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动创意 户外活动,我突然发现一个小男孩在玩呼拉圈,我灵机一动,原来生活中处处都有“线”的游戏,为什么不把它写出来?于是就构思出“线”的主题活动,通过四个方面来完成:线在哪里――有用的线――线条变魔术――好玩的线。 二、活动目标 (1)、认识线并寻找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线; (2)、比较各种不同特征的线的用途,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3)、学习运用形体表现儿歌的情境,激发幼儿对线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知道风筝与线的关系,学会制作风筝的方法,增进幼儿的动手能力; 三、活动准备 (1)、展示区:各种各样的线(毛线、中国结线、棉线、塑胶线、电线、尼龙线、吉他弦等等,各种绳子:跳绳、棉绳、塑胶绳等,和线有关的东西:各种布、衣服、袋子等。 (2)、美工区:各种各样长短不同的线共幼儿编织、创作用,图画纸、水彩共幼儿绘画,吸管、图画纸、皱纹纸、棉线制作风筝用,剪刀、胶带、彩色笔等常备工具。 (3)、益智区:与线有关的玩具和教具(呼拉圈、毛线编织的假发、有带子的鞋、串珠、绳子、发饰,中国结、与线有关的手绢、衣服、鞋子,纸杯、原子笔、发夹、画笔、号码牌。 (4)、艺术区:录音机、磁带、吉他、二胡、古筝、琵琶等等。 四、活动过程 (一)、线在哪里 1、展示事先收集的各式各样的线:问问幼儿,知不知道它们的名字或作用?分别请幼儿回答出:有电话线、毛线、电线、棉线等。 2、请幼儿找找看,教室里或大家的身上,哪里会有这些线呢?(如:毛线――身上的毛线、中国结线――老师的项链――塑胶线――盒子上)?找到了,就把事先准备好的号码牌依次序发给幼儿,让幼儿轮流贴在展示的线上。 (二)、有用的线 3、请幼儿拿好记录本和笔到活动区域自选物品和线,做自己喜欢的东西(如:电话、手环、项链、编辫子、系鞋带、用线绑东西、用线围图形、用线沾上颜色画画等等),完成后记录线的功用。 4、请幼儿分享操作和记录的结果,老师给予讲评,给作品完成得好和记录效果好的幼儿都分别奖励一颗智慧星。 5、老师和幼儿一起玩自主游戏:几人一起扮演珠子或粽子,几人一起扮演线把扮演的东西串起来;几人一组扮演火车车厢,几人一起扮演线把车厢连起来;几人一组扮演礼品盒,几人一组扮演线把盒子包起来;几人一组扮演电话,几人扮演电话线,玩打电话的游戏,让幼儿感受线可以传播声音;剩下的幼儿自主选择玩呼拉圈,感受的曲线美和玩乐器(古筝、琵琶、二胡、吉他等),感受线可以发出美妙的音乐以及玩跳绳、学用线打蝴蝶结。 6、交流扮演时的感受,并用形体动作表现出来。 (三)、线条变魔术 (7)、老师放幼儿学过的儿歌:“绳子像什么”录音,边做出儿歌内容的大致形体动作,如: ――“绳子细长长”:双手向上,将身体往上拉。 ――“像小蛇”:扭动身体左右晃动。 ――“粗短短”:慢慢将身体缩至最小。 ――“Q又软”:前后摇动身体。 ――“围圈圈”:趴在地板上双手绕成圆圈状。 ――“开进大花园”:匍匐前进。 (8)、与幼儿讨论绳子摆荡、抖动时像什么?绕成圆圈、三角形、正方形又像什么?(用绳子配合形体动作做出各种可能的联想物,如:洗澡的毛毛虫、游泳的鸭子、软绵绵的棉花糖等)。 (9)、老师和幼儿一起玩“绳子变身”的游戏,幼儿假装自己是绳子,同时配合老师口令以及节奏轻快的音乐,如: ――老师:“绳子变身了。” ――幼儿:“变什么?” ――老师:“变成会转动的电风扇。” (四)、好玩的线 (10)、老师以一个谜语的形式,引出幼儿制作风筝的兴趣。(长长一条线,挂在天空上,不怕风来吹,只怕雨来淋) (11)、老师和幼儿一起做风筝,把幼儿带到美工区,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出与众不同的风筝。 ――在图画纸上画些你喜欢的图案。 ――把吸管交叉贴在图画上。 ――在图画纸的三个角贴上皱纹纸。 ――把棉线绑在交叉的吸管上,风筝就完成了。 (12)、老师巡回辅导,关注能力较差的幼儿,给予鼓励和启发。 (五)、延伸活动 老师和幼儿一起到室外去放风筝,真实感受“线愈放愈长,风筝越飞越高”的情形。 (六)、活动评价 (1)、认识线并能寻找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线; (2)、学会用肢体动作联想出线的东西; (3)、知道线的功用; (4)、学会制作风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