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是新课程标准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中国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总体概况,以及几个主要省级行政区的地理特点、差异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的中国的省内区域。 本节教材的内容有: 1、对外开放的前沿。2、外向型经济。3、城镇的发展。 在教材中,除了叙述式课文与活动式课文外,还有丰富的插图和阅读材料。 2.本课地位: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起步最早、经济发展创造的奇迹最多的前沿地带,是我国一个富有特色的地理区域。因此,教材选择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学生学习省内区域的典型区域。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本节内容实际,教学时间安排两课时。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利用地图说明珠江三角洲的重要地理位置; 2.结合地图说明我国区域分工合作的基本模式──“前店后厂”; (二)能力目标 1.能够在地图上准确填写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有关的地理名称; 2.通过有关地图和材料,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比较能力及相互协作等能力。 (三)德育目标 1.了解珠江三角洲的重要位置、经济和城镇的发展状况,认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 2.激发对爱国华侨的敬佩之情和身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自豪感; 三、说教法 根据地理教学的一般特点和初中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两种主要教法: ①问题讨论法:通过教师创设情境,设置疑问,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在主动的学习中获取知识,变学会为会学。 ②读图分析法;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动眼识图、动脑析图、动口说图和动手绘图等多项措施的训练过程,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培养用图习惯和发展地理智能。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四、说学法 1.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习惯和能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图文结合读。 2.思:即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3.议:即讨论,学生在初步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围绕教师的置疑,互相讨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小组学习、讨论、练习安排: 活动1:读P50-51课文、图7.1、7.2及阅读材料。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完成活动, 目的:在考察学生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地理位置。 探究1:读P52课文、图7.4。学生通过个人读文完成活动, 目的:是让学生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的特点。 活动2及活动3:读P53-54活动课文及图7.5。学生讨论,师生共同完成, 目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地理教学法,师生交谈法、问答法、地理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及收集到的地理信息(感性材料)来理解课文中的理论知识。 五、说教学过程(略) 六、说板书设计 这堂课的板书设计,既概括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又形象直观,条理清晰,便于学生理解,进而辅助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