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终身学习知识网~是各类综合知识资源信息分享,提升综合素质与提高知识技能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Hg,Cd,Gr在土壤中的污染特性?】

[复制链接]

问题:【Hg,Cd,Gr在土壤中的污染特性?】

答案:↓↓↓

网友采纳  汞进入土壤后95%以上能迅速被土壤吸持或固定,这主要  是土壤的粘土矿物和有机质有强烈的吸附作用,因此汞容易在  表层积累,并沿土壤的纵深垂直分布递减.土壤中汞的存在形态  有金属汞、无机态与有机态,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正常  EH和PH范围内,汞能以零价状态存在是土壤中汞的重要特  点.植物能直接通过根系吸收汞,在很多情况下,汞化合物可能  是在土壤中先转化为金属汞或甲基汞后才能被植物吸收.无机  汞有HgSO4、Hg(OH)2、HgCL2、HgO,它们因溶解度低,在土壤  中迁移转化能力很弱,但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具有剧烈  毒性的甲基汞,也称汞的甲基化.微生物合成甲基汞在好氧或厌  氧条件下都可以进行.在好氧条件下主要形成脂溶性的甲基汞,  可被微生物吸收、积累而转入食物链,造成对人体的危害;在厌  氧有酶催化下,主要形成二甲基汞,它不溶于水,在微酸性环境  中,二甲基汞也可转化为甲基汞.汞对植物的危害因作物的种类  不同而异,汞在一定浓度下使作物减产,较高浓度下甚至可使作物死亡.  植物吸收和累积与汞的形态有关,其顺序是:氯化甲基  汞>氯化乙基汞>醋酸苯汞>氯化汞>氧化汞>硫化  汞.不同植物对汞吸收能力是:针叶植物>落叶植物;水稻>  玉米>高果>小麦;叶菜类>根菜类>果菜类.  土壤中汞含量过高,汞不但能在植物体内累积,还会对植物  产生毒害,引起植物汞中毒,严重情况下引起叶子和幼蕾掉落.  汞化合物侵入人体,被血液吸收后可迅速弥散到全身各器官,当  重复接触汞后,就会引起肾脏损害.  镉主要来源于镉矿、冶炼厂.因镉与锌同族,常与锌共  生,所以冶炼锌的排放物中必有ZnO、CdO,它们挥发性强,以污  染源为中心可波及数千米远.镉工业废水灌溉农田也是镉污染  的重要来源.  镉被土壤吸附,一般在0-15cm的土壤层累积,15cm以下  含量显著减少.土壤中的镉以CdCO3、Cd(PO4)2、及Cd(OH)2的  形态存在,其中以CdCO3为主,尤其是在PH>7的石灰性土壤  中,土壤中的镉的形态可划分为可给态和代换态,它们易于迁移  转化,而且能被植物吸收,不溶态镉在土壤中累积,不易被植物  吸收,但随环境条件的改变二者可互相转化.如土壤偏酸时,镉  的溶解度增高,而且在土壤中易于迁移;土壤处于氧化条件下  (稻田排水期及旱田)镉也易变成可溶性,被植物吸收也多.土壤  对镉有很强的吸着力,因而镉易在土壤中造成蓄积.镉在土壤中  吸附迁移还受伴随离子如Zn2+、Pb2、Cu2+、Fe2+、Ca2+等的影响,  如锌的存在就可抑制植物对镉的吸收.  镉是植物体不需要的元素,但许多植物均能从水中和土壤  中摄取镉,并在体内累积.累积量取决于环境中的镉的含量和形  态.镉在植物各部分分布基本上是:根>叶>枝的干皮>  花、果、籽粒.水稻研究表明同样规律,即主要在根部累积,  土壤中过量的镉,不仅能在植物体内残留,而且也会对植物  的生长发育产生明显的危害.镉能使植物叶片受到严重伤害,致  使生长缓慢,植株矮小,根系受到抑制,造成生物障碍,降低产  量,在高浓度镉的毒害下发生死亡.  镉对农业最大的威胁是产生“镉米”“镉菜”人食用这种被  镉污染的农作物,则会得骨痛病.另外,镉会损伤肾小管,出现糖  尿病,镉还会造成肺部损害,心血管损害,甚至还有致癌、致畸、  致突变的报道.  铬的污染源主要是铬电镀、制革废水、铬渣等.铬在土壤  中主要有两种价态:Cr6+和Cr3+.土壤中主要以三价铬化合物存  在,当它们进入土壤后,90%以上迅速被土壤吸附固定,在土壤  中难以再迁移.Cr6+很稳定,毒性大,其毒害程度比Cr3+大100  倍.而Cr3+则恰恰相反,Cr3+主要存在于土壤与沉积物中.土壤  胶体对三价铬具有强烈的吸附作用,并随PH的升高而增强.  土壤中可溶性六价铬的含量很小,这是因为进入土壤中的六  价铬很容易还原成三价铬,这其中,有机质起着重要作用,并且  这种还原作用随着PH的升高而降低.实验已证实  土壤中存在氧化锰也能使三价铬氧化成六价铬,因此,  三价铬转化成六价铬的潜在危害不容忽视.  植物对铬的吸收,95%蓄积于根部.据研究,低浓度Cr6+能  提高植物体内酶活性与葡萄糖含量,高浓度时,则阻碍水分和营  养向上部输送,并破坏代谢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人人终身学习知识网~是各类综合知识资源信息分享,提升综合素质与提高知识技能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

Powered by 5wangxiao

© 2007-2021 5wangxiao.Com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