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终身学习知识网~是各类综合知识资源信息分享,提升综合素质与提高知识技能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北京市东城区2020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生物(二)试卷

[复制链接]

组别
亲本杂交组合
后代表现型及比例
第一组
家系甲
(
黑喙
)
x
纯种
黄喙鸭
F

中多数为黑喙鸭、少数为
黄喙鸭
第二组
家系乙
(
黑喙
)
x
纯种
黄喙鸭
F

中多数为黑喙鸭、少数为
花喙鸭
第三组
第一组
F


黑喙鸭×
F


黑喙鸭
黑喙鸭:花喙鸭:
黄喙鸭
=
:
:
第四组
第一组
F


黑喙鸭×
F


黄喙鸭
黑喙鸭:花喙鸭:
黄喙鸭
=
:
:

1.已知鸭喙色的遗传与性别无关。上述四组实验中的第组可以判断鸭喙色由两对基因控制,符合规律。2.若控制鸭喙色性状的两对基因中A基因控制黑色素的生成,B基因可以使黑色素在整个喙部沉积,则第四组亲本的基因型为。推测花喙产生的原因是。3.综合上述信息可知,第一、二组杂交结果的出现可能与家系甲、乙种混有不同基因型的个体有关。据此分析一、二组结果出现的具体原因是。第四组亲本中黄喙鸭与第二组F1中花喙鸭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4.研究人员研究了黑色素形成的机制。发现机体内促黑素激素可与黑色素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最终激活酪氨酸酶,酪氨酸形成多巴,多巴会经不同路径形成两种颜色表现不同的黑色素—真黑素与褐黑素,酪氨酸酶也在这两条路径的转换中起重要作用。某些信号蛋白能够与促黑素激素促黑素激素受体,使酪氨酸酶活性减低,导致褐黑素增加。这两种色素的比例和分布决定了禽类的羽色等性状,为鸭的育种研究提供了进一步的理论依据。

※题型:填空题※知识点:填空题※试题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1)-(5)
抗体多样性产生的原因
抗体
(Ig)
是重要的免疫活性物质
。人的抗体由两条重链和两条轻链组成
(
如图
)
每条链都包括
可变区
(V

)

恒定区
(C

)
V
区是
氨基酸序列变化较大区域
C
区是
序列相对稳定区域
。人的一生中可以产生多达
11
种抗体。
针对如何产生数量众多的不同抗体,早期科学界主要有两种假说。一种是种系发生细胞学说,认为所有
I
g
编码基因都是进化过程中积累产生的,在种系发生细胞中有很多
I
g
编码基因,
对应各种不同的抗体。
另一种是体细胞变异学说,
认为种系发生细胞
中最初
只有很少
I
g
编码基因
而在细胞分化的过程中发生重组或突变而产生更多基因编码抗体。
美国科学家
Ursula
Storb
从某动物脾脏细胞中提取
DNA
,先在其中加入从肝脏细胞中提取的
R
NA
(
不带放射性标记
)
进行第一次杂交,然后在同一个体系中加入从脾脏细胞中提取的
R
NA
(
带有放射性标记
)
进行第二次杂交。检测第二次杂交的杂交量,并以此表示
I
g
编码基因的数量。由结果推测
I
g
编码基因数量足够大,因此支持种系发生细胞学说。但实际上此种方法的影响因素很多,推测并不准确。
1976
年日本科学家小泉纯一郎和
利根

进设

了一个
实验检测
小鼠
胚胎期
细胞和成体期浆细胞中
I
g
编码
基因的
区别。首先用限制酶
BamH
I
将两种细胞中的全部
DNA
切成小段,用编码
Ig
轻链的
mRNA
制备

带有放射性标记的探针与
D
NA
片段
杂交
检测
杂交区段分子量大小,
结果如下表。

探针种类
杂交区段分子量
(
百万道尔顿
)
实验小鼠
轻链的
RNA
全序列
(
V

+C

)
探针
轻链的
RNA3


序列
(
C

)
的探针
胚胎期小鼠
细胞
DNA
.0

3.9
3.9
成体
小鼠
浆细胞
DNA
2.4
2.4

两位科学家比较了
种细胞
D
NA
杂交区段分子量种类和大小。认为成体小鼠浆细胞
D
NA
杂交后只出现一种分子量的杂交区段的原因不

由于
基因
突变导致丢失

一个
BamH
I
的酶切位点
引起的,而是在胚胎期细胞基因组中含有两个不连接的片段,分别编码
V


C

,在
成体
小鼠
浆细胞
DNA
中发生了
染色体片段的重新组合
(
染色体重组
)
,使
V
区和
C
区的编码基因连接形成了一个片段。
后续很多实验证实了
淋巴细胞分化过程中
发生染色体
重组
,重组方式多样性是
Ig
序列多样性的重要来源。
1.抗体的化学本质是,它是由抗体基因经过过程合成的,在免疫中与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2.根据文中信息,你认为区分种系发生细胞学说和体细胞变异学说最简单的方法是。3.UrsulaStorb实验中首先加入没有标记的从肝脏细胞中提取的RNA的作用是。4.据两位日本科学家的实验分析,3.9及6.0百万道尔顿的基因组片段分别控制合成抗体轻链中的区域。文中提出“成体小鼠浆细胞DNA杂交后只出现一种分子量的杂交区段的原因不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丢失了一个BamHI的酶切位点引起的。”结合文中信息,请说明理由:。5.下图是对日本科学家核酸分子杂交实验结果的分析示意图,请补充完整。(在图中画出成体小鼠浆细胞V区和C区片段情况,并用箭头表示出2种小鼠DNA片段中的BamHI酶切位点)

※题型:实验题※知识点:实验题※试题难度:中等
mHb

IPn
分别是

中两个不同的区域,前者可通过相应神经纤维对后者进行调控,相关结构合称为“
mHb-IPn


”。
烟碱
(
又称尼古丁
)
是烟雾中主要的有害物质之一,
机体可通过“
mHb-IPn


”产生对其
的厌恶反应。
1.烟碱可激活脑中某些释放GLP-1(一种多肽类物质)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以方式将GLP-1释放到突触中,从而增强mHb神经元介导的兴奋性传递。2.研究发现,T蛋白(由T基因编码)作为GLP-1的下游信号分子,在mHb神经元中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脑区,且能够降低机体对烟碱的需求。为探究T蛋白作用机制,科研人员进行了系列实验。①将烟碱注射入大鼠mHb,分别检测野生型大鼠和T基因突变型大鼠体内IPn神经元的兴奋性电流,如图1。由图1结果可知,mHb神经元中T蛋白是通过,提高烟碱对“mHb-IPn通路”的激活能力。

※题型:填空题※知识点:填空题※试题难度:中等
水稻属禾本科,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由于
追求粮食的高产
大量化肥农药等
被施用,
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存在较大问题
农业生态环境

受到

严重破坏
。鸭有旺盛的杂食性却不喜食禾本科植株,利用此特点,我国多地采用
稻鸭共


生态农业模式。
1.水田中的稻、鸭等生物及阳光、土壤等成分共同构成了一个。写出稻鸭共作田里可能存在的一条食物链。2.
为研究
稻鸭共

模式对水稻产量及农田生态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稻单作和
稻鸭
共作的比较试验。水稻单作按常规生产方式使用化肥、杀虫杀菌剂。
稻鸭共
作每公顷投放
300

20d
龄的麻鸭,共育
天。只在
稻鸭共
作之前和之后施用化肥和农药。最终统计经济效益如下表
(
单位:元
/
hm

)


主要支出


处理
生产资料


人工费
稻米
稻田

净收益
化肥
农药
鸭苗
饲料
施肥
管护





鸭共

1566.8
1147.5
-
-
22
.
50
750
55672.7
-
49958
.4
1302.5
306.5
699.0
6154.2
750
1425
85113.0
18029.6
92505.4


从生态系统结构
的角度分析,稻单作模式下的
,生态系统的
低。

据表可知,
与稻单作
模式相比,
稻鸭共

模式稻米产量增加,推测鸭在
稻鸭共

中的作用包括
(
至少答出两点
)
。除此之外,鸭也能增加农民收入。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
稻鸭共

模式的优点是
,此种模式遵循了生态工程的整体性原理,最终实现了
效益的双赢。
3.CH4是引起气候变化的主要温室气体之一。稻田是CH4最大的人为排放源。在厌氧条件下,土壤中有机物在产甲烷杆菌等微生物作用下被逐步分解形成CH4。研究表明,稻鸭共作使稻田的CH4排放量明显降低,请你从产甲烷杆菌代谢类型的角度思考,解释稻鸭共作降低CH4排放量的原因。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较易
下列有关细胞中有机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中的糖类都以单糖形式存在
B.构成蓝藻遗传物质的碱基有5种
C.载体与激素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D.核糖体和细胞膜中都有含磷有机物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T2噬菌体与醋酸杆菌均(  )
A.以DNA为遗传物质                    B.通过分裂增殖
C.进行有氧呼吸                     D.为原核生物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较易
某兴趣小组探究土壤湿度对植物净光合速率的影响。对照组正常浇水,实验组不浇水,结果如下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B.2—4天,实验组净光合速率下降是由叶绿素含量下降引起的
C.2—8天,实验组的植株叶片中有机物的含量仍然在增加
D.综合分析,土壤湿度对植物光合作用的暗反应没有影响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肺炎双球菌有许多类型,有荚膜的有毒性,能使使小鼠患败血症而死亡,无荚膜的无毒性。科研人员所做的细菌转化实验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B.d、e两组对比可说明转化因子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C.d组产生的有毒性的肺炎双球菌能将该性状遗传给后代
D.培养后的d组中所有的肺炎双球菌都具有毒性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下列生物学实验操作中,能顺利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在固体培养基上稀释涂布大肠杆菌培养液来获得单菌落
B.利用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中加入尿素筛选能分解尿素的细菌
C.切取小块植物叶片直接接种到某种植物组织培养基上获得植株
D.采用五点取样法调查国道两侧狭长隔离带中紫花地丁的密度

※题型:填空题※知识点:填空题※试题难度:中等

所示为拟南芥根伸长区横切图,图中根表皮细胞分为
H
型与
R
型,
H
型细胞与两个皮层细胞接触,将来分化成根毛细胞,
R
型细胞只与一个皮层细胞接触,分化成非根毛细胞。研究表明多种基因参与根表皮细胞分化过程。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分化的根本原因是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不同细胞。2.基因缺失突变体拟南芥根部发育模式出现紊乱。已知C蛋白可通过胞间连丝由R型细胞转移到H型细胞。研究人员检测了野生型和S缺失突变体拟南芥中C蛋白在R型与H型细胞中的分布,结果如图2。说明S蛋白在C蛋白的转移过程中起作用。

※题型:实验题※知识点:实验题※试题难度:中等
鸭喙具有黑、黄、花三种颜色,为探索鸭喙颜色表型的遗传规律,研究人员利用两个家系(甲和乙)中的黑喙鸭与某纯种黄喙鸭(无色素)为材料设计不同的杂交组合,为鸭的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人人终身学习知识网~是各类综合知识资源信息分享,提升综合素质与提高知识技能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

Powered by 5wangxiao

© 2007-2021 5wangxiao.Com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