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终身学习知识网~是各类综合知识资源信息分享,提升综合素质与提高知识技能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5月诊断测试生物试卷

[复制链接]

处理的保鲜剂配方
处理
试剂成分
1
蒸馏水
2
蔗糖20g/L+AgNO330mg/L
3
6-BA1.0mg/L+蔗糖20g/L+AgNO330mg/L
4
6-BA10mg/L+蔗糖20g/L+AgNO330mg/L
5
2,4-D0.2mg/L+蔗糖20g/L+AgNO330mg/L
6
2,4-D2.0mg/L+蔗糖20g/L+AgNO330mg/L
7
6-BA10mg/L+2,4-D2.0mg/L+蔗糖20g/L+AgNO330mg/L
8
6-BA1.0mg/L+2,4-D0.2mg/L+蔗糖20g/L+AgNO330mg/L


A.蔗糖浓度和AgNO3浓度是2-8组实验中的无关变量
B.含有6-BA或2,4-D的保鲜液均有延长鲜花寿命的作用
C.6-BA和2,4-D混合保鲜液处理效果优于其各自单独的处理
D.高浓度2,4-D和6-BA混合保鲜液更有利于延长鲜花的寿命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在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S”形,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种群数量“S”型增长是受各种资源综合限制的结果
B.种群数量“S”型增长的增长速率先上升后下降
C.种群数量“J”型和“S”型增长曲线均有K值
D.控制农林害虫爆发应在种群数量达1/2K之前进行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某校学生在长白山地区种植过人参的撂荒地进行调查。在撂荒6年、8年、9年的样地得到草本植物的密度(株/m2)并发现撂荒第9年的样地木本植物已经占据上层空间。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撂荒年限
飞蓬
青蒿
兴安毛连菜
野大豆
石竹
问荆
灯心草
翼果薹草
鼠掌老鹳草
薹草
稗草
宽叶薹草
蕨类
6年
34
225
19
247
319
245
585
33
0
0
0
0
0
8年
14
67
190
45
11
1
0
0
52
1579
884
0
0
9年
92
44
14
195
0
27
185
0
89
527
0
204
20

A.选取样地时,应注意坡度、坡向等非生物因素基本相同
B.随撂荒年限延长,群落垂直结构逐渐趋于复杂
C.各样地内物种多样性随时间推移发生变化
D.表中数据应是同一样地同一样方多次调查数据的平均值

※题型:填空题※知识点:填空题※试题难度:中等
我国有
亿亩供水和温度条件适宜种植水稻的盐碱地,培育耐盐水稻新品种对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和提高产量非常重要。
1.脯氨酸是植物细胞内凝固点低、水溶性最大的氨基酸,是研究植物逆境胁迫的重要指示物。下列关于脯氨酸性质和功能的说法正确的是(选择选项前字母填写)。A.脯氨酸可能是合成植物蛋白的原料之一B.细胞内脯氨酸含量升高,可以提高渗透压应对盐碱胁迫C.细胞内脯氨酸含量升高,有利于应对低温胁迫2.脯氨酸与茚三酮反应,生成稳定的红色化合物,再用甲苯处理,使色素全部转移至甲苯中。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溶液在520nm波长光下的吸光值,获得待测样液数据。以为空白对照,在520nm波长光下测定吸光值。以在同样波长光下测定的吸光值绘制标准曲线构建数学模型,对照标准曲线查出待测植物组织细胞中脯氨酸的含量。3.水稻是一种对盐碱中度敏感的作物。研究人员选择A、B、C三个新品种水稻同时栽培于含0.15mol/L的NaCl且pH不同的溶液中,以分别培养在蒸馏水(pH6.5)中的三个品种水稻作为对照,检测水稻体内脯氨酸量的变化。
①该实验的自变量是。②由此可以初步筛选出适合在盐碱地生长的水稻品种是,做出判断的依据是.4.对于脯氨酸提高植物细胞渗透压从而应对盐碱胁迫的机理,有的学者提出新的推测:脯氨酸通过提高液泡内Na+浓度增强植物吸水能力。研究者对这一推测进行了实验探究,其中实验组的材料选择、处理及检测指标应包括(选择选项前的字母填写)。a.脯氨酸基因敲除突变体b.液泡Na+通道基因敲除突变体c.野生型植株d.正常供水环境e.模拟盐碱胁迫环境f.测定液泡内Na+浓度

※题型:填空题※知识点:填空题※试题难度:中等
恶性肿瘤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在机体对抗肿瘤细胞的过程中,
DC
细胞
(具有抗原呈递功能的树突状细胞)

NK
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研究人员针对这两类细胞在杀伤肿瘤细胞中的作用机制开展了相关研究。
1.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绝大多数的巨噬细胞仅具有较强的吞噬、处理抗原的能力。在受到抗原或特定信号刺激时,部分巨噬细胞可为DC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从而激活机体的免疫功能。
2.正常机体中的NK细胞能够杀伤肿瘤细胞,使其破裂,释放其内部抗原物质。这种杀伤作用是天然的,无需特定抗原预先加以致敏。因此,NK细胞的功能属于免疫系统的第道防线。3.为研究DC细胞与NK细胞在杀伤肿瘤细胞过程中的关系,研究人员利用体外培养的DC细胞、NK细胞、多种肿瘤细胞等进行相关实验。①研究者先用51Cr标记肿瘤细胞,然后与不同处理下的NK细胞共培养,通过检测(选择填写“上清液”或“沉淀”)中的放射性强弱来确定NK细胞对肿瘤细胞的裂解能力。②下图所示实验结果说明。
4.肿瘤组织中会有大量NK细胞、DC细胞和效应T细胞聚集,若清除实验动物体内的NK细胞可导致肿瘤组织中DC细胞数量和效应T细胞数量大幅下降。请综合(1)~(3)信息对此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题型:填空题※知识点:填空题※试题难度:中等
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不仅可以通过化学突触进行,也可通过电突触进行。科研工作者在螯虾躲避反射的反射弧中发现了电突触的存在。电突触是两个神经元细胞膜上由跨膜连接蛋白形成的通道,允许细胞内溶液从一个细胞流到另一个细胞。兴奋通过化学突触从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时,有接近
m
s
的延迟
(
突触延迟
)
,而电突触没有延迟。
1.反射弧由、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5部分组成。
2.神经元在未受刺激时,膜电位状态是,受到刺激后内流,导致膜电位发生逆转,电突触允许从已兴奋神经元传导到未兴奋神经元,导致后者产生兴奋。
3.研究人员用细胞内微电极研究鸡睫状神经节中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方式,方法如图1所示。电刺激节前神经,神经节细胞电位变化如图2中A所示。先用细胞内微电极给神经节细胞通一定强度的电流使其膜内外电位差增大,再电刺激节前神经,神经节细胞电位变化如图2中B所示。
①研究人员推断节前神经元与神经节细胞之间既存在电突触,又存在化学突触。请根据这一推断,续.写.以下对曲线(B)的解释。节前神经受到刺激产生兴奋,通过电突触迅速传递给神经节细胞,因为膜内外电位差较大,神经节细胞未能产生兴奋;一段时间延迟后,。②利用荧光黄染料和图1中实验装置设计实验可以进一步证实节前神经元与神经节细胞之间存在电突触,实验方法和预期结果是。4.神经调节中电突触的存在,对于生物适应环境有何积极意义?(写出一项)

※题型:填空题※知识点:填空题※试题难度:中等
阿米巴—细菌互作
阿米巴又被称作变形虫,是一类可通过伸缩伪足来改变自身形状的单细胞真核原生生物。
在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中,细菌是阿米巴的主要食物。阿米巴能够在一定距离内发现
并吞噬细菌,吞噬体与溶酶体融合,细菌被消化,营养物质输送到细胞质中被阿米巴利用。土壤中的阿米巴能通过捕食作用提高微生物群落的稳定性,还能提高营养物的矿化程度,促进植物的生长。水体中的阿米巴通过体表渗透吸收水中的可溶性有机质,捕食水中的颗粒物和细菌,不仅能降低水体有机物的负荷,增加水体透明度,还能减弱水中病原菌的毒害作用。
阿米巴致病菌是能感染甚至杀死阿米巴的一类细菌。因为阿米巴细胞和动物免疫细胞在进化上高度同源,这些阿米巴致病菌往往也是动物甚至人类的致病菌。嗜肺军团菌是目前研究最多的阿米巴致病菌,它是一种胞内寄生菌,广泛存在于水体和土壤中。在阿米巴体内,它能破坏小泡传输,阻止吞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在细胞内增殖后逸出,并导致宿主细胞死亡。嗜肺军团菌也能入侵人类肺泡巨噬细胞,导致人类军团病,这种病通常是由人体吸入空调或淋浴装置产生的污染气溶胶引起的。
现已从阿米巴中分离出了大量病原体,如嗜肺军团菌、霍乱弧菌、幽门螺杆菌等。这些病原体以阿米巴为载体传播,耐受恶劣环境并能在其中增殖。因此,阐明阿米巴与阿米巴致病菌之间的互作,对维护公共卫生与健康有着重大价值。由于阿米巴具有易培养,方便用于药物测试,对于研究宿主与致病菌互作是一个潜在的优良模型。1.阿米巴伸缩伪足,吞噬细菌,都体现了细胞膜具有的特点,根据文中信息,阿米巴和细菌可以形成的种间关系有。
2.根据文本信息,下列关于阿米巴对生态环境作用的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选择选项前字母填写)。A.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B.利于生产者同化能量C.净化水体减轻水污染     D.减弱微生物分解作用3.根据文本信息推测,嗜肺军团菌被阿米巴吞噬后,能够,从而得以继续生存和繁殖。
4.在维护公共卫生与健康方面,请举例说明阿米巴与细菌互作模型可用于研究的问题。

※题型:实验题※知识点:实验题※试题难度:中等
辣椒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两个品种的杂交后代产量等性状优于双亲)。在辣椒育种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了辣椒雄性不育系植株。利用雄性不育系与可育植株杂交,生产杂种种子是降低制种成本和提高纯度的有效途径。1.辣椒具有两性花,人工杂交获得的杂交一代(F1)会出现杂种优势,但F1不能留种推广种植的原因是,因此在生产上需年年制种。辣椒雄性不育系植株的培育成功解决了制种的难题。2.雄性不育系植株的花药瘦小、干瘪,无花粉粒或仅极少花粉粒,用碘液染色后显示不着色或着色极浅。而可育株系的花粉粒饱满,碘液染色后着色深。由此可推测不育花粉败育的重要原因是储存营养的能力。3.研究人员为了进一步揭示花粉败育机制,进行了如下研究。在盛花期分别取雄性不育系和可育系发育不同阶段(依次为阶段1~5)的花蕾,测定内源吲哚乙酸(IAA)、赤霉素(GA3)、脱落酸(ABA)含量并绘制相对含量变化趋势如图1、图2所示。①综合图1和图2结果分析:可育系花蕾发育过程中激素的变化规律是,发育前期,发育后期是育性得以维持的保证。而不育系花蕾发育前期过高和后期下降过快对败育起了重要的作用。
style="VERTICAL-ALIGN:middl;VERTICAL-ALIGN:middle;">②以上结果说明,花粉的可育或败育是受到的结果。4.研究人员在花蕾发育后期还检测到花蕾的乙烯释放量和IAA氧化酶活性,不育系均显著高于可育系。结合(2)、(3)的研究推测,在花蕾发育后期,乙烯通过,使花粉败育。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噬菌体被划归为生物的原因不包括(  )
A.能够产生可遗传变异
B.由核酸和蛋白质装配进行增殖
C.可不断进化适应环境
D.有细胞结构且独立进行代谢活动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枯草芽孢杆菌是一种细菌,能分泌淀粉酶、脂肪酶、蛋白酶和纤维素酶等多种水解酶类,且不会产生毒素,是一种无致病性的安全微生物,能在人胃内酸性环境中保持活性,可以耐唾液和胆汁的攻击。以下关于此菌说法错误的是(  )
A.菌体内的酶合成后经内质网、高尔基体加工转运至菌体外
B.可经过人体的口腔、食道、胃等器官安全进入小肠
C.以人肠道内氨基酸、葡萄糖等为营养,属于异养型微生物
D.在人肠道内与人互利共生,可弥补人消化酶的分泌不足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下列与此相关的特征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保证了遗传物质的稳定性
B.“分子量大”可体现遗传物质在分子水平的多样性
C.“半保留”复制保持了遗传信息传递的连续性
D.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使后代获得遗传多样性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生物的某些染色体结构变异可通过减数分裂染色体的行为来识别。甲、乙两模式图分别表示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的“环形圈”或“十字形结构”现象,图中字母表示染色体上的基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两图中的现象均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过程中
B.甲图所示的现象是由倒位导致的,乙图所示的现象是由易位导致的
C.甲乙两图所示细胞完成减数分裂后产生的配子中染色体结构均正常
D.两图所示细胞中基因种类、数量均正常,个体性状也不会发生改变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下列目的可通过测交实验实现的是(   )
A.判断性状是由细胞质基因控制
B.判断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
C.显性优良性状品种的纯化过程
D.判断某显性个体是否为纯合子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皮质醇能够抑制巨噬细胞的抗原呈递,从而抑制T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其分泌淋巴因子。在病毒感染引发的免疫反应过于强烈时,会使用皮质醇进行治疗。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皮质醇通过体液运输到达靶细胞并与相应受体结合
B.外源皮质醇作用于患者下丘脑和垂体促进皮质醇分泌
C.皮质醇治疗使患者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受到抑制
D.皮质醇治疗使患者并发其他病原体感染的可能性增加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健康志愿者参与两次血糖调节相关实验。第一次口服葡萄糖,检测其血糖和胰岛素浓度变化;第二次以静脉注射葡萄糖模拟口服葡萄糖后血糖浓度的改变程度,检测血浆胰岛素浓度变化,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给志愿者注射的葡萄糖总量和志愿者口服的葡萄糖总量是相同的
B.曲线I在30min后下降的原因是血糖在肾脏中进入尿液排出体外
C.给志愿者注射葡萄糖比口服葡萄糖能更有效地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D.志愿者血糖浓度既能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又受到胰岛素作用的调节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神经元之间信息的传递依赖突触结构,如图是递质在突触处传递信息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递质贮存于突触小泡中,为及时迅速释放做好准备
B.兴奋传至突触前末端引发贮存的递质主动转运出膜
C.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后均会导致突触后细胞的兴奋
D.递质激活受体后可进入突触后细胞内发挥作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研究人员以菊花切花为实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的细胞分裂素(6-BA)和生长素类似物(2,4-D)混合保鲜剂对菊花切花寿命的影响,实验分组及结果见表和图。根据实验做出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人人终身学习知识网~是各类综合知识资源信息分享,提升综合素质与提高知识技能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

Powered by 5wangxiao

© 2007-2021 5wangxiao.Com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