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较易 2015年,我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围绕“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发力。假设政策实施之前,我国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处在下图中的A点,那么,当实施扩大内需政策之后,一般来说,该点短期内可能趋向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VERTICAL-ALIGN:middle;">
| A.B点 B.C点 C.D点 D.E点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2015年4月8日,上证综指盘中突破4000点大关,创2008年来的新高,也将本轮牛市行情带至新的高度。两市成交再创逾1.5万亿的天量。对造成股票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推导最为合理的是( ) ①政府释放政策红利 ②年轻股民数量增加 ③经济处在一个健康周期 ④市场显现更多利好信号A.①-③-② B.④-③-① C.③-①-④ D.②-①-③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  解析 略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近几年,中国对美直接投资额不断增长,预计到2020年,中国对美直接投资将增至1000至2000亿美元。一批中国企业在美扎根,“中国设计、美国制造”成为新的合作模式。这说明我国 ①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②逐步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③企业依靠技术提升国际竞争力 ④提高利用外资的综合优势和效益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较易 这一地区资源丰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将对世界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东盟国家时提出来的。 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自秦汉时期开通以来,一直是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而东南亚地区自古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和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历史,着眼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十周年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为进一步深化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构建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为双方乃至本地区人民的福祉而提出的战略构想。同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在世界格局发生复杂变化的当前,主动创造合作、和平、和谐的对外合作环境的有力手段,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创造良好的机遇和外部环境。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3月5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把“统筹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作为政府工作重点分别从就业、收入、社保、住房等方面予以保障。总理强调重视民生最根本原因是
A.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B.我国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 C.人民民主有法律、制度和物质保障 D.人民民主的本质是公民当家作主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中央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取消和下放了7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着力“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政府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是做减法,但其最终目的是要做加法。 这里所说的“加法”是指( ) ①增设相应机构,更好地履行基本职能②扩大政务公开,拓宽民主监督的渠道③健全相关制度,加强对市场主体的监管④强化效能建设,提升服务和管理质量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  解析  ※题型:开放性试题※知识点:开放性试题※试题难度:较难 材料一: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现代物流业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中间链条,成为国名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统计表明,物流业结束了过去十多年20%以上的高速增长,增长速度逐步放缓到9%左右,同时调查显示,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物流地价普遍超过80万元/亩,燃油价格高位运行,劳动力成本高,环保成本也逐渐显现。但近年来,受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带动,电商、快递、快运、食品、电子、快销、医药、冷链等物流细分市场却保持较高增长态势。物流业的核心价值在于整合,目前,领先企业通过流程再造、兼并重组、联盟合作等多种方式,挖掘物流整合潜力,发挥资源利用效率,有效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此外,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的信息技术给物流业带来了重大变革和新的挑战,专业化、一体化、个性化的物流模式创新,引领企业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生活知识,简要概括我国物流业在“新常态”发展阶段呈现出的特点,并从生产与消费的角度分析发展物流业的积极作用。 材料二:据统计,2014年,我国企业参与的境外铁路建设项目348个,比2013年增加113个;累计签订合同额247亿美元,同比增长3倍多,完成营业额76亿美元,同比增长31.3%。2015年1-7月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及动车组制造出口交货值10,956,235.00千元,同比增长30.92%,铁路设备已成中国出口新的增长点。 2015年2月4日,中国与阿根廷签署了《关于在阿根廷合作建设压水堆核电站的协议》,国家主席习近平见证了中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首次成功“出海”。此前,中国已与巴基斯坦签署了340亿美元投资协议,将建设大规模核电厂、地铁及轻轨站等。通过装备“走出去”,有效化解了我国产能过剩,带动了国内产业调整和发展。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我国推动装备“走出去”可以通过扩大对外开放促进经济优化升级。
※题型:开放性试题※知识点:开放性试题※试题难度:较难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公民的法治意识、民主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公民在政治参与时,根据法律、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把握自己的行为。在基层民主自治过程之中,在重大公共决策的征求意见之中、在各种竞争性选举之中,都能看到公民理性行为。不断拓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如听证会、政务公开、开门立法、社会公示、群众评议、政风行风热线等。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努力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已成为国家的重要政策取向。 (1)结合材料一,运用“公民的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理由。 材料二: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也是衔接新老规划的关键之年。接下来的“十三五”将是一个以全面适应新常态为主题的五年规划期。新常态,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命题,其中夯实硬底线与强化软投资,应成为两个重要的维度。所谓夯实硬底线,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社会保障底线,二是粮食安全底线。着手完善囊括广大农村地区、农民兄弟在内的全面社会保障体系、公共医疗服务体系、义务教育体系、住房保障体系,减轻群众生活负担,给群众以安全感。夯实粮食安全底线,就要在战略上重视农业农村工作,将粮食生产作为首要任务来抓。所谓软投资,即推进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政府应该着手推进资源领域的产权改革,加快垄断行业改革,破除制约民间投资和企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引导民间资本广泛进入更多领域。同时,对现行的财税体制进行调整,为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城市保障性住房的改革奠定制度基础。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府的相关知识,说明政府在“新常态”下“夯实硬底线与强化软投资”相关论述的合理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