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终身学习知识网~是各类综合知识资源信息分享,提升综合素质与提高知识技能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江苏省吴江平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选修)试卷

[复制链接]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德国物理学家朗克说:“研究人员的世界观将永远决定他的工作方向。”
这告诉我们(  )
A.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B.哲学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C.一切哲学都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D.哲学给具体科学研究以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曾仕强携其作品《易经的奥秘》登陆央视百家讲坛。该作品中,易经的成书、阴阳的由来、八卦的成图以及卦的解读等,都突出表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B.物质决定意识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意识决定物质的问题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容易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A.客观实在性     B.联系       C.运动       D.实践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较易
  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说”。
其错误在于(  )
A.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D.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的发现表明,生物体中的每一个细胞都像一个工厂会生产和输出许多物质,这些物质被包裹在囊泡内运输到细胞周围和细胞外。细胞内囊泡运输调控机制的发现,特别适用于解释一些疾病发生的原理,并研发药物以用于治疗。
这说明(  )
A.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B.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C.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D.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现实世界空间是三维的,绘画作为平面艺术史二维的。
画家在二维平面所画的,只能是三维现实空间中实际物体的一部分,而人脑则通过这个部分将其想象成完整情形,这种现象表明,意识是(  )
A.对客观对象本质的反映
B.对客观对象能动的反映
C.对客观对象正确的反映
D.对客观对象直观的反映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网络上流行着这样的一句话:“铁杵能磨成针,但木杵只能磨成牙签,材料不对,再努力也没用。”
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到(  )
A.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
B.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的
C.事物之间的联系无法改变
D.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有限的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农谚说:“蚯蚓叫,大雨到。”一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他发现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了“蝼蛄叫,大雨到”。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
这表明(  )
①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列宁说:“任何真理,如果把它说得‘过火’……加以夸大,把它运用到实际适用的范围以外去,便可以弄到荒谬绝伦的地步……”
这句话主要表明(  )
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绝对的
B.真理在认识过程中不断被推翻
C.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
D.真理在认识中不断超越历史条件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针对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人口结构等方面的问题,我国开始逐步调整完善人口政策,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我国人口政策调整的哲学依据是(  )
A.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体
D.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於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
这段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
①实践出真知②要想获得知识只能通过实践③学习知识的目的是实践④耳听为虚,眼见为实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人们都知道如果身上痒,通常抓几下就能解决问题。但这究竟是何原理?美国科学家通过科学实验,揭开了“抓痒”的奥秘。原来抓痒能让向大脑传递刺激的神经细胞变得“迟钝”,从而减轻痒感。
这一事实表明(  )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②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④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19世纪,科学家发现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20世纪初,科学家发现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认识到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现在,科学家正在对质子和中子的内部结构进行研究。
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B.彻底认识世界是不可能的
C.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D.随着实践的发展总会发现真理中的错误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京沪高铁投资600亿元,这将带动200万吨钢材和1200万吨水泥的需求,提供近60万个就业岗位,同时还可以带动沿线地方的建材、农副产品和日用品的消费等。
这表明(  )
①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②自在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③事物的联系是人为的④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上世纪90年代,国外高温超导研究进入低谷,国内的研究也陷入困境。赵忠贤等科学家顶着压力坚持研究,经过无数次制备、观察、放弃、重新开始……一个个崭新的成果终于随之呈现。以赵忠贤等为代表的铁基高温超导研发团队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由此可见(  )
A.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B.新事物的发展道路都是迂回反复的
C.事物的发展是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
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共同托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这体现了(   )
A.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发展
C.两点论和重点论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D.事物发展是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雾与霾的成因并不相同。雾由水汽组成,水汽遇冷结雾,雾的颗粒一般比较大;霾则是干性东西组成、近年来,雾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生活中我们经常将雾霾混为一谈,其实霾是由细小的颗粒物组成,基本在微米量级。
这表明(  )
A.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B.事物的差异主要是由规模大小的不同决定
C.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认识事物的基础
D.把握矛盾的普遍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这启示我们要(  )
A.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
B.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主流
C.坚持对立统一、全面看问题
D.坚持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义”是我国的传统道德观念。为民族大义舍生取义、为人民幸福追求公平正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而不辨是非的“侠义”“江湖义气”,则会使人误入歧途。
这启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应该(   )
A.彻底地改造     B.全面地肯定     C.全盘地否定     D.批判地继承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2018年流行语,如“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忘初心”等,都是对社会生活实际的反映。
这说明(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经济基础适应上层建筑
C.先进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发展
D.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进步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江苏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决定.全省财政再向民生倾斜,在省预算安排中把80%左右的公共财政支出计划用到民生项目上。
实施民生工程的哲学依据(  )
A.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
B.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世界观与方法论是统一的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引领着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个人的成长。
这说明(  )
A.价值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看法
B.价值判断不是凭空产生的
C.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
D.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山东省烟台市蚕庄镇柳杭村91岁的孤寡老人刘盛兰,从73岁开始就用微薄的工资捐助贫困学生,17年捐资助学7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
刘盛兰的事迹启示我们(  )
A.要在砥励自我中走向成功
B.要在默默无闻中追求自身价值
C.人的价值是可以自我实现的
D.要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

※题型:材料分析题※知识点:材料分析题※试题难度:中等
  央视“新闻联播”新春走基层推出的特别节目“家风是什么?引发社会关注。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门风。受时代、地理、文化、贫富诸多因素影响,各地各家的“家风”也是千差万别的。一个好的“家风”需要一个家庭一代人乃至数代人的日积月累和一定的文化沉淀才能形成。
“家风”的形成与发展体现了辩证法的哪些道理。

※题型:材料分析题※知识点:材料分析题※试题难度:中等
  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欢迎晚宴在北京“水立方”举行,晚宴主题为“上善若水,同舟共济”。这一主题引起了某校高二(1)班同学们的浓厚兴趣,他们围绕“上善若水”的寓意,结合APEC会议开展了探究活动。
  链接:“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微评:①水无私、和合、坚韧等品性是中国传统的道德追求。
       ②水的品性象征着君子风范,做人、处世应从善如流。
水的上述品性对人生价值的创造和实现具有哪些有益的启示。

※题型:材料分析题※知识点:材料分析题※试题难度:中等
  近几年,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从第一颗人造卫星、载人航天到深空探测—嫦娥奔月,实现了一个接着一个飞天梦。某校高二(6)班就此开展探究活动。
  材料一 据国防科工局介绍,考虑到中国科技水平、综合国力和国家整体发展战略、2020年前,中国月球探测工程以无人探测为主,分为“绕、落、回”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实现以后,我们才能进行下一步的人登上月球的计划。同学们通过走访得知,探月卫星飞行、着陆会受很多因素制约,天体运行轨道、航天器的轨道要求、测控通讯、月壤特性地质构造、地月空间环境等。
  材料二 同学们通过上网查阅知道,我国为探索太空奥妙,把太空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三期阶段。“绕”——2007年,嫦娥一号卫星首次实施中国人的绕月探测,是为一期工程;“落”——嫦娥二号、三号、四号卫星陆续出发,在2013年前后,实现首次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测并开展月基天文观测,是为二期工程;“回”——2020年前进行首次月球样品自动取样,并采集关键样品返回地球,是为三期工程。
  材料三 随着探究活动的深入,同学们为了扩大人们对飞天梦的宣传,准备采取多种多样的宣传方式。
1.请问材料一体现了唯物论哪些道理?
2.结合材料二,说明中国探月工程体现了认识论的哪些道理?
3.请你为他们写出至少两种宣传方式,并写出相关哲学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人人终身学习知识网~是各类综合知识资源信息分享,提升综合素质与提高知识技能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

Powered by 5wangxiao

© 2007-2021 5wangxiao.Com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