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要求: 1、能认真观察、大胆尝试,发现物体都有自然下落的现象。 2、通过比较,感知物体的下落速度不同,并获得正确比较的方法。 3、能清楚地记录和表达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羽毛、垫板、同样大纸片、塑料袋、沙包、各种小型玩具、记录表等。 活动过程: 1、探索物体有自然下落的现象。 1)幼儿猜想:老师手上有什么?要是我松开手,它会怎么样?所有的东西都是这样吗? 2)幼儿试验:请小朋友运用多种材料试一试,看看和刚才的猜想一样不一样。小朋友交流反馈试验结果。 2、比较不同物体下落的速度。 幼儿猜想:老师这里有沙包、羽毛、塑料袋,你们猜一猜,他们谁 落得最快、谁最慢? 2)商讨正确的比较方法:怎么比才公平? 提出记录要求:用正确的方法比一比,看看什么落得快、什么比较慢、 什么最慢,并在记录纸上做好记录。 3)幼儿边探究边尝试记录,并交流比较自己的发现:你是怎么比的,发现什么? 3、探索一模一样的相同物体和同一物体不同变形落下的速度一样吗? 1)幼儿猜测:这两张一样大的报纸,同时松手,它们会同时落下吗? 2)幼儿实验探究,交流自己的发现:你是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 本园教师观察反思: 适宜性行为: 1、提供较丰富的材料,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2、尊重事实让事实说话。能试图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自我建构经 验,而不是教师进行简单的灌输。 3、教师能注重在活动中让幼儿获得一种科学比较的方法,这种方法对幼儿进行其它内容的学习都受用。在探索科学比较方法的时候,教师注重启发与引导,例如:提问:怎样才能知道什么东西落的快,什么东西落得慢?当幼儿说出同时往上扔的时候,教师没有否定,而是按照幼儿的说法演示,让幼儿发现这样比会出现物体扔得一高一低的现象,这样比不公平。最终获得正确比较的方法。 4、能用记录大图谱的形式,帮助幼儿记录并延续活动,有助于幼儿进一步探索,形成较完整的经验。 不适宜性行为: 1、问题:将塑料袋、羽毛、盖子的下落速度按顺序记录在大图谱上。 原因:虽然强调是老师的实验结果,但老师对幼儿的影响是很大的,而这一结果实际又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导致记录无法重复验证,所以不适当。 对策:只要标出速度最快的盖子即可,对塑料袋和羽毛不必排出顺序。 2、问题:大家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比较,但得出的结果却不同。 原因:投放的塑料袋和羽毛之间比较的结果受许多因素的干扰,如塑料袋会粘在手上;揉在一起的塑料袋和张开的塑料袋之间又有差异 对策:材料投放进行调整。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优学幼儿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