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终身学习知识网~是各类综合知识资源信息分享,提升综合素质与提高知识技能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重庆市永川区2018-2019高二3月月考政治试卷

[复制链接]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2002年12月30日凌晨,我国“神舟”四号飞船成功发射升空,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新进展。这一成功是(  )
①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②认识过程中第一次飞跃的结果③在实践基础上使认识不断反复并最终完成的结果④在正确认识指导下科学实践的结果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①②③④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两军对垒勇者胜”表明(  )
A.人的主观能动性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B.客观规律性受主观能动性的制约
C.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决定胜负的最终因素
D.在同样条件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不同,其效果会大相径庭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2002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干成大事,实现发展和进步,没有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是不行的。人是要有点精神,精神的力量是巨大的,这种精神的力量就是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在一定条件下,精神力量的发挥可以弥补物质条件的不足,克服困难,创造奇迹。据此回答1-2题
1.“没有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是不行的,”这是因为(   )
A.事物的本质与规律隐藏于现象之中
B.事物不会满足人的需要
C.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挫折,甚至失败
D.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是人有自觉能动性
2.精神的力量是巨大的,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充分发挥精神力量的作用,可以替代物质的作用
B.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决定着人们按规律办事的程度
C.客观条件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D.精神的力量是巨大的,但它要受到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实现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提是(  )
A.对感性材料的加工制作
B.开动脑筋,善于思考
C.发挥主观能动性占有大量的感性材料
D.敢于实践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俗话说,“一叶知秋”、“一燕知春”、“窥一斑而知全豹”。这些说法表明(    )
A.推理是人们获得新知识的方法
B.思考在人们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C.上述论断体现了“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
D.上述思维过程体现了归纳推理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2002年12月15日,胡锦涛同志在与十六大精神宣讲团成员座谈时指出,要通过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使全党同志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弘扬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更加坚强有力地团结带领人民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据此回答1-2题。
1.上述材料体现了(   )
A.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前进
B.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制约着主观能动性发挥
C.主观能动性在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D.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对客观事物的发展有决定作用
2.胡锦涛同志指出,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把开拓进取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态度结合起来。这体现了(   )
A.人的精神作用是十分巨大的
B.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
C.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D.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容易
害虫天敌的存在,调节着动植物的数量,是保持生态平衡的一种自然控制力。人们利用天敌昆虫防止农作物病虫害,大面积提高了农作物产量。这种做法说明(    )
A.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制约关系
B.人们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造福人类
C.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世界造福人类
D.科技的发展使人类成为自然的主人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规律的客观性对人们的活动提出的基本要求是(  )
A.要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B.要有开拓进取、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C.按规律办事要有预见性和创造性
D.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和前提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较易
我国有“小儿辩日”的故事:小儿甲认为早晨的太阳离人近,因为早晨的太阳比中午的大,近大远小;小儿乙认为中午的太阳离人近,因为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的热,近热远凉。两小儿的辩论给我们的启示是(    )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
D.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容易
关于条件、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条件不具备,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创造条件。具备了一定的条件,才能按客观规律办事
B.条件具备了,人们就能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不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C.人们按规律办事,要受到条件的限制,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无用的
D.规律的存在并且发生作用是无条件的,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有条件的,受物质条件制约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较易
对“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只有经过思考,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B.只有经过思考。才能获得理性认识
C.只有经过思考,才能完成认识的任务
D.只有经过思考,认识运动才能完结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司马光看到小孩掉入水缸,他不是按照常规让人脱离水,而是打破水缸,让水脱离。司马光破缸救人从思维方法的特点看是(  )
A.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抽象思维
B.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
C.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创造性思维
D.借助概念、判断、推理来反映事物的逻辑思维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2002年12月4日,是我国现行宪法颁布实施20周年纪念日。回眸我国现行宪法的形成过程和她走过的二十载辉煌历程,人们豪情难抑,激荡胸怀。据此回答1-2题
1.现行宪法的起草和修改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党的工作衷心的转移和改革开放,1978年宪法已经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党中央及时向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提出了起草和修改宪法的建议。可见(   )
A.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B.主观应随客观的变化而变化
C.1978年宪法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没有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决定的事物的发展进程
2.现行宪法的起草自1980年9月开始至1982年12月4日颁布,历时两年又三个月,广采众议,集思广益,八易其稿,真是来之不易。现行宪法的起草过程体现的认识论道理是(   )
A.一个正确认识的获得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B.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C.占有大量的可靠的感性材料,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关键
D.精神状态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人们的基因工程方面的成果,引起“绿色革命”。高产优质物种培育成功使富足成为事实。然而由此带来的大批物种的消灭,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给人们带来新的困扰。人们在法律方面完成了对人类行为的初步规范,道德方面的问题又突出出来,如何解决和法律问题不同的道德问题,成为人类的新课题。凡此种种,使人们认识到(    )
A.人们在每一层次上的认识在深度上都是有限的,应该不断深化
B.人们对具体事物的认识在广度上都是不够的,应该不断扩展
C.环境问题的内容变化了,人们的认识也要随之变化,不断向前推移
D.物质世界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是没有穷尽的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有温良而为盗者,有貌恭而心慢者,有外谦谨而内无至诚者。”这段话包含的哲理是(  )
A.凡温良恭谦者为假仁假义之徒
B.真象和假象混为一谈,无法辨认
C.真象是事物本质的表现,假象不是事物的本质的表现
D.真象从正面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爱因斯坦说,开普勒的惊人成就证实了这条真理:知识不能单从经验中得出,而只能从理智发明同观察到的事实两者的比较中得出。就是说(    )
A.理性认识同感性认识相比,更直接更正确
B.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升华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不可分的两个阶段,前者有待于上升到后者
D.单纯感性认识不能实现认识的目的,只有通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实现了认识的根本目的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中国北极科学考察队从上海出发,沿着一条中国人从未踏足过的远洋航线,奔赴冰天雪地的北极,经过艰苦努力,获得了许多重要的地质资料,揭示了一些人间秘密。这表明(  )
A.人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有计划的创造自然
B.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能够不断的扩展和加深
C.随着实践的深入,人们能够认识大自然
D.人们要认识大自然,就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2002年12月5日,人类基因科学家在英国《自然》杂志宣布,他们成功破译了老鼠的基因组密码。有意思的是,竟有99%的基因与自诩“高等动物”的人相同,二者甚至都有着“长尾巴的基因”!据此回答1-2题
1.上述材料表明(   )
A.人和其他动物是没有质的区别的
B.整个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
C.事物之间存在着共性
D.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2.上述关于基因研究的成果说明(   )
A.人类是最终能够认识整个世界的 
B.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发展的过程
C.精神不是万能的,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行的
D.认识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2002年11月6日,三峡建设者腰截长江,成功实施了导流明渠截流。据此回答1-2题
1.长江导流明渠截流成功表明(   )
A.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B.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巨大的
C.人和自然可以共存
D.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可以无限发挥的
2.长江导流明渠截流成功告诉我们,改造自然(   )
A.必须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B.必须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作为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条件
C.必须认识到规律存在的条件是永恒不变的
D.必须以充分认识自然为前提

※题型:材料分析题※知识点:材料分析题※试题难度:中等
    17世纪70年代以前,几何和代数都有了相当的发展,但它们是互相分离的两个学科。笛卡尔对当时的几何方法和代数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了两种方法各自的优缺点,提出各取所长,互补所短。他把代数运用于几何,使图形的几何关系在方程的性质中表现出来,创立了
解析
几何这种研究几何问题的新方法。
运用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笛卡尔在创立
解析
几何的过程中是怎样运用科学思维方法的?


※题型:材料分析题※知识点:材料分析题※试题难度:中等
    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时间内,我们一直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只能发展公有制经济,如果发展私有制经济,国家的性质就会改变。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单一的公有制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我们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请运用认识论的有关道理,对上述材料进行简要分析。


※题型:材料分析题※知识点:材料分析题※试题难度:中等
    1991年冬天.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罗伦兹教授用计算机模拟天气预报实验时,发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现象。他使用同一台计算机和相同的计算程序,仅仅是第二次输入数据时四舍五入了小数点后的一个小小数值,其结果却大相径庭,令罗伦兹教授目瞪口呆:一个是睛空万里,一个是倾盆大雨。这种细微的误差造成巨大差异的结果可以反复重演,真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1.运用有关哲学原理分析“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表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2.在认识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人人终身学习知识网~是各类综合知识资源信息分享,提升综合素质与提高知识技能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

Powered by 5wangxiao

© 2007-2021 5wangxiao.Com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