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学会用简单的图标来表示物体的沉浮。 2.探索调节物体沉浮的方法。 3.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幼儿探索求知的精神。 活动准备 1.各种试验材料(乒乓球、积木、空瓶子、钥匙、橡皮泥、小石头、钉子、树叶、小碗、磁铁、笔、纸)若干。 2.幼儿每四人合用一张操作台,另备水槽、托盘各一只。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 幼儿听音乐进实验室,看到各种试验材料,激发幼儿的操作欲望。 (二)幼儿尝试 教师提出尝试题:把这些物体放入水中,你会发现什么? 幼儿尝试,得出结论: 有的物体漂(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落(沉)入水底。 教师总结:象乒乓球、积木、空瓶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浮,象钥匙、橡皮泥、小石头、钉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沉。 (三)幼儿尝试 1.教师提出尝试:如果用向上的箭头表示浮,用向下的箭头表示沉。这些实验材料该用什么符号表示呢?(插塑、纸、梳子、牙刷、电池、铅笔、小刀、橡皮等。) 2.各组幼儿进行尝试猜测,并在纸上画好对每一种材料沉或浮的猜测结果。 3.教师总结(演示课件),验证幼儿猜测的(正确与否。对不同意见(如同一种物体,有的幼儿认为沉,有的幼儿认为浮)通过实验验证,统一认识。 (四)实验 1.教师提出尝试:怎样让浮的物体沉下去?让沉的物体浮上来? 2.幼儿试验,得出结论: 往空瓶里装水,把铅笔拴在石头上。可以让浮在水面的空瓶子和积木沉下去;把橡皮泥捏成小船,把钉子放在积木上,可以让沉入水底的橡皮泥和钉子浮上来。 3.教师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材料和方法。 (五)幼儿尝试 1.故事:小明在树林里踢球,不小心球踢到树洞里去了,树洞很深,小明够不上来,他多着急呀,谁来帮他想个办法呢? 幼儿尝试回答:往树洞里灌水球就浮上来了。 2.有一堆掺有麦糠的小麦,怎样尽快的把麦糠和麦粒分开? 幼儿尝试回答:把它们放入水中,浮在上面的是麦糠,沉入水底的是麦粒。 3.沉与浮在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应用? 幼儿尝试回答:救生圈的应用、淘米做饭时的应用以及在轮船、潜水艇上的应用等。 沉浮现象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它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等教案,能为人类做许多事情。 (六)活动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还有哪些物体是利用沉浮的原理制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