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终身学习知识网~是各类综合知识资源信息分享,提升综合素质与提高知识技能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2020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系统练 专题10.4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综合

[复制链接]

时间(年)
1
2
3
4
5
6
7
8
动物X种群数量(只)
18900
19500
14500
10500
9500
9600
9500
9600
动物Y种群数量(只)
100
120
200
250
180
170
180
170

A.动物X和动物Y最可能是竞争关系,竞争的结果表现为相互抑制
B.动物X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不受动物Y引入的影响
C.该生态系统中动物Y种群的
K
值是250只
D.在第5年时,动物X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属于稳定型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草鱼是四大家鱼之一,为典型的草食性鱼类。如图是某人工池塘中的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字母表示能量(单位:kJ)。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草鱼中的幼年鱼、成年鱼和老年鱼之间存在种内斗争关系
B.由草鱼流向次级消费者的能量最多占草鱼所同化能量的20%
C.A属于植物固定的能量d是草鱼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D.若在自然水域,草鱼同化的能量c除图示流向外,还存在部分未利用的能量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某生态系统丰富的植物资源为灰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灰鼠大量繁殖又吸引鹰前来捕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B.灰鼠种群数量的下降导致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下降
C.灰鼠同化的能量有一部分以粪便的形式被分解者利用
D.灰鼠和鹰的加入能加快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较易
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经过不断努力,大大提高了森林覆盖率,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塞罕坝林场曾濒临崩溃说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有限
B.塞罕坝被誉为首都“绿色屏障”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随着森林覆盖率上升,塞罕坝林场固定的太阳能逐渐增加
D.人类活动一定使群落的演替方向不同于自然演替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红树林指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上部,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红树林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海水和空气的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B.红树林生态系统受到大风浪影响而导致物种组成发生了变化,该变化属于次生演替
C.某种红树植物错落有致、高低不一的生长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红树植物的细胞内渗透压很高,这有利于红树植物从海水中吸收水分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北部白犀牛曾经遍布非洲东部、中部地区。由于传统医学和手工艺品对犀牛角的要,北部白犀牛被过度猎捕。下列关于北部白犀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北部白犀牛濒临灭绝是由于其不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
B.北部白犀牛的灭绝将导致食物链中断,能量流动受阻
C.北部白犀牛现存数量过少,不能体现生物多样性
D.可尝试利用克隆技术保护濒危野生动物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下图是某种昆虫受双因子影响下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相对来说,环境温度越高,该昆虫生活所需要的最适相对湿度也越大
B.从图中吋知影响该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最适温度可能在32.5℃左右
C.该昆虫在湿度为90%和温度为32.5℃的条件下,其种群数量变化按指数方式增长
D.影响种群数嬡变化的因素除外源性因素(温度和湿度)外,还有内源性因素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运用生态学原理可以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利用性引诱剂诱捕某害虫的雄性个体,主要是通过提高害虫的死亡率来降低该害虫的种群密度
B.海洋捕捞时在鱼群数量为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捕捞可使鱼群数量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
C.将农作物秸秆沤肥施给农作物,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D.合理开发和利用野生资源可以起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

※题型:填空题※知识点:填空题※试题难度:中等
大豆田里有
许多害虫
其中地下害虫有
金针虫、蛴螬、蝼蛄等
地上害虫有
红蜘蛛、蚜虫、豆天蛾等
此外
大豆田里还有田鼠窝。现有科研人员对单一种植大豆田
(
对照组
)
和大豆、玉米间作田
(
实验组
)
的物种丰富度进行了调查研究。请回
答下列问题
:
1.蚜虫生活在大豆叶片上,而金针虫生活在大豆根上,这体现了群落的结构;影响蚜虫和金针虫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2.物种丰富度是指;调查金针虫、蛴螬、蝼蛄等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采用的方法
3.研究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抵抗力稳定性有一定的差异,从理论上讲,抵抗力稳定性较高的是,原因是
4.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査大豆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时,若捕鼠时使用的捕鼠器不够灵敏,不能捕捉到体型较小的田鼠,则最后的估计结果与实际结果相比会(填“偏大”“相差不大”或“偏小”)。

※题型:读图填空题※知识点:读图填空题※试题难度:中等

种群存活力

分析可用于研究一些因素如何影响到种群灭绝的可能性,这种研究方法目前已被用来评价秦岭大熊猫现有种群的存活能力,并借此探讨相应的保护措施。请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秦岭大熊猫种群动态,常需要调查其种群密度,它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
2.在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秦岭大熊猫进行“种群存活力”分析时,得到如下表所示的数据,请据表分析回答。

 初始种群规模/只
10
20
25
28
30
40
50
70
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
0.412
0.132
0.076
0.065
0.041
0.010
0.002
0

若以“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小于5%”作为种群可以维持存活的标准,则该种群维持存活所需的最小初始种群规模范围在只。3.若以环境质量下降、自然灾害以及人类的偷猎和捕捉等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环境阻力为“限制压”,下图曲线表示不同“限制压”下(以小数表示)初始种群规模不同的种群与其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的关系。请据图分析:
由图可知,随着限制压的增大,种群灭绝的可能性会,维持种群存活的最小规模会(填“增大”“减小”或“不变”)。若种群的灭绝概率为5%,限制压为0.02时,“最小存活种群”的规模为只。4.基于上述研究结果,请你提出2个针对秦岭大熊猫的保护建议:。

※题型:填空题※知识点:填空题※试题难度:中等
在自然界,昆虫和风是异花传粉植物最主要的两种传粉媒介。大部分靠昆虫传粉的植物可通过特殊的气味来吸引昆虫传粉,并向昆虫提供花蜜作为回报。回答下列问题:
1.对昆虫而言,花散发的特殊气味给昆虫传递了信息,从信息种类上划分,花的气味属于。对散发特殊气味的植物来说,传递该信息起到的作用是。
2.若一种植物专门由一种昆虫传粉,且这种昆虫只取食该类型植物的花蜜,则这样的昆虫称为“专性传粉者”。在多植物集中开花的季节,“专性传粉者”的存在能使双方共获得生存优势,试分析其原因。
3.如果环境遭到破坏,“专性传粉者”的灭绝会导致相关的植物随之灭绝,“专性传粉者”与植物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的发展,这种现象称为。

※题型:填空题※知识点:填空题※试题难度:中等
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的环境基础。某森林生态系统由于受到人类不合理利用的影响而导致土地荒漠化。回答下列问题:
1.森林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2.土地荒漠化的过程属于演替,该演替过程中群落丰富度会(填“降低”或“升高”)。
3.治理土地荒漠化的目标是使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恢复到受干扰前的原状,其中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
4.从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角度分析,在利用自然生态系统时应注意(答一点)。

※题型:填空题※知识点:填空题※试题难度:中等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描绘了一幅壮阔无比、牧草丰盛、牛羊肥壮的生动草原景象图。回答下列关于草原生态系统的问题
:
1.调査某草原生态系统某种优势牧草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该草原地势起伏,不同的位置上生活着不同的生物,这属于群落的结构。
2.该草原牧场曾因超载放牧、不合理农垦等出现退化,植被的疏落导致气候恶化,大风日数和沙暴次数逐渐增加,气候的恶化又加速了草原的退化和沙化,最终导致该草原生态系统崩溃,这一系列过程体现了(填“正反馈”或“负反馈”)调节。科技人员为了治理虫害和鼠害而引入害虫和鼠类的天敌进行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比,生物防治的优点是;治理后该草原的生态功能得到了恢复,但还必须继续对放牧强度进行控制和管理,原因是。
3.恢复后的草原不仅能防风固沙,还能保持水土、凋节气候,使草原更适宜人类居住,这主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较易
下列对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
B.生产者是指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
C.蘑菇是需氧生物,所以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D.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所以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在某稳定生态系统中,动物X是初级消费者。现将动物Y引入该生态系统,调查动物X和动物Y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表所示。若不考虑气候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人人终身学习知识网~是各类综合知识资源信息分享,提升综合素质与提高知识技能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

Powered by 5wangxiao

© 2007-2021 5wangxiao.Com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