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你好!
答案:↓↓↓ 王文革的回答: 你好,克克妈:我感觉你的孩子很逗的,会耍小心眼。我们先不谈你的教育设计如何,但肯定的一点是你的孩子现在数概念的对应已经形成(知道每个人对应两块瓜),而且具有变通的抗诱能力。他为了继续吃西瓜,但规则又不允许他,直接去吃他会感觉到“良心”上承受压力。于是就找些理由,而且这些理由最好是规则制订者身上的缺点或就是制订者践约了。他们找到并给你讲出来或干脆附加权威者的口气和神态,在“心安理得”达到自己目的的同时提升了自己的形象。孩子的“阴谋诡计”和大人不一样,大人是为了整人,而且还会产生对对方的不良印象,他不会因为你们不遵守规则而弱化你们的高大形象,其实他骨子里倒希望你们的履行规则的时候漏洞百出,这样他就有话语权了。你孩子的事情简直就是一个电影片断。我很欣赏好莱坞的儿童动画,脚本制作者才是真正的儿童心理专家,而且是良好互动的。《蜡笔小新》孩子的心理刻画得很好,就是大人的对待态度恶劣了一些,这很符合我们亚洲的教育风格--单向教育。只要我们拿出细心去寻找孩子每天发生的小伎俩,就会感觉到我们的孩子在成长,越来越可爱。至于我们的教育策划是否成功是无所谓的,毕竟我们不是他们肚子里的虫子,这种被动发现和欣赏其实是主动的。我很少发现有主动成功的专家,看到的是多多的被动成功的家长。既然是老朋友了,希望你仍然用老眼光来看我,用老宽容来对待我,让咱们一起伴随孩子的成长老下去。 王文革的回答: 不用一些框框制约他们也不行,谁都有框框,否则就是失职。我们可以把框框分成两种:强制执行的和潜移默化影响的。强制执行的我们都会苦口婆心三令五申,眼睛看着,嘴里说着,双方都很明确。潜移默化影响的则作为一种潜规则存在,比如吃饭的习惯、说的语言、待人接物等。如果孩子接触的全是第一种,他们的遭遇是痛苦的,这样的家长要么是望子成龙心切,要么就是杀人魔(虽然感觉他们自己是对的)。接触的都是以潜移默化形式存在的东西,这个孩子是关爱饥渴者。我们就像是天平上的游标,根据自己的感觉来在两者之间滑动。具体位置说不清道不明,只有当大人或孩子感觉对方有问题的时候才意识到失去平衡,需要调整了。这个调整需要一个过程,要忽悠一段时间,所以都不要着急。忽悠本身就说明是一种平衡,叫动态平衡。找孩子的优点还是比较容易的,优点可地跑看我们找不找。zhaobenshan式的“忽悠”你喜欢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