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看了你的贴子,想和你说说我的儿子
答案:↓↓↓ 王文革的回答: “反其道而行之”其实是对书本方略的一种批判,因为每个写的书或养育的策略都是和个人所处的低于文化和经验有关。育儿严格意义上讲不是科学,而是一种风俗。当你看书或咨询的时候,如果严格按人家的说法去做,一般很少成功。至少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举例:很多人欣赏国外蹲下来和孩子讲话,这样可以给孩子你最大的平等和尊严。反道:你不去这样做,无论什么姿势都随便和孩子讲话。结果:你的孩子也可以获得尊严,也可以感觉到平等。如果你按书本上说的去做了未必就使你达到教育目的。所有的非科学的东西都可以这样衡量。现在首要的问题是你家人对他的充分的接纳,寻找他的优点并利用他能做好的方面进行教育。然后才是学校老师对他的接纳,无论采取什么办法让老师接纳,在家里面必需让孩子找到自己的强项,而且这可能是老师欣赏的,这样就可以让老师来说服自己。现在我们分析老师讨厌的是什么。我个人感觉是课堂纪律,因此必要的延迟和自理训练是必要的。如果他在上课的时候,不经允许就离开座位到处走的现象存在。在家里就应该进行游戏训练,让他知道离开座位是不好的,哪怕他不自觉地离开,但走出两步后马上就回来了,这也是成功。再比如,他对人交往不擅长,但我可以教他对人有礼貌,同情帮助人,这样就会使别人主动去接纳他。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会很在意别的同学或老师是怎样看他的。你现在可以给他一个自己的定义:我在生你的时候,梦见一个神仙(也可以是上帝什么的),他告诉我你的宝宝将是一个很伟大的人,他会表现出什么(多是他现在别人认为的缺点,还有你的期望),但这些都是保证她成为伟人所必需的。这样他就能宽容自己不能改变和不能做到的,努力做那些可以改变和做得更好的。这很像是一个谎言,但我认为是一种可以长期有效的技术。我坚信最蹩脚的尝试也比那些忽略和放弃强。有人说家庭是“母机”,好的父母就是决定这个机器好坏的螺钉和螺母。西方很是强调结构决定功能,功能是我们预期的,但你们夫妻两个人想着法地给孩子以积极的影响,你的预期就会实现,哪怕是一个石头孩子。说到这又想起一个“皮格马利翁效应”,你可以查一下,这个故事很好。 王文革的回答: 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官场很有效,比如我是领导,对一个科员的看法就是这样的。说你行,你就行,结果就行。反之也成立。好在大多数父母都认为自己的孩子行,这是好事情。 王文革的回答: 谢谢林林的问候。导致孩子行为的原因很多,中医方面的我不懂,我也回避这些,一切和中医相关的东西我都回避,西医也好不到哪儿去。大概专业学习的后果吧。但中医还是有莫名的效果的,比如保胎什么的。但不至于有实质的影响,因为很多人也接受这个治疗。赌博和烟酒就更没有关系了,道理也同样。你在高中如果是学理科的,在讲遗传的时候肯定有这句话:遗传是相对的,变异是绝对的。变异可以改变遗传性状。变异如何就全靠个人造化了。广东的汤对我来说的确很神秘,我也不理解,好像是一种饮食风俗。就是我来上海后也不喝汤,水也喝的少(除非玩球后),应该属于骆驼型的家伙。产后没有奶也是正常的,剖腹产的人好多都是这样的。不经过正常的分娩,让你有奶的生理“阀门”就打不开,否则比如你手上拉个小口也出奶岂不麻烦?人就是设计的巧妙。以前的所有事情都过去,不要提了,不要追问为什么会是这样,任何人都没有错误。就是知道原因对现在又有什么用途?多考虑当前,让孩子每天都进步一点,这不难。相信后来教育是可以起一定作用的。就像那个老伯一样,为每个新发现而感到可喜可贺。多构思一下让孩子接受的教具和方式。比如你说的扑克牌,让他分成四种花色,或同点数配对,他就很容易做到,谁管谁他是达不到的,否则他就是神童了。 王文革的回答: 孩子从3岁开始就愿意问些“为什么”很多都是循环的,大人要给予直接的最简单的回答,越直接越形象越好。“天为什么会下雨?”/“小草渴了,所以……”“为什么小草渴了”/“小草和你一样,和其他小朋友玩后就渴”……引导孩子写字当然是好事情,一般四岁的孩子还写不好汉字,你的孩子已经很了不起了。发病呈规律的孩子是因为他对自然界有很强的适应能力,相对应的对社会行变化适应能力弱。虽然没有人专门研究过,但给我的感觉是这样的。孩子上幼儿园生病是一种典型的不适应状态,部分孩子是这样的。但要相信孩子的适应能力,估计会短期内适应的。我见过在正常上学的情况下适应时间最长的是5周的孩子。越早让孩子接受这个挫折对孩子的影响就越小,尽量早送孩子上幼儿园吧。我不是不相信你的能力,但你毕竟代替不了老师。比如,在你面前他可以发脾气,但到老师面前同样的事情他就不发。你让他洗手,他不洗,但老师的一个表情他就会跑去洗手。现在社会上有几个父母比幼儿园老师的学科知识少?但我们在孩子面前都不如他们。不相信老师的根源就是不相信孩子。 王文革的回答: 不能把孩子的前途看得那样黯淡,否则我上面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不就白说了吗。我个人感觉你的孩子肯定有过人之处,也许现在还没有发现。偏才怪才也没有什么不好。现在肯定的一点是不能让你的孩子八面玲珑样的工作,这样的工作很多,工作对象是人的,虽然成功人士多从事此类工作。但对机器、对物体的工作也会很多,也很重要。1万个公关小姐和1个迂腐的科学家哪个重要,这谁都说不清楚。如果以集团的角度选是科学家,如果以个人的需要选是小姐。对孩子的教育标准上肯定不要和一般的孩子一样,否则大人和孩子得到的是更多的挫折。只能以平常,以不平常对待。 王文革的回答: 关于读书,我个人放言一下,和我们国家的教育无关。一个孩子读书好不好和两个因素有关:孩子的个人特性和家庭的教育取向。孩子如果可以跟上教学并愿意付出就一定可以学好;家庭有读书价值的,孩子可以学好。后者现在很难区分,比如化花钱送孩子读某些贵族学校的就不是针对孩子的教育取向,而是父母抖富和攀比。我个人感觉你们夫妻在私下一定要下决心把孩子坚持送到幼儿园,不能在孩子面前讨论去否,也不要征求孩子的意见。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孩子不适应幼儿园。如果是你们担心孩子在幼儿园会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你就应该去个人私下解决,这也不能让孩子知道,并且这永远不是你们把他放在家里的理由。 王文革的回答: 我不知道你说的:“相信孩子”。是什么意思?该不是放任不管了吧。如果这样,你就曲解了我的意思。任何孩子都是越早进行有指向的干预越有效果,难度就在于类似林林的孩子,我们接触的太少了。对他的教育多有特殊性,少有一般性。所以,我和你一样都得不到具体的会拿过来就用的招数。孩子是你的,所以你应该多摸索。先鉴别哪些做法是有效的方法:1、他喜欢,且做得比以前好,有进步;2、莫名地,他就别其他同龄孩子做得好;3、愿意和你说的事情(包括影片人物、小朋友、或学习科目)。需要注意的事情:虽然你对他的要求不是很高,但不能什么事情都顺着他,家长的绝对权威要树立。否则青春期一到,他可能就厌弃家长(他的一种补偿),那时你会伤心透顶的。想到哪儿说到哪儿,不系统,见谅。 王文革的回答: 因为林林是特殊的孩子,但他不是傻孩子,他情感是健全的。当他到青春期的时候,就很在意别人的看法,尤其是愿意臆断班级内漂亮美眉对他的看法。他的所有行为和样态对他来说好像是天生注定的,这时候他就会把心理失落强加给父母,厌恨父母,处处作对。一般会表现为对你的话不理睬、反抗、暴怒什么的。这样他就摆脱了--看看,都是你们造成的,所以你们要负责。这只是一种可能,一般的孩子也有这样的。关键是你对他照顾的越多,他就越自然地表达,没有什么顾虑。我是乌鸦嘴了,孩子永远是天使而不是恶魔。 王文革的回答: 及时指出他的错误,他也马上知道自己的错误,就可以了(你自己会掌握其形式和力道的,不过也不欠)。等他大一些的时候,就可以在事前控制自己,现在别总强调:我跟你说多少次了,你偏偏……祝你和孩子快乐每一天。 王文革的回答: 我是农民,我知道农民快乐的秘诀--有计划地播种和耕耘,时刻有意识地发现收获点,这样一年四季都在劳作中快乐。 王文革的回答: 通过对梦里花落的对话,大家也都了解了,林林妈妈做得很好的。能常年这样也是伟大。所以,相信林林会很幸福。我们等待林林的好消息。 王文革的回答: 我也相信。奇人奇貌,我就信这个。例子就不用举了。 王文革的回答: 这也是我本人的不足,越是小心的孩子我就越小心,判断和指导总是举棋不定的样子。如果我们的经验很丰富,如果我们可以依据类似医生的“检测报告单”那该有多好呀。网络上类似的个人“组织”也很多,我也试图了解别人是怎样处理的,但很少,只能得到“好大人--好孩子”。把球踢给大人。这是无奈,也是最现实和有效的。 王文革的回答:Originally posted by lyhcjy at 2005-9-27 11:00: 楼主,我觉得你的孩子不是普通的孩子,就是一方面天才一方面弱智的那种(这种孩子也不少),可能也不能用常规的方法教育他。我想他长大以后会在某些方面成为专家。如果是我,我会顺其自然,上幼儿园是 普通小孩的 ... 我也这样认为的,平常人就是庸人。但还是感觉应该给他放到正常的学校去,这绝对不是所谓的“回归主流社会”。我想只有和平常的孩子比才可以发现自己的孩子有哪些长处,然后才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我以前看过艺术类和学科类的家长教育成功的例子。但不能拿来套用在林林身上。艺术类适合于个人教育,但学科类最好是班级教育。另外,可以自学的学科类知识还和孩子的个人特性有关,估计是很了不起的孩子。早期教育是很重要,但林林不要着急,许多结构性的能力需要在发展过程中发现。也有可能到初中以后,才很厉害。我知道青春期是一味特殊的药物,几乎所有的人都有强烈反应,原来不擅长的东西可能一夜之间就是高手。谁都不知道为什么,人就是这样难以琢磨。如果让我赌的话,我就压在这之前,而不是以后成人阶段。 王文革的回答: 先说你自己吧,到了青春期是不是变成了文学家?很多中学生写的杂文比成人写的都好。突然变得超强能力的多得是,当然突然变得不好的也很多,比如开始收拾父母什么的。一些人们认为的“病症”许多都是到了青春期就突然变好了,比如多动症、自闭症、性行为异常、学习困难、部分精神疾病等。但一般的家长在孩子生命的前10年就放弃了,努力把孩子往坏处想,结果剥夺了孩子突然变好的机会。这是我的个人经验,不知道是不是一个规律。我想一般人是不会承认的,因为真这样,孩子前10的钱就难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