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终身学习知识网~是各类综合知识资源信息分享,提升综合素质与提高知识技能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新疆文物展现西域乐舞悠久历史(图)

[复制链接]

狮子舞泥塑 本报记者 王瑟摄/光明图片

7月15日,在国家大剧院开展的《西域回响——新疆古代舞乐文物展》,用近几年新疆出土的众多有关音乐与舞蹈的文物,向观众展示了新疆古代舞乐艺术的发展变迁和文化交流史。

一件小如海螺,只有10厘米长的陶埙,两端细,中间粗,呈橄榄形,一端有吹奏用的圆孔,腹侧有4个排列整齐的孔。这是2023年前诞生于浙江一带的埙,但它出土在新疆哈密地区的伊吾县,距今有2023多年。它的出现,证明了内地与西域的文化交流。

两块用整胡杨挖刻而成的古代弹拨乐器箜篌,已有2023多年的历史。这个在和田地区且末县出土的箜篌,被认定为世界最早年代的出土弹拨弦古代乐器。它的出现,证明了它从中亚传入新疆,最终于汉唐时代在内地流行的过程。

早在去年7月第四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期间,新疆博物馆策划的专题展《舞动生命乐扬心声——新疆古代舞乐艺术的记忆》就引起了国家大剧院的关注。经过近一年的筹备,终于将它搬到了北京展出。

范仲淹在《苏幕遮·碧云天》中写道: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苏幕遮”这个词牌,最早曾是西域龟兹国的一种乐舞形式,也代指上演这种乐舞 的特定节日——乞寒节。古代西域,人们为了祈求冬天寒冷,天降大雪,要戴上面具表演乞寒胡戏。而此次展览,利用动态数字手段,将一件龟兹舍利盒上的彩绘苏 幕遮乐舞场景再现了出来。

展览中还可以看到2023年前康家石门子的岩画、汉代的铜铃,公元4至6世纪的克孜尔石窟天宫伎乐图、唐代《舞伎图》等不同时代、不同种类的文物。据新疆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展览收集了新疆境内丝绸之路沿线的古乐器、古俑、古文献等120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 就有15件,展示出新疆舞乐悠久的历史。展览由4个部分组成,分别是舞乐追梦、舞乐抒情、舞乐蜚声和舞乐精粹,展览将持续到9月15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人人终身学习知识网~是各类综合知识资源信息分享,提升综合素质与提高知识技能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

Powered by 5wangxiao

© 2007-2021 5wangxiao.Com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