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真题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不少于 800 字。(70 分) 名师解读 命题解码 2019 年上海高考作文题,坚持“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践,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说理能力。 与 2016 年开始上海高考作文出现的“现象类”“泛现象类”材料不同, 2019 年高考作文材料探讨的是人的认知方法、规律。因此,审题、立意上都与往年高考作文存在一定的差异。 首先,在审题上要求考生认真读懂材料,明确考题要求。往年高考作文材料中都会出现明确的“关键词”,例如 2018 年的“被需要”,对于考生而言 较为容易把握。但是 2019 年的作文写作如果盲目从材料中抽取关键词,例如 “音乐”“中国味”等,则可能出现偏题、套作等情况。 通读材料,理解材料中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对材料进行整体把握,明确材料的问题指向是正确审题所需的基本能力。材料以“音乐”为例,是 探讨的依据。“由此”表示前后分句存在着因果逻辑关系。这里追问一个“为 什么?”就能发现,事物之间的差异性、独特性往往可以通过与同类事物的比较而得到凸显。“比较”,这个关键词的获取是建立在考生对于材料理解、 分析的基础之上,这也是 2019 年上海高考作文在审题上难于往年的地方。 还有一个重要的关联词“从而”,更容易为考生忽视。“从而”同样也是一个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且有表示“进一步行动”的意思。“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这句话启示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熟悉事物的独特性并 非是认识事物的终点,还需要形成一个由无意识感知到有意识探寻的实践活 动,不断深入探求事物的独特性,同时提升自身认识事物的能力。 审题误区 考场作文中,考生偏题、套作现象并不少见。其主要问题是过于依赖习惯性思维,盲目地从材料中寻找关键词,无视材料的表述及写 作要求。例如有的考生抓住“中国味”泛泛而谈,以并列式的结构依次谈了 音乐中的中国味、饮食中的中国味、服装中的中国味等等,事例丰富,语言流畅,然而全文不提认知事物的方法,与材料要求相去甚远,属于偏题作文。同样,有的考生能抓住材料的论题,谈论人的认知方法,但是所论述的方法 却是要全面认识事物、要不畏惧困难、要持之以恒等,完全无视材料的内容,同样属于偏题作文。 除了未能理解材料造成的审题错误之外,还存在着未能完整理解材料的审题偏差。不少考生未能注意到材料“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样一句话,由此导致议论缺少丰富的层次、立意不够深刻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