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终身学习知识网~是各类综合知识资源信息分享,提升综合素质与提高知识技能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山东省威海市2020届高三4月模拟考试(一模)生物试卷

[复制链接]

灌草丛
针阔叶混交林
常绿阔叶林
针叶林
生产者固定有机物的量(t/hm2/a)
17.43
116.61
150.81
55.50
总呼吸量(t/hm2/a)
15.93
92.78
124.81
40.98
叶面积指数
2.48
11.28
17.76
6.63
植被干物质的量(t/hm2)
6.65
377.52
398.57
184.74

A.最可能的演替顺序为灌草丛、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
B.生产者固定有机物的量与其叶面积指数呈负相关
C.演替过程中植被干物质的量前期增长缓慢、后期增长迅速
D.植被干物质的量只与群落中植被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关

※题型:多选题※知识点:多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下图表示25℃时,葡萄和草莓在不同光照强度条件下CO2吸收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M点时葡萄的净光合速率为10mg·m-2·h-1
B.已知葡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是25℃和30℃,若将环境温度改变为30℃,其他条件不变,则P点将右移
C.对草莓而言,若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各为12h,则平均光照强度在Xklx以上才能正常生长
D.光照强度为Yklx时葡萄和草莓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量相等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某高等动物的毛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A对a、B对b为完全显性,其中A基因控制黑色素的合成,B基因控制黄色素的合成,两种色素均不合成时毛色呈白色,当A、B基因同时存在时,二者的转录产物会形成双链结构进而无法继续表达。用纯合的黑色和黄色亲本杂交,F1为白色,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自然界中白色个体的基因型有5种
B.含A、B基因的个体毛色是白色的原因是不能翻译出相关蛋白质
C.若F2中黑色个体:黄色个体:白色个体之比接近3:3:10,则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
D.若F2中白色个体的比例接近1/2,则F2中黑色个体的比例也接近1/2

※题型:多选题※知识点:多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拟南芥种子中的隐花色素(CRY1)是感受光的受体。研究发现,CRY1能作用于脱落酸(ABA)从而影响种子萌发。为了进一步探究其作用机制,研究人员将野生型拟南芥的种子和CRYl突变体(无法合成CRYl)的种子,分别放在MS培养基和含有不同浓度ABA的MS培养基中,适宜光照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得种子的发芽率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相同浓度的ABA条件下,野生型种子发芽率比突变体高
C.黑暗条件下重复上述实验也能得到相同的实验结果
D.CRY1对拟南芥种子萌发的影响可能是通过降低种子对ABA的敏感性来实现的

※题型:多选题※知识点:多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草莓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水果,深受人们喜爱,但由于草莓是无性繁殖,感染的病毒很容易传给后代,导致产量降低,品质变差。科研人员通过热处理结合茎尖培养法,取得了较好的脱毒效果,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S代表成活率,D代表脱毒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茎尖长度(mm)
38°C热处理时间(d)
10
20
30
40
0.3~0.5
S:36.7%;D:81.8%
S:40.0%;D:83.3%
S:30.0%;D:100%
S:16.7%;D:100%
0.5~0.8
S:60.0%;D:66.7%
S:60.0%;D:72.2%
S:50.0%;D:93.3%
S:40.4%;D:100%
0.8~1.0
S:93.3%;D:57.1%
S:85.7%D:69.2%
S:60.0%;D:94.4%
S:46.7%;D:92.8%

A.茎尖培养法运用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B.—般来说,茎尖越小,脱毒率越高
C.热处理时间越长,成活率越高
D.适当提高热处理温度,脱毒效果会更好

※题型:填空题※知识点:填空题※试题难度:中等
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NAMPT)是一种蛋白质类物质,它普遍存在于哺乳动物体内,对延缓细胞衰老有重要作用。
1.对哺乳动物而言,细胞衰老与个体衰老并不是一回事,二者的关系是。细胞衰老是细胞的生理状态和化学反应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细胞核会表现出的特征。
2.研究发现,衰老细胞中NAD+的含量明显降低。通常情况下,哺乳动物细胞的___________(填场所)中可通过有氧呼吸将NAD+转化成NADH。NAMPT是NAD+合成的关键限速酶(指整条代谢通路中催化反应速度最慢的酶),其可决定代谢中NAD+的水平。为探究细胞衰老与NAMPT之间的关系,研究小组选取了两组健康的小鼠,甲组注射_________补充剂,乙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结果发现甲组小鼠的平均寿命约为2.8年,乙组小鼠的平均寿命约为2.4年;且与乙组相比较,甲组小鼠的脂肪细胞、心肌细胞等处均检测出了高水平的NAD+。由此推测NAMPT延缓细胞衰老的机制是_____________。
3.NAMPT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的方式是。NAMPT在血液中运输时需包裹在囊泡中,若脱去囊泡则会失去活性。试推测NAMPT在血液中运输时脱掉囊泡会失去活性的原因是。

※题型:读图填空题※知识点:读图填空题※试题难度:中等
谷氨酸是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在机体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谷氨酸是一种含有2个羧基的非必需氨基酸,这2个羧基在其分子结构中的位置是。
2.谷氨酸在神经元细胞体中生成后,会借助囊泡膜上的谷氨酸转运体逆浓度梯度转运到囊泡中贮存,这种跨膜运输方式是。兴奋传导到神经末梢后,神经末梢将谷氨酸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该过程完成的信号转换是。
3.当谷氨酸过度释放时会成为一种毒素。一方面它与突触后膜上的A受体结合,促进_________大量进入细胞内,激活了一氧化氮合酶产生过量的一氧化氮(如图),引起神经元严重创伤;另一方面它还能引起神经与肌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_________(填“增高”或“降低”),引发神经肌肉兴奋性增强,导致小儿惊厥发作。若某种药物可以通过作用于突触来缓解小儿惊厥,其作用机理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填空题※知识点:填空题※试题难度:中等
玉米籽粒的颜色由位于Ⅰ、Ⅱ、Ⅲ、Ⅳ四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四对等位基因(A和a、B和b、C和c、E和e)控制,其中基因A和a、B和b控制籽粒的有色和无色性状,且两对基因均为显性基因时籽粒才表现为有色,其他情况均为无色。基因C控制籽粒黄色,基因c控制籽粒红色,基因E控制籽粒紫色,基因e控制籽粒黑色。C和c、E和e两对基因存在同时显现的特点,即同一果穗上同时出现黄色(或红色)籽粒和紫色(或黑色)籽粒,例如:在籽粒有色的前提下,基因型为CcEe的玉米果穗表现为黄紫相间。
1.同时考虑四对等位基因,无色纯合子的基因型有种。
2.让基因型纯合且不同的结无色籽粒的甲、乙两株玉米杂交,F2中有色:无色=9:7,由此说明甲、乙两株玉米至少有对基因不相同。
3.基因型为AABBCCEE与aabbccee的玉米杂交得到F1,F1自交,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其中有色果穗中含紫色籽粒的占。
4.研究人员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了一株Ⅰ号染色体三体的玉米植株,其染色体组成如图所示。若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3条同源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两极,最终形成含有1条或2条染色体的配子(只含缺失染色体的配子不能参与受精)。若该三体玉米植株与一株正常玉米(基因型为aa)杂交,则子代中染色体变异的个体占。



※题型:实验题※知识点:实验题※试题难度:中等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需要不同种类的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等营养物质
若培养基中的某种营养物质不能被微生物利用
微生物便不能生长。根据这一特性
可将微生物接种在只缺少某种营养物质的基础培养基中
再将所缺的营养物质点植于平板上
该营养物质便逐渐扩散于植点周围。该微生物若需要此种营养物质
便在这种营养物质扩散处生长繁殖
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圈
这种测定微生物营养需求的方法称为生长谱法。
某兴趣
小组尝试用生长谱法测定某种大肠杆菌对糖类
(
碳源
)
的需求情况
操作流程如下
:

.
培养基的制备。该小组所用无碳培养基配方如下
(
加水
定容至
L):
?

成分
NaCl
KH

PO

K

HPO

(
NH

)

SO

MgSO

·
7H

O
琼脂
质量
(g)
0.5
0.5
0.2
20

同时配制质量分数为
10%
的葡萄糖、麦芽糖、蔗糖、乳糖溶液各
mL

.
将大肠杆菌悬液与溶化并冷却至
℃的固体培养基混

倒平板。

.
将已凝固的平板背面用记号笔划分为四个区
并注明要点植的糖类名称。

.
通过无菌操作分别加入蘸有不同糖类的无菌滤纸片
待平板吸收干燥后倒置培养
小时。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的问题
:
1.无碳培养基配方中加入(NH4)2SO4的目的是。对培养基及糖溶液通常采用的灭菌方法是。倒平板后用法进行接种。
2.该小组发现最终在培养基的四个区内均有菌落圈产生,但大小不同,据此得到的初步结论是。
3.如果在此实验中发现某一不被该大肠杆菌利用的碳源的点植区域也长出菌落圈,试分析可能的原因(写出2条即可)。
4.生长谱法还可用于某些营养缺陷型菌株(失去合成某种生长因子能力的菌株)的筛选和鉴定,例如大肠杆菌经紫外线诱变处理后会产生一些营养缺陷型突变个体,现已纯化并制备出某营养缺陷型的菌悬液,但不清楚是氨基酸缺陷型、维生素缺陷型还是氨基酸—维生素缺陷型,请简要写出用生长谱法进行鉴定的思路,并预期可能的结果及结论。

※题型:读图填空题※知识点:读图填空题※试题难度:中等
2019年1月24日,《国家科学评论》发表了上海科学家团队的一项重要成果,即先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切除猕猴受精卵中的生物节律核心基因BMAL1,再利用体细胞克隆技术,获得了五只BMAL1基因敲除的克隆猴,这是国际上首次成功构建出了一批遗传背景一致的生物节律紊乱的猕猴模型,同时也是世界上首个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华华”诞生后,体细胞克隆猴技术的首次应用。基因编辑技术是上述研究中的核心技术,该技术中的基因编辑工具是经改造的CRISPR/Cas9系统。该系统由向导RNA和Cas9蛋白组成,由向导RNA引导Cas9蛋白在特定的基因位点进行切割来完成基因的编辑过程,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
1.CRISPR/Cas9系统广泛存在于细菌体内,推测该系统在细菌体内的作用是。
2.由于Cas9蛋白没有特异性,用CRISPR/Cas9系统切割BMAL1基因,向导RNA的识别序列应具有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
3.为了获得更多的受精卵,可对母猕猴注射激素,使其超数排卵,判断卵细胞受精成功的重要标志是。在个体水平鉴定BMAL1基因敲除成功的方法是。
4.该团队利用一只BMAL1缺失的成年猕猴体细胞克隆出5只后代的实验中,体细胞核移植的难度明显高于胚胎细胞核移植,原因是。
5.在人类生物节律紊乱机理研究方面,猕猴模型比小鼠、果蝇等传统模型动物更加理想,理由是___________。基因编辑后通过体细胞克隆得到的数只BMAL1缺失猕猴(A组),与仅通过基因编辑受精卵得到的数只BMAL1缺失猕猴(B组)比较, __________(填“A组”或“B组”)更适合做疾病研究模型动物,理由是____________。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成熟筛管细胞内有线粒体,但无细胞核和核糖体等结构,可通过胞间连丝与伴胞细胞相通。成熟筛管细胞的作用是运输有机物。下列与筛管细胞相关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能独立合成代谢所需要的酶
B.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信息交流
C.运输有机物的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D.其结构能提高运输有机物的效率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新型冠状病毒易发生变异,其侵入人体后能引发肺炎,严重时会危及生命。下列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变异的来源有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B.侵入人体后可在内环境中大量增殖
C.经吞噬细胞特异性摄取和处理后会暴露出其特有的抗原
D.侵入人体后会引起机体发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细胞中断裂的染色体片段在细胞分裂末期不能进入子细胞核内,会形成核外团块,称为微核。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用光学显微镜可以观察到细胞中的微核
B.细胞分裂末期形成的子细胞核外有核膜包裹
C.微核不能进入子细胞核可能是由于无纺锤丝牵引
D.形成微核的细胞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RNA在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下列与RNA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主要是DNA,少数是RNA
B.mRNA可以沿着多个核糖体移动从而迅速合成大量蛋白质
C.tRNA上的反密码子共有64种
D.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参与翻译过程的多种RNA均由DNA控制合成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螺旋现象普遍存在于多种物质或生物结构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染色体解螺旋形成染色质的同时,DNA分子的双链也随之解螺旋
B.藤本植物的卷须常螺旋状缠绕在攀附物上,从根本上是由于多种植物激素对生命活动调控的结果
C.蛋白质常螺旋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在其溶液中加入食盐后会看到有白色絮状物出现,此时蛋白质的螺旋结构并未被破坏
D.单链RNA的局部区域会形成螺旋结构,该结构中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与双链DNA相同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CD20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正常或恶性B淋巴细胞表面的标志性抗原,该抗原在其他正常组织细胞中并不表达。1997年,第一个针对B淋巴瘤治疗的人鼠嵌合型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上市,该抗体通过诱导细胞凋亡等方式来杀死肿瘤细胞;2002年,鼠源单克隆抗体—替伊莫单抗上市,该抗体除了促进细胞凋亡外,还结合了相关的放射性药物,进一步增强了对B淋巴瘤细胞的杀伤效果;2017年,人源单克隆抗体—奥美珠单抗上市,该抗体免疫原性(自身作为异物引起免疫应答的性能)更低,治疗效果更明显。分析以上材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利妥昔单抗只对B淋巴瘤发挥作用
B.替伊莫单抗结合的放射性药物能与CD20特异性结合
C.鼠源抗体有可能作为抗原被人体免疫系统破坏
D.奥美珠单抗可以治疗各种癌症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较易
人类利用微生物发酵制作果酒、果醋的历史源远流长。下列关于果酒、果醋制作原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葡萄酒自然发酵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野生型酵母菌
B.变酸的酒表面的菌膜是酵母菌在液面大量繁殖形成的
C.在缺氧、呈酸性的发酵液中,醋酸菌能大量生长繁殖
D.在酸性条件下,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与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较易
为研究我国西南部某山脉中群落演替的规律,生态学家把同一时间内共存于该山脉上的灌草丛、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当做同一群落的不同演替阶段来研究,统计的四项指标如下表所示(叶面积指数指每单位土地面积上叶片总面积)。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人人终身学习知识网~是各类综合知识资源信息分享,提升综合素质与提高知识技能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

Powered by 5wangxiao

© 2007-2021 5wangxiao.Com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