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
【答案】
【1】C
【2】B
【3】①朋友感到惭愧,下车拉他,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②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借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4】【甲】明白事理、聪明机智、能言善辩。【乙】勤奋好学,能说出两文在塑造人物形象等方面的不同,言之成理即可。如甲文通过描写元芳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乙文通过记叙人物的经历、具体做法来表现人物品质。
【解析】
【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都表示离开;
B.都表示愤怒,生气;
C.舍弃/房屋;
D.都表示没有;
故选C。
【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尊君”和“家君”,前者尊称对方的父亲,后者谦称自己的父亲,分别属于敬称和谦称。故选B。
【3】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句中重点的词有:引:拉;顾:回头。句意为:朋友感到惭愧,下车拉他,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②句中重点的词有:潜:偷偷地;执策:拿着书;达旦:到早晨,到天亮。句意为:一到夜里,他就偷偷地走出去,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亮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4】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和写作手法分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方式有如下几种: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阅读文章找到人物相关描写体会人物形象。答题时依据文中人物的言行举止,人物事迹进行概括。甲文中“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这是元方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通过元方言行可知他明白事理,聪明机智、能言善辩、据理力争的性格特点。乙文中主要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叙述了王冕勤奋读书的两件事:“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者。”这是王冕放牛时偷入学舍,听书背书,回家时忘记牛,别人牵牛回家向他的父亲问责;“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这是写王冕夜间在佛像长明灯下读书,通宵达旦。这两件事都体现了王冕勤奋读书的特点,王冕读起书来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据此回答即可。
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陈太丘与友期行》)
王冕,诸暨县人。七八岁的时候,他的父亲让他到地里放牛,(他)却偷偷的到私塾去,听学生念书,听过之后,就默默的背诵。黄昏回去的时候,却忘了(带)他的牛(回来)。有一个农民牵着王冕的牛问是谁家的牛踩坏了庄稼,王冕的父亲非常生气地打了他,过后(他)还是这样。王冕母亲说:“儿子喜欢读书,为什么不任凭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呢?王冕因此离开,去寺院居住。晚上偷偷出来,坐在佛像膝上,手执简策映着长明灯读书,书声琅琅直到天亮。佛像大多是土偶,狰狞凶恶,让人害怕。王冕是小孩,却平静得好像没看见。
(《王冕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