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ACE 指数越大,表明丰富度越高 综合表中数据变化,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多选)。 A. 随灌丛的发育和演化、植物丰富度逐渐增加 B. 从初级阶段演化到成熟阶段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C. 如果演替的时间足够长,该地一定能够演替形成森林 D. 土壤氮含量逐渐增多与土壤微生物的作用有关 E. 灌丛植物可以改良土壤,土壤环境也会影响植物,二者相互作用共同进化 4.若该荒漠生态系统遭到毁灭性破坏后不能自动恢复,则这一事实说明生态系统的能力是有限的,该能力的基础是。
※题型:实验题※知识点:实验题※试题难度:中等 杂交水稻生产技术是我国现代农业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使我国的水稻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科学家主要利用了雄性不育和雄性不育恢复技术获取杂交水稻。 1.水稻的花粉是否可育受到细胞质基因(S、N)和细胞核基因共同控制。用S表示细胞质不育基因,N表示细胞质可育基因,遗传过程中S与N的遗传(是/否)遵循基因分离定律。2. 用 R ( R 、 R )表示细胞核中可恢复育性的基因,其等位基因 r ( r r )无此功能。只有当细胞质中含有 S 基因,细胞核中 r 基因纯合时,植株才表现出雄性不育性状。其他类型的基因组合均为雄性可育。现有三种遗传组成的水稻品系:
品系 基因型 A 系(雄性不育系) S ( r r r r ) B 系 N ( r r r r ) R 系 N ( R R R R )
进行了如下杂交实验:则 F 基因型为 R / r 、 R / r 两 对基因间 (是 / 否)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研究发现细胞质 S 基因(在线粒体 DNA 上)编码的蛋白质阻碍水稻花粉发育而导致雄性不育,而 R 基因能够消除 S 基因对花粉发育的不利影响。为研究其中的机制,分析了不同基因型水稻的线粒体不育基因表达情况,结果见下表:
基因型
检测内容
N ( r r r
r )
S ( r r r r )
S ( R R r r )
S ( r r R R )
S ( R R R R )
不育基因转录的 mRNA
—
+ ++
+ ++
+
+
不育基因编码的蛋白质
—
+ ++
+
+
—
水稻 育 性性状
育性正常
雄性不育
部分花粉可 育
部分花粉可 育
育性正常
根据表中结果,从 R 基因影响线粒体不育基因 S 表达的角度,解释 R 基因恢复育性可能的机制。 ① R 基因 (单选);② R 基因 (单选) A. 抑制基因 S 表达的转录过程,但不抑制翻译 B. 抑制基因 S 表达的翻译过程,但不抑制转录 C. 既抑制基因 S 表达的转录过程,又抑制翻译 D.对基因S表达没影响
※题型:实验题※知识点:实验题※试题难度:较难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其叶片细胞中的 P 蛋白是一种水通道蛋白,由 P 基因编码,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水分的吸收具有重要的调节功能,为了探究 P 蛋白的超量表达对玉米生长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超量表达 P 蛋白转基因玉米的生理特性等研究。 1.超量表达P蛋白转基因玉米的获得①利用PCR技术以图1中的DNA片段为模板扩增P基因,需要的引物有(从A、B、C、D四种单链DNA片段中选择)。上述过程中,至少经过次循环后会产生双链等长的P基因片段,循环4次共需要的引物数为。2浓度下测量地上部分鲜重,获得相对生物量如图4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