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终身学习知识网~是各类综合知识资源信息分享,提升综合素质与提高知识技能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湖南省东安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期末联考生物试卷

[复制链接]

选项
方法与结果
结论或观点
A
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运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许多规则的“小室”
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B
1935年,英国学者丹尼利和戴维森研究细胞膜的张力时发现细胞的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
细胞膜可能还附有糖类
C
1970年,科学家用发绿色荧光的染料标记小鼠表面的蛋白质分子,用发红色荧光的染料标记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将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后,两种荧光可以均匀分布
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D
将黑色美西螈胚胎细胞的细胞核取出来,移植到白色美西螈的去核卵细胞中,植入核的卵细胞发育成的美西螈全部是黑色的
细胞核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A.A          B.B          C.C          D.D

※题型:填空题※知识点:填空题※试题难度:中等
如图表示细胞器的结构模式图,
请据图
回答下列问题。
3H标记的亮氨酸后,放射性依次出现在___________(填图中数字标号),最后由细胞膜分泌出细胞。下图是亮氨酸的结构简式,1~⑥表示亮氨酸分子中6个含H的基团,若用3H标记的亮氨酸追踪抗体的合成和运输途径,则数字__________所示基团不宜作标记,理由是___________。

※题型:填空题※知识点:填空题※试题难度:中等
下图是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及物质跨
膜运输
示意图,①②③④代表物质运输方式,
abcd
代表被转运的物质。请回答有关问题:
2+、K+、C6H12O6。的方式相同,若用呼吸作用抑制剂处理心肌细胞,则Ca2+、K+、C6H12O6。等物质的吸收均会受到显著的影响,推测这三种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是(填图中数字标号)。鲨鱼体内能积累大量的盐,盐分过高时就要及时将多余的盐分排出体外,经研究鲨鱼体内多余盐分是经②途径排出的,那么其跨膜运输的方式是。

※题型:填空题※知识点:填空题※试题难度:中等
请回答下列有关酶实验的问题。
1.1904年,哈登把活酵母提取物放入一个由半透膜制成的袋内,并将此袋放入纯水中。这样,酵母提取物中的小分子便通过半透膜进入水中,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半透膜而留在袋内,该过程称为渗析。这样处理后,酵母酶的活性消失,它不再使葡萄糖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但是将渗析至袋外的溶液(M)加入到袋内后,酵母酶的活性又恢复。由此可以推测,酵母酶的功能由两部分同时完成,一部分是小分子,另一部分是大分子。为了验证这个推测,还需要设置两组实验。一组是向糖液中直接加入M。另一组是将袋内的液体(N)(填“高温处理”或“不做处理”)后加到糖液中,再加入(填“M”或“N”),如果两组的实验结果都是,则支持该推测。2.
下表是有关
H

O

的系列实验(土豆浸出液含有
H

O

酶),回答有关问题。

试管
反应物
加入物质
条件
现象
X

H

O


室温
几乎无气泡
X


H

O

氯化铁
室温
X


H

O

土豆浸出液
室温
X


H

O

新鲜唾液
室温
X


实验中
号与
号试管对比可以验证酶具有
___________
;
号与
号试管对比可以验证酶具有
_____________
;若表中
X
的内容是收集
100mL
气体所需要的时间,请你预测
X


X


X


X

的大小关系是
___________


※题型:填空题※知识点:填空题※试题难度:中等

图表示海棠叶肉细胞进行的细胞呼吸的简要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2是在第阶段产生的,该细胞产生CO2的场所是,如果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生了等量的CO2,则所消耗的葡萄糖之比是。

※题型:填空题※知识点:填空题※试题难度:中等
分别将等量的小球藻放在不透光
的黑瓶和
透光的白瓶中,测定某湖水夏季白天不同深度瓶中氧气含量的变化量
[g/
(
m

·
h
)
]
,结果如下表。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湖水深度
1m
2m
3m
4m

黑瓶
O

的变化量
-3
-3
-3
-3

白瓶
O

的变化量

-3


1.叶绿素a在小球藻细胞中分布在。将小球藻中提取到的色素溶液放在光源和分光镜之间,在光谱中可以看到明显变暗的是区域。2.由表中数据分析,在水深m时白瓶中的小球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水深2m处的小球藻1h制造的O2的总量为g/m2。3.请用小球藻作实验材料证明光合作用产生的O2来自H2O而不是CO2,写出实验设计思路及结果是____________。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以下不属于细胞学说的基本内容的是( )
A.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B.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
C.新细胞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的
D.细胞也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生命起作用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下列关于酵母菌与蓝细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都有染色质和染色体
B.都有遗传物质DNA
C.都有细胞膜和核糖体
D.蓝细菌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下列物质在元素组成上不相同的是( )
A.淀粉﹑脂肪、葡萄糖
B.脲酶、甘氨酸﹑抗体
C.磷脂﹑核苷酸﹑腺苷二磷酸
D.核糖﹑性激素﹑甲硫氨酸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下列关于组成生物体的糖类与脂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中的脂质和糖类可以相互大量转化
B.细胞膜上的脂质包括磷脂﹑胆固醇等
C.几丁质和脂肪都是生物体内的储能物质
D.质量相同的糖类和脂肪被彻底分解时,糖类耗氧多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下面关于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氨基酸分子的R基中一定含有碳原子
B.细胞内起催化作用的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C.高温使蛋白质变性是肽键断裂造成的
D.某蛋白质由2条肽链、n个氨基酸组成,则该蛋白质至少有(n+2)个氧原子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下列概念不能用如图模型来表示的是( )B.1表示ATP,2~4分别表示腺嘌呤﹑核糖,3个磷酸基团
C.1表示细胞呼吸,2~4分别表示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微生物发酵
D.1表示生物膜系统,2~4分别表示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利用冷冻蚀刻技术处理细胞膜,并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如下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B.BF侧和PF侧都是疏水侧
C.图中的蛋白质分子大多能运动
D.该图表明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如图中①~④表示某细胞的部分结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B.图中标示的四种结构中能产生ATP的有两种结构
C.图中标示的四种结构都是生物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D.图中标示的四种结构中含有核酸的只有一种结构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下图中甲、乙,丙表示细胞中的三种双层膜结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B.只有丙的膜上有允许大分子物质通过的小孔
C.②与细胞中某种RNA的合成有关
D.③由2层磷脂分子构成的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如图为渗透实验装置,蔗糖不能透过半透膜,渗透平衡时烧杯中液面高度为a,漏斗中液面高度为b,液面差为m。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B.若向漏斗中滴入清水,则重新平衡时m将增大
C.若向漏斗中加入蔗糖分子,则重新平衡时m保持不变
D.把m段内的液体吸出后,重新平衡时m将减小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某同学将同一新鲜马铃薯块茎切成4根粗细相同、长为5cm的条,再将这4根马铃薯条分别放在不同浓度的KNO3溶液中,依次编号为a、b、c、d,30min和4h后测量每一根的长度,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3溶液的浓度
B.b组能够观察到细胞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自动复原的
C.与实验前相比,c组4h后细胞外KNO3溶液的浓度降低
D.d组马铃薯细胞可能已经死亡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如图所示为影响酶促反应的温度、pH和底物浓度与反应速率关系的曲线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B.在B点适当增加酶的浓度,反应速率将增大
C.图中D点与F点酶促反应速率很小都是因为酶的结构被破坏
D.将处于G点条件下的该酶溶液调整到H点条件下,酶活性显著升高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下图曲线表示光照强度与绿色植物CO2吸收量之间的关系,下列对该曲线的分析,错误的是( )B.曲线B点表示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和呼吸作用释放CO2的量相等
C.叶黄素缺失的突变体植物B点向右移动、D点向下移动
D.整段曲线表明,随光照强度递增,光合作用增强,呼吸作用减弱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图甲是一组目镜标有6×和16×、物镜标有10×和20×的镜头,图乙是在图甲中选用的一组能放大160倍的镜头组合所观察到的物像。欲将装片中右上方细胞放大320倍观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转动转换器将物镜换成镜头③时需要提升镜筒
C.换高倍镜后,物镜镜头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减小
D.换高倍镜后,图乙视野内细胞数将变为2个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下表是生物科学史上一些经典实验的叙述,表中“方法与结果”和“结论或观点”能匹配的是(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人人终身学习知识网~是各类综合知识资源信息分享,提升综合素质与提高知识技能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

Powered by 5wangxiao

© 2007-2021 5wangxiao.Com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