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请教王老师:怎样处理林林的这些:攻击性的行为呢?
答案:↓↓↓ 王文革的回答: 第一个情境下打看报纸的行为不算是攻击行为,因为这时候孩子正玩在兴头,他们还来不及想坏主意或不会认识到这个人的威胁,估计是善意的挑逗。比如他感觉这个人看报纸的行为很像一个他熟悉的人,打他就像是和这个熟悉的人打招呼。比如这个人的姿势阻碍了他玩,他拍这个人是一种主动提醒,玩得太忙了,语言提醒来不及。至于真正的原因估计现在他也想不出来,都是一闪而过的事情。第二个也不算是攻击行为,是一种接纳的倒错表达。其情境和交流方式使孩子马上消除了他对这个姐姐的陌生感,表示接纳就踢了她。关键问题出现在踢这个动作上,这个动作本身有攻击的味道,但我们改变一下比如握手、拍肩膀、当胸一拳、翘大拇指等,任何人都不会这样认为。但林林的行为的确和这些动作等效。孩子可以使用最简便的,动脚比起动手来更隐蔽、安全也更能减少自己紧张感。情景三只是一攻击行为的味道了,只不过这种攻击是出于“正义”,他表达了公众的意愿,这也是他有信心和勇敢的理由。攻击行为是为了表达个人的意愿(提升自己,打压别人、惩罚和警示对方)而不顾情境和对方的感受的暴力和语言侵害。你的孩子不是这样的,我也觉得特像小孩的,很有意思。希望林林再接再厉,加油! 王文革的回答: 多跟老师接触,老师就会认同孩子,这的确值得一试。有时候抑制孩子的“攻击行为”得不偿失,对林林来说对人交往上要在表面上尽量放手和宽松,同一种行为换个角度评价和思考,涉事的人都会感觉认可并赞同。 王文革的回答: 国内和国外类似的网站是有的,你当然可以看看。但我感觉总抱着“对号入坐”的参与心理是消极的,应该关注那里的人是怎样做的。就是别人的具体做法也很难拷贝过来,不一定有效果。最重要的是学父母的精神(不厌、不离、不弃)--这是唯一有效的。作为一个生物物种(我们人就是其中之一),表现什么器质变化(病)行为状态(症)才算“病症”?只有缩短该个体的生命周期、危害该种群的延续发展的才能算是“病症”。如果以这个定义来理解“自闭症系列”的话就会发现很不符合。首先在器质和生理上找不到病灶,其行为不影响人的延续和发展(相反,许多工作需要有这样的症,并被赋予了很积极的意义,比如专心、执著、心无旁鹜……)。孩子我以前的那句话,你可以看所有给人类做出贡献的人的行为,他们都是有病的。有多少人希望自己得了这样的病呀,最好是病入膏肓。这种病症重要表现为症,就是一种行为状态。这很符合人们对行为属性的评量和划分,比如个性、性格。可以作为一种性格或个性维度,每个人都有,只不过表现水平不一样。同样,这种个性行为也没有好坏之分。这需要人们的此的理解。但如果有些人认为是病,就不好了,比如医生、教师、同学等孩子可以接触的人都认为是不好的,那这个孩子也就发展得不好。比如,30年前,如果一个女人穿成现在都市女人的样子,那这个人就被这些人定义为不正常的,她也不可能有好的发展。但社会不可能在近期有这样的进步,因为执政的人没有这样的孩子,他们不能理解。可以想象,如果没有邓朴方先生,那我们国家的对残疾人的理解会有现在的发展吗?所以,首当其冲的铁肩担道义的人和机构是这些孩子的父母和家庭,不希望别人改变什么,但家庭必须做到。这样可以保证孩子的发展底线,如果成人成材了,收获最大的不只是家庭,而可能是社会或全人类。不想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症,就需要父母不这样认为;不想让别人认为孩子的病症,首先你们父母要说服别人。所以,你多花时间收集一些这样的案例,可以给孩子的老师讲、可以给孩子同桌的父母讲,这不就拓展了孩子的舒适空间了吗?你说我们认为孩子是某种病症,但这世界上有这样的药物吗?没有!没有还有什么关注的意义呢?你不要努力去论证他得了什么病,应该努力去想办法寻找孩子的优势,把它们作为孩子存在的立足点,让别人认可还不得来点看得见摸得着的?比方,林林现在发现了他的图形强记能力(表现在汉字,当然这个系列还会有很多,只是你没有发现罢了),你可以跟别的小朋友比这个,而不比八面玲珑地讨人喜欢。识字可以有利于考大学,八面玲珑可以吗?罗嗦了很多,不知道你理解了我的意思没有。父母对孩子理解也需要一个开窍的过程,早开窍就是有慧眼,孩子的教养就有指向和实效,晚开窍多是事后的后悔药。后悔药不难找,我们随时都可以得到,只是我们从来不吃。 王文革的回答: 另类也没有什么不好的,许多人的个性做法和想法都可以成为另类,毕竟大家都是大人,按自己的想法生活,就舒适。关于孩子拿vcd碟片的事情估计是你发现晚了。在他很小的时候,只要是开/关的装置他都会很快地摸索出来,这好像是人的一种先天预置,比大人厉害。只不过一般的家庭,坚决反对孩子这种摸索行为,认为很危险的。小孩都有理想,都是眼前的,变化也快。可以反应当前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可能是你孩子现在需要风光一翻。成为演唱者不需要你说的那些条件,有人支持就可以。大人在策划孩子喜欢的活动的时候,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很差,他们很不得马上就实现,有时候还不睡觉,兴奋、怕睡过头什么的。稳稳地等待日程的到来需要到十多岁。你可以多组织一些类似的活动,然后让他作必要的准备,这是一种好的方式。学语言的事情,许多人强调语境的重要。根据是小孩子(6个月前)听什么语言就会什么语言,大孩子就慢些,但还是有明显效果的。大人经常跟他说或经常让他接触他就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