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科研人员对某岛屿一年内社鼠种群的数量和性比(♀︰♂)进行研究,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决定该岛屿社鼠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获取该岛屿社鼠种群数量变化的数据 C.社鼠雌性个体在9~11月份的生存能力低于雄性个体 D.社鼠种群密度较低时,较高性比有利于种群密度的恢复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  解析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调查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采用逐个计数的方法 B.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草本植物常用样方法进行计数 C.调查活动能力较强、活动范围较大的种群时,常用标志重捕法 D.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要注意选择适宜的样方面积及随机取样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  解析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如图表示在锥形瓶中用不同方式培养酵母菌时的种群增长曲线。图中曲线⑤是对照组,其余曲线代表每3h、12h、24h换一次培养液及不换培养液但保持pH恒定四种不同情况下的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计数酵母菌时,通常需对酵母菌培养液进行一定倍数的稀释 B.①②③分别代表每24h、12h、3h换一次培养液的种群增长曲线 C.造成对照组K值较小的原因可能是代谢产物的积累、pH变化等 D.即使更换培养液的频率不变,曲线①也不能保持“J”型增长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  解析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如图所示,图中甲和乙两条曲线代表甲、乙两种生物某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Nt+1。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对于甲种群而言,B点时其种群数量表现为上升 B.对于乙种群而言,F点表示种群增长最快时其种群的数量 C.东北虎等珍稀濒危动物容易灭绝,其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比较类似于甲曲线 D.乙可表示家鼠等繁殖力强的动物,在种群密度低时也能迅速回升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  解析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如图为某草原中草原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为有效防治鼠害,应在b点之前及时控制草原田鼠的种群密度 B.d点对应的种群数量最大,因此d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为此地草原田鼠种群的K值 C.采取某种措施大量杀害雄鼠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d点出现 D.控制草原田鼠的种群数量在e~f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的稳态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  解析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生态位是指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位置及与相关种群、栖息地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与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可能会出现重叠现象 B.同一环境中的两个生态位相同的种群,常常会由于食物或生活资源而发生竞争 C.处于同一生态位的种群之间不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D.如果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某种生物的生态位可能会随之改变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  解析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不同的气候、地形等条件可孕育不同的生物群落,以下关于各种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热带雨林中生活着90%的非人类灵长类动物 B.草原上能进化出失去飞翔能力的鸟类 C.荒漠动物一般在雨季进入冬眠,旱季进入夏眠 D.冻原植被种类稀少,只有能忍受强风吹袭的植物才能生存下来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  解析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树线是指直立树木分布的海拔上限,如图1所示。生态学者研究了全球变暖环境下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对树线上升幅度的影响,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学者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不同样地内的植被类型,从而确定树线的上升幅度 B.树线之上和之下的主要植被分别为草甸和森林,影响植被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阳光 C.树线上升过程中,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物种的丰富度可能增加 D.该研究表明,在全球变暖环境下,树线上升幅度大小与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呈负相关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  解析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林窗主要是指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死亡或因偶然因素导致成熟阶段优势树种死亡,从而在林冠层造成空隙的现象。研究小组对某林窗内不同阶段的物种组成进行了调查研究,部分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物种种类(种) 0~10年 10~20年 20~30年 30~40年 40~50年 藤本层 3 0 0 0 1 灌木层 22 1 1 0 2 乔木层 23 26 20 10 5
A.林窗存在所引起的动植物群落的更新属于次生演替 B.10~40年间,林窗逐渐关闭,光照减弱使藤本和灌木逐渐消失 C.森林中不同部位形成的林窗,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群落的垂直结构和丰富度 D.当林窗区域发展到40~50年时,定期合理地开采木材可提高群落的稳定性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  解析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较易 从湖泊到森林要经历5个演替阶段:裸底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挺水植物阶段、森林植物阶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有人为干扰时,从湖泊到森林的演替速度可能会加快 B.从湖泊到森林的演替和在火灾后的草原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 C.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一般都会发生改变 D.当演替达到森林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的组成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  解析  ※题型:多选题※知识点:多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为解决某地天然牧场的蝗灾问题,当地科学工作者分别研究了四种主要蝗虫密度对牧草产量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本实验的自变量为蝗虫的密度,因变量为牧草产量 B.当种群密度大于20只/m2时,对牧草危害最大的是狭翅雏蝗 C.根据实验结果绘制曲线图可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分析 D.当狭翅雏蝗的密度为10只/m2时,由于蝗虫的过度取食,牧草产量降低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  解析  ※题型:多选题※知识点:多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 A.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B.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差距大的样方内数值应舍弃 C.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两次捕捉的间隔时间越长统计结果越准确 D.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标志物不能影响被调查动物的生命活动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  解析  ※题型:多选题※知识点:多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对生物的影响。如图表示疏于管理的大豆田中,大豆与狗尾草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多选)( ) A.甲、乙两曲线分别代表大豆和狗尾草两种群 B.t1~t5时间内乙种群呈“S”型增长 C.t2~t3时间内,甲种群的年齡结构为衰退型,乙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D.该农田中,物种丰富度将逐渐增加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  解析  ※题型:多选题※知识点:多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不包括( ) A.丰富度和空间结构 B.出生率和死亡率 C.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D.互利共生和竞争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  解析  ※题型:多选题※知识点:多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根据下图中显示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决定植物分层的主要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地形、湿度、盐碱度等 C.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和动物均有分层现象 D.从山麓到山顶的群落分布属于水平结构,是由地形起伏造成的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  解析  ※题型:多选题※知识点:多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体现了物种对各种资源(食物、空间等)的利用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生态位的重叠和分离状况与种间竞争、种内斗争具有密切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种内斗争的加剧不会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增加 C.各物种生态位的分化不利于群落稳定性与多样性的维持 D.如果两个物种的生态位是完全分开的,则会有未被利用的资源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  解析  ※题型:多选题※知识点:多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位于晋陕蒙接壤的神东矿区,坚持“产环保煤炭,建生态矿区”理念和开发与治理并重的方针,构建了山水林田湖草的生态空间结构,植物群落以油蒿为主的草本群落演替为以沙棘为主的灌木群落,使原有脆弱生态环境实现正向演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神东矿区的做法体现了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的演替 B.该群落的演替过程中,草本植物因竞争劣势而被灌木完全取而代之 C.灌木群落中高低错落的植物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若给予一定时间,该地区能够演替出森林这种顶级群落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  解析  ※题型:读图填空题※知识点:读图填空题※试题难度:中等 如图是种群增长的“ J ”型曲线和“ S ”型曲线以及在
a 时之后的三条变化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
 1.对于呈“J”型增长的种群而言,其λ值(当年的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的大小与种群密度(填“有关”或“无关”)。 2.a ? 时之后,Ⅰ、Ⅱ和Ⅲ三条曲线对应环境条件的优越程度的大小关系是,作出该判断的理由是。 3.图中AB段,不考虑迁入、迁出,种群的出生率(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死亡率。 4.捕捞经济鱼类时,捕捞后剩余量应在K/2左右,理由是。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  解析  ※题型:实验题※知识点:实验题※试题难度:中等 依据“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过程和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某学生的部分实验操作过程是这样的。①从静置试管中吸取酵母菌培养液进行计数,记录数据。②把酵母菌培养液放置在冰箱中培养。③第七天再取样计数,记录数据,统计分析绘成曲线。请纠正该同学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错误:。2.利用血球计数板可在显微镜下对微生物细胞进行直接计数。血球计数板是一个特制的可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玻片,样品就滴在计数室内。每个计数室由25×16=400个小室组成,容纳液体的总体积为0.1mm3。现将1mL酵母菌样品加99mL无菌水稀释,用无菌吸管吸取少许滴在盖玻片边缘,使其自行渗入计数室,并用滤纸吸去多余菌液。 现观察到上图中该计数室所示a、b、c、d、e5个中方格80个小室内共有酵母菌44个,则上述1mL酵母菌样品中约有菌体个。为获得较为准确的数值,减少误差,你认为采取的做法是。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  解析  ※题型:读图填空题※知识点:读图填空题※试题难度:中等 为调查某自然保护区发生山体滑坡后第30年生物群落的恢复情况,科研人员对未发生滑坡区域的原始群落(S1)和山体滑坡区域的恢复群落(S2)进行了植被生物量(指某时间单位面积内现存生物的有机物总量)的研究,得到如图所示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1.未发生山体滑坡区域三类植被的数量明显发生山体滑坡区域三类植被的数量。发生山体滑坡区域所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是;若条件适宜,该演替的过程是。 2.该自然保护区不可能是热带雨林地区,理由是。在发生山体滑坡的区域,如果人为地进行植树造林,可以改变自然状态下的状况,这说明。 3.随着山体滑坡区域演替的进行,群落内物种丰富度逐渐(填“增加”或“减少”);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分布形成群落的结构,有利于。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