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设计背景 物体的膨胀是指物质遇热、水或气体膨胀的性质。这种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孩子对物体膨胀的现象在生活中遇到过,但是对于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的经验还不是很系统,很科学。因此在学前班开展“物体的膨胀”的科学探索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幼儿整合、梳理、提升这方面的知识经验,还可以激发幼儿对周围生活的观察,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这也是我们所提倡的“幼儿园科学教育是一种启蒙教育”理念。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感知物体膨胀的现象,初步了解物体膨胀的条件。 2、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 3、学会比较观察的方法。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幼儿能理解“膨胀”的条件。 2、让幼儿学会观察物体的方法。 活动准备 幼儿操作材料:干的木耳、银耳、压缩海绵、气球、冷水、水杯。 教师操作材料:1、用水泡过的黄豆和干黄豆。 2、木耳、银耳、粉条、玉米若干。 3、瘪的乒乓球、透明杯若干、开水瓶、酒精灯。 教学过程: 随着音乐进 一、导入活动、比较干黄豆和水发黄豆的不同。 师:昨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泡了一些黄豆,现在,我们来比一比泡过的黄豆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师:用水泡过的黄豆大了,因为黄豆遇水会变大,这种现象叫膨胀。膨胀就像变魔术一样,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体的膨胀。出示课题:物体的膨胀。学生跟读。积累词汇。 二、出示目标: 1、通过小朋友动手操作,知道物体膨胀的现象。 2、了解物体膨胀需要的条件。 3、在生活学习中学会比较观察的方法。 三、感知物体膨胀现象 学生操作 1、猜一猜 师:老师给小朋友们准备了一些有趣的礼物,谁来猜一猜它们怎么能膨胀 2、做一做 教师操作 学生观察比较 小结:用热水泡很快膨胀了,而小朋友泡的东西膨胀的慢一些,原来温度也能影响物体膨胀的快慢。 3、感知某些物体遇热膨胀的现象。 (1)出示玉米粒问:这是什么?请你摸一摸,有什么感觉?怎样才能使玉米变成爆米花?为什么?让学生品尝。 (2)老师给你们变个魔术,出示粉条让学生说是什么?老师操作。 课堂小结:象木耳、银耳、玉米、气球等有的遇热能变大,有的遇水能变大,有的遇气能变大,这些都是物体的膨胀。 四、利用物体膨胀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1、现在我们知道有些物体遇热能膨胀,有些物体遇水能膨胀,有些物体遇气能膨胀,今天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你们愿意帮忙解答吗? 昨天老师不小心把乒乓球踩瘪了,小朋友和你的号朋友一起帮老师想想办法,怎样才能让它鼓起来,为什么? 师启发,学生说、教师操作、学生观察。 五、说出生活中的膨胀现象。 师:你们真聪明,物体的膨胀现象真的给我们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生活中还有许多膨胀现象你们都见过那些? 1、学生说 2、看书本 3、看短片 六、全课总结 今天,小朋友知道了有些物体遇热能膨胀,有些物体遇水能膨胀,有些物体遇气能膨胀,生活中的膨胀现象有很多,如果小朋友还有新的发现再来告诉大家吧! 七、知识延伸 回去把装满水的矿泉水瓶放在冰箱的冷冻层里,两天后再去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 教学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结束后,总的来说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这次活动的成功依赖以下几方面: 一、选材从幼儿的兴趣入手。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活中的膨胀现象很多,幼儿一直不会用一个合适的词语来说明这个现象,幼儿总以为吸水后膨胀的物体是长大了,他们主动花钱买来遇水膨胀的球球儿告诉老师说,是球球儿长大了。这说明幼儿对物体膨胀是感兴趣的,在课堂上幼儿的积极性很高再次证明选材是成功的。 二、活动目标制定科学、明确,内容紧扣目标,几个环节紧密相连,一个环节解决一个问题,教学环节清晰,探索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我始终将目标明确手心,在整个活动中,通过实验引导幼儿主动探索,感受并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并获得相关经验,使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三、教学设计遵循了幼儿的年龄,符合〈纲要〉精神,让幼儿在玩中学,这节课成功地把幼儿无疑获得的经验转为了有意的科学探索。难点突破轻松有效。 四、活动中我的教态亲切,整个活动中幼儿都是愉快的,师幼关系融洽,作为幼儿探索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最后我在活动结束后留了知识延伸作业,实验的结果让学生对冷膨胀有点认识。 活动中也有不足之处,教师驾驭幼儿、驾驭语言的能力有待提高,语言不够精炼,不够艺术,不够严密。这都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学习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