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里的佛教艺术》学案 第11课 石窟里的佛教艺术——中国的四大石窟·导学案(选自人教版《美术鉴赏》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 学习目标 了解在宗教流行时期,宗教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宗教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美术鉴赏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宗教美术类型及作品 难点:在中国宗教美术作品中出现的宗教形象本土化现象。 过程学习: 展示作品——引起讨论——深入探究——感悟课程中心主题——学会判断 课前预习: 宗教的产生 1、古时候人人类对不了解的事物与现象无法进行解释,就寄托于神灵与鬼魂。 2、当人有了自我意思,并能把自然作为一种异己力量,在支配着人本身和人周围的一切事物,因而产生了最初的宗教观念。人们面对纷繁复杂和变幻莫测的各种自然现象,觉得在自己周围的各种事物中都存在着超自然现象,这种力量主宰或影响着自己的生活,进而把这种力量神秘化、人格化,作为神灵加以崇拜,并企图通过祈祷、祭祀、舞蹈、音乐等形式对其施加影响,使之给人类带来”恩赐”。这就是宗教的产生。 宗教是什么 宗教是一种主观意识对希望的执着而诞生的一种强大的精神依靠,所以,宗教信仰是我们人类心灵的慰藉。 宗教和美术的关系 1、宗教对美术的影响是巨大的,而美术也反映出一定的宗教观念,给宗教以影响。在原始社会,人类就有图腾崇拜、巫术等原始宗教。 2、原始人视绘画为魔力,相信画什么就能征服什么。也有观点认为,绘画这些动物形象目的在于识别动物而去猎获动物。 宗教对中国美术的影响 1、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值隋唐时期达到鼎盛。这一阶段,中国美术中出现了大量以佛教信仰为主题的造像、壁画以及建筑寺观,从许多方面改变了中国早期美术的基本面貌。 课堂探究 一、导入语 佛教在中国的流传已经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了。据史料记载,公元67年汉明帝曾派十八位使者到西域取经求法,在求得佛经、佛像后建立了中国的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并从印度请回两位高僧,翻译出中国的第一部汉字经书——《四十二章经》。 众所周知,佛教产生于印度,它的创始人是位教悉达多·乔达摩的印度王子,这也就是我们常讲说的“释迦摩尼”。 二、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佛教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为三个教派: 1、原始佛教 2、小乘佛教(也称“部派佛教”)——主要流传于东南亚 3、大乘佛教——主要流传于东亚、日本等 在中国主要是流行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在中原地区流传以时代划分:在唐代流行“净土宗”;在宋代则流行“禅宗”;在西藏地区则流行喇叭教的“密宗”。 三、从历史发展过程中,佛教艺术盛行于中国许多朝代,如: 北魏——中国佛教艺术兴起的第一次高峰 隋唐——继北魏后佛教艺术兴起的第二次高峰 宋元明清——佛教艺术随着佛教的发展虽不及前两次辉煌,但总体保持平稳 四、佛教石窟 石窟——原始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形式。佛教提倡世隐修,因此,僧侣们选择丛山峻岭的逃避之地开凿石窟以便修行。 (师生互动):中国的四大石窟? 1、甘肃敦煌莫高窟 2、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3、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4、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在中国很多石窟里所塑造的主佛最著名的就算是“三世佛”。 (师生互动):1、弥勒佛于现在所流行的形象有何不同。 2、佛手的姿态有什么不同。 五、中国四大石窟中代表作 1、甘肃敦煌莫高窟——《飞天》、《九色鹿》 2、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昙曜五库 3、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奉先寺大佛、古阳洞 4、天水麦积山石窟——泥塑 六、总结 我国石窟艺术的基本特征: 1、神性与人性的融合 2、环境与心境的结合 3、佛门等级与造像布局 4、装彩与眼神 5、象征性与艺术处理 课后训练 选择题 1、( )的佛像造像体现出皇权与神权相结合的艺术。 A、卢舍那佛龛造像 B、麦积山石窟 C、昙曜五窟 D、敦煌石窟 2、被称为“中国彩塑艺术博物馆”的是( ) A、云冈石窟 B、敦煌石窟 C、龙门石窟 D、麦积山石窟 3、敦煌石窟的( )成就辉煌 A、壁画 B、石雕 C、壁画与彩塑 D、壁画与石雕 4、从云冈石窟到龙门石窟的雕塑造像在风格上产生了很多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 ) A、佛教雕塑风格进一步本土化 B、佛教雕塑风格进一步艺术化 C、佛教雕塑风格进一步世俗化 D、佛教雕塑风格进一步写实化 填空题 1、20世纪下半叶,关于中国古代雕塑的三大重大发现 、 、 。 2、中国古代雕塑的分类有 、 。 教学反思 1、宗教雕塑,重点是四大石窟,了解四大石窟的代表及其艺术特点。 2、分析宗教雕塑与世俗雕塑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的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