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文往往离不开写景。而实际状况是很多学生常常是为了写景而写景,并盲目地认为“景”是作文必不可缺的内容之一,或者是为了运用上几个华丽的词语而写景。面对现实,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指导学生:
一、明确写景的作用与目的
一般说来,作文都是作者主观情感的外泄,每个人动笔写作,均有其目的,那么,所写文字则均为表情达意之载体。至于文中所写之景,具体地说,或为情感的载体,或为滋生情感的催化剂,或为人物活动的舞台,而决不只为装饰文章,更不是牵强附会的累赘。
例如《孔乙己》一文中:“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作者写这一段文字,作为人物出场的背景,反衬了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折腿后,四肢着地,浑身是泥,身穿破夹袄那种冷冻痛苦不堪的凄凉景象。这样,景为情驱、受命于中心,构成了文章的有机整体。
二、掌握写景的方法
明确目的较为容易,然而,如何去实现目的,却是我们指导学生作文的关键之所在。那么,写景密径何在?根据二十多年来指导学生作文的教学体会,我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去把握,以求能给学生启迪。
1.定好串编之法
如果说“景点”为珍珠,那么,如何将其串编成色彩斑斓的图形呈现在读者眼前呢?这就需要作者巧妙编扎。其法为:
(1)纵向编扎——按时间的顺序(或一天的早中晚,或一年的四季)描写景物。时间的不同,带来景象的迥异,呈现丰富多彩的景色。
(2)横向编扎——按空间顺序描写景物。可移步换形,景物纷呈l也可随着视线变换而异,人站在原点,随着视线前后、左右、远近、俯仰、去收、直曲的移动,所摄景物各异,还可二者合用,既移步换形,又多角度多侧面地观察描写景物。
(3)感官编扎——利用人的不同感觉器官,摄下所感的对象,立体地呈现景物。社会生活不是平面画,而是丰富多彩、变化万端的立体空间。要反映生活的真实,作者就得调动所有感官,把感觉到的信息传递给读者。因此,可用视觉、触觉、嗅觉等器官来.传达景物信息,既可使景物丰富多彩,也可让读者多渠道接受信息。如((从百草园到三
味书屋》一文中对百草园景物的描写,便是典范。
(4)分类编扎——自然界的景物丰富多彩,人为的物品亦千姿百态。要有条理地写景,就得分类描绘陈述。如植物、动物、人类、建筑物等便可依次陈述,让读者根据生活体验还原归位而把握景况。
(5)衬托编扎——借景衬托的一种写作手法。我们知道,黑板写白字效果好,是因为其色调是对比色,差别大,互相衬托而显得更加醒目。因此,写景也可采用此法。如
((济南的冬天》将南方之景衬托北方之景,给读者印象更深。
(6)思维编扎——有时为了表达作者某
种感情,作者可借助景物的描写来实现。如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作者不仅看到了当时眼前的壮景,还展望了未来的美好之景
——“须晴Et,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是作者美好愿望的结晶,也是当时思维的产物。通过“思维”,把实和虚有机结合,以表达作者主观情感;也可随着作者的心理
活动流程线而纷呈景物,或天上或地下,或中国或外国,或现在或未来,或实有或虚无,只要能作为情感的载体,均可借之用之。
2.要明确景和主人公的关系
写景可以提供人物活动的背景,但不是信笔所至,随兴而往,而要根据主人公身份职业来确定取舍。例如《七根火柴》一文,作者写草地的艰苦环境,是因为它是红军经过之地,与无名战士身份有关,对表达主题起了至关重要的衬托作用。又如《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作者写景离不开“路”——马路、柏油路、便道,都与主人公祥子职业有关,马路在烈日下的炽热如火,衬托了主人公拉车的艰辛痛苦,有力地表现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牛马不如的生活悲哀。
3.注意抓住景物特征
自然界的景物是形色各异,变化无常的。要准确真切地再现出来,就需要作者抓住特征去描绘。例如《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作者抓住烈日下动物、植物等的情态,从多方而宣染热不可耐的气氛,突出了久干无雨而又闷热的特征,具体地表现了祥子拉车的艰辛。
4.抓典型之物写变化
要动态立体地再现景物,并非易事,需要把握诀窍,就像治牛要抓住牛鼻子一样,写景之变化要抓住易变之物。如“春江水暖鸭先知”的鸭,《在烈Et和暴雨下》中的柳树便是这典型物。通过柳枝在烈日与暴雨之下,无风、微风、大风、狂风之中不同的姿态的描写,便准确地再现了天气由晴至雨的全过程。
5.要注意语言的锤炼
要栩栩如生地再现景物,还得在遣词造句上下功夫。如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长短句的选择,节奏的快慢,语言的顿挫,都是值得深思的。“能否换句话,说得更生动,更具体,更形象”,应作为我们写作修改文章的口头禅。例如((诗话二则》中的三位诗人炼字的故事,便值得我们认真效仿。
三.弄清景与情的关系
在具体作品里,情与景是如何结合的呢?((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说:“随物宛转,与心徘徊。”即物来动情,情往感物。如果再细致地分,有四种类型。
1.寓情于景
例如:“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是七步”(《二六七号牢房》),作者只平淡地叙述了牢房的宽度“七步”,无一情感文字,然而透过字里行间,读者又鲜明地看到了作者对德国法西斯强盗虐待革命战士的罪行的愤怒之情。这情便藏在寻常的景物之中。
2.移情于景
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作者便是将情移入“石灰”之中,表达他那种坚贞不屈、革命到底不回头的斗争精神。又如林黛玉的((葬花辞》,她将自己的情感外射于花上,使情感物化。这种类型常采用象征、拟人、比喻等手法,宛转地表达情感。
3.触景生情
这种类型是我国古典文学常采用的一种手法,即赋比兴的“兴”,以景作为表情的媒介物。如“推开西窗,眼前便是金光灿灿的天安门城楼,远处绵延的燕山褶皱带作了首都苍翠的屏障……北京太可爱了!”(《地质之光》)这段文字写李四光和许叔彬回国之初,兴奋愉悦,热爱祖国之情皆因触景而发。歌词《十五的月亮》主人公因圆月生情,亦为此种类型。
4.以景托情
这种类型有两种表现手法:其一,正衬——即情景相辅相成,色调一致。如“中南海上,轻尘不飞,勤政殿前,纤萝不动”(《地质之光》),衬托了李四光和伟人相处的那种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激动不已的幸福之情。其二,反衬——即情景相反相成,色调冷热迥然而异。依然以《地质之光))一文为例:“那天天气很冷,漫天大雪,但会场上热气腾腾。”用天气的寒冷,反衬出会场的热烈气氛。还有“以哀衬乐”或“以乐衬哀”的。如《红楼梦》中,一边写贾宝玉举行婚礼仪式的热闹场面,一边写林黛玉焚稿的悲惨情景,两相对照,达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当然,这四种类型并非绝然分开,只是为了便于叙述分类而已。其实,它们常常是交错连用的,只不过一、二种着眼于情,三、四种着眼于景罢了。
学生弄懂了情与景的关系,从主观上自觉地去利用“景”来表达情,无疑是大有裨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