却观察到如图1(a)所示的情景.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U形管左支管液面上方的气压______大气压(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调节的方法是:() A.将此时右边支管中高出的液体倒出 B.取下软管重新安装 (2)小明再作图(b)所示的检查.当用手指按压(不论轻压还是重压)橡皮膜时,发现U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几乎不变化.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压强计调节正常后,小明将金属盒先后浸入到两杯液体中,如图(c)和(d)所示.他发现图(d)中U形管两边的液柱高度差较大,于是认为图(d)杯子中盛的是盐水.①你认为,小明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填“可靠的”或“不可靠的”);②简要说明理由: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