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美术上册教案2人美版 第8课 笔的世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笔的设计理念,设计的笔要美观与实用相结合。 2.能力目标: 学会观察和分析笔各部分的特点和功能,学习简单的设计图画法,能够设计一款既美观又实用的笔。 3.情感目标: 养成关注身边事物的习惯,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了解设计要以人为本的原则。 教学重点: 观察分析笔各部分的设计意图,了解形象与功能之间的关系,运用简单设计图画法设计一支新颖的笔。 教学难点: 运用设计理念,设计出既美观又实用的笔。 教学方法: 欣赏观察法、比较法、小组学习法、尝试法、谈话法、交流讨论法、讲解法等。 教学准备: 课件、各种造型不同的笔、彩色纸、彩笔、油画棒、剪子、尺子。 教学过程: 课前作业: 准备一两支你喜欢或者认为特别的笔。 一、组织教学: 稳定情绪,检查用具准备情况。 二、讲授新课: 1.今天,笔家族在我们班大聚会,请大家拿出自己准备的笔,互相展示和欣赏。 2.引导学生看书,要求各小组有针对性地研究回答书中的问题。 3.你还有什么问题?你对什么问题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学生互相欣赏。 各组针对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 学生报告研究结果。 学生提出想了解的问题。 实践操作: 4.看书中的学生作品,了解设计图的画法。 5.提出作业要求: 为自己设计一款既实用又美观的笔。 明确作业要求。 分组讨论研究后创作。 三、小结。 点评作业。 评价要点: 是否能积极地参与观察和研究;是否在设计作品中体现了以人为本、既实用又美观的设计理念;能否绘制出体现自己设计理念的设计图。 学生自评、互评。 分析设计稿的优点与不足,研究改进方案。 四、展示作业: 开新产品设计发布会,要求设计师展示自己的设计作品,并进行讲解,阐述设计意图。设计师介绍自己的作品。学生间互提意见。 五、课后延伸: 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充满设计意识的物品或公共设施?给大家讲一讲。 学生发言。 教学反思: 第9课 猜猜我是谁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学习,发现、表现背面人物头部的美感,进一步学习写生及线造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线造型能力及画面的组织能力。 2.隐性内容与目标: 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探究中,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以及认真细致的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会捕捉背面人物头部的特征,能用线描写的方法表现出来。 难点:如何用线表现人物头部的特征。 组织教学: 导人新课: 讨论: 展示几位本班同学背面头像,请同学们猜一猜是谁。(教师课前用数码相机照好。) 板书课题。 提问:你为什么能猜出来刚才的几位同学呢? 板书:头型、发型、头饰、服装。 引导学生分析、感悟画家是如何通过背面人物表现人的内心情感的。 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中小朋友的作品。 提问:你喜欢哪幅?为什么? 小组讨论: 赏析《克里斯蒂娜的世界》、《盂蜀宫伎图》。 赏析《未来世界》,讨论:画上的小朋发在干什么?怎么看出来的? 利用教材上的学生作业.说一说自己喜欢哪幅,为什么? 与教师一起分析头发的走向及线条的组织。 边观察教师的示范边思考。 教师请一位女同学到前面做模特,师生分析头发的走向,演示如何用线进行写生。提醒学生要表现出头部的形体,一些线条应为弧线,并注意其方向的变化。 学生动手实践。 布置作业。 巡视辅导。 学生写生自己前面同学的背面头像。 欣赏教材中两幅学生的创作,提问:这两幅作品分别表现出什么内容? 你们各小组如何利用自己的作品进行创作? 学生发言,小组同学进行讨论。 小组合作完成。 引导学生完成小组集体创作。 小结。 教师组织学生小结、评价。 课后拓展: 展示几幅家长背面的线描画作品,引导学生回家进一步学习。 教学反思: 第10课 自行车局部写生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自行车的基本结构,学习线造型的表现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线造型能力。 2.隐性内容与目标: 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探究中,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以及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自行车的基本结构,学习线造型的表现方法。 难点:如何用线精细地表现自行车。 三、学习材料: 白行车、图画纸、彩笔等。 教学活动: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提问: 1.自行车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线有什么不同? 车把、车轮、车身、车上的线条有许多变化,比如,车条是直线、车筐是交叉线、链子上是曲线。 2.谁能到黑板上画出自行车的某一部分? 3.组织同学们猜一猜是哪部分。 4.教师用线演示自行车局部写生方法,引导学生观察线的变化和衔接等。 5.学生观察、学习用线写生的方法。 小组讨论: 你认为教材上的学生作业哪些部分画得好?对你有什么启发? 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 他们观察得很仔细、表现得很具体、线条画得很丰富。 学生动手实践 布置作业。 巡视辅导。 小结。 教师组织学生小结、评价。 同学之间互相介绍、评价自己及他人的作品。 课后拓展: 展示几幅表现一组自行车的学生作品,引导学生回家可以进一步写生。 教学反思: 第11课 泥玩具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中国民间泥玩具,了解和接触一些民间泥玩具的知识。 2.在欣赏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对中国民间美术的兴趣和热爱祖国民间艺术、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民间泥玩具的特点。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认识、感受中国民间泥玩具的艺术风格和特点。 三、教学准备: 1.教具:计算机、CAI课件、大屏幕投影、实物展示台、 部分民间玩具实物。 2.学具:各种民间玩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欣赏民间玩具实物,引入课题。 2.出示课题 二、欣赏泥玩具: (注:所有图片欣赏的玩具都通过电脑及大屏幕进行展示,部分比较小的实物玩具通过视频展示台欣赏。) 1.导言:中国的民间玩具,历史悠久。泥土是我们周围最不起眼的东西,但千百年来,我们的民间艺术家却用它雕塑出许许多多造型优美、形象可爱的艺术品。 2.欣赏《彩色羊》《大叫鸡》《花小狗》《娃娃鱼》《麒麟送子》。 小组讨论: ①问:这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②问:这些是用来做什么的?有什么特点? (玩具,样子很可爱) ③问:它们主要用了哪些颜色? (红、黑、黄、绿、蓝) 三、艺术实践 模仿民间泥玩具的造型特点和色彩,创作一个可爱的泥玩具。 教师指导创作。 四、小结: 同学们,劳动人民用自己勤劳的手创造了这么多好看又有趣的民间玩具,给我们小朋友带来了很多美的享受和欢乐,我们该怎么做呢? 教学反思: 第12课 多姿多彩的靠垫 一、教学目标: 了解设计靠垫应从审美、实用和文化等方面进行,能用对称式或自己喜欢的纹样设计、制作美观、实用的靠垫。 二、教学重点: 靠垫的设计是以功能要求为前提的,还要关注实用以外的审美和文化。 三、教学难点: 靠垫作品的新颖、创新、构思巧妙。 四、课前准备: 剪刀、胶水、较硬的卡片纸、水粉色等 。 教学过程: 一、 实物导入,揭示课题。 1.课前师生准备一组靠垫实物,发到各组。 研究:用途、形状、色彩、图案。 2.学生观察、触摸、分析、回答。 揭示课题。 二、 师生研讨学习活动。 1.布置学生研究、分析教材。轴对称和中心对称有什么不同? 2.设计靠垫用社么形状、纹样、色彩比较好? 3.你喜欢什么图案纹样?打算如何进行色彩搭配?采用哪种骨式? 学生活动: 结合实物、图片、教材,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思考一系列问题,表达自己的设计构思。 三、 创作实践活动。 教师巡视辅导。 四、作业展示评价。 帮助学生分析、归纳、提高审美能力。 五、小组拓展。 如何实施自己设计的靠垫作品?选择什么材料? 拍照、保存资料。 把作业布置成小型的展览,可选择教室或楼道墙壁充分展示。 教学反思: 第13课 降落伞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有关降落伞的原理,并设计制作降落伞。 能力目标:培养动脑动手的能力,激发创造精神,进行综合学习的尝试。 情感目标:欣赏各种形式的降落伞,进行生活美与艺术美的审美教育。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制作降落伞,培养动脑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创造力,进行综合学习的尝试,通过学习拓展,进行跨学科学习的尝试,提高学生艺术素养。 教学方法:讲解。 教学手段:示范。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了解学生学习准备情况,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二、游戏互动,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你们喜欢放风筝或者在户外放飞吗?为什么?接下来请大家欣赏一段降落伞高空翱翔的片段。 三、欣赏、感悟、畅想。 1.欣赏美丽的降落伞后,你知道降落伞的原理吗? 2.学生探究有关降落伞的知识。 3.教师讲解:降落伞是一个高度空间有阻力的自由落体运动系统。伞面的设计由于空气阻力的关系,降落伞就能缓缓的降落在地面上了。 四、体验、表现、创新。 1.想一想,用什么材料做降落伞?伞面如何设计得美观? 2.降落伞的制作: 设计——美化伞面——折叠——连接——安装坠 3.伞的各部分如何连接,应注意什么? 4.协作互动,完成制作。 (1)了解了制作方法,同学们想不想露一手?且慢,大家先理清思路。 (2)自主尝试,有困难可以找同学或老师寻求帮助。(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表现。) 六、 展示、评价、交流。 让一些制作速度快的同学上台展示他的作品,大家来说说做得好的和做得不够的地方,提出改进意见,使其他同学从中获得启迪。 教学反思: 第14课 生活日用品的联想 一、教学目标: 了解生活用品因其用途不同而造型各异,感受丰富的联想和大胆的表现带给我们的乐趣。能根据生活日常用品的不同外形展开联想,并通过动手表现、装饰、使其形象生动有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对生活用品的联想,认识到丰富的联想和大胆的表现,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无穷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对生活用品产生联想,并把自己的联想表达出来。 三、课前准备: 有关生活用品、课件、各种工具和材料。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请学生把自己从家里带来的生活用品摆放在桌面上来。 二、引入新课。 桌面上摆放的东西和我们这节课有什么联系? 学生回答。 出示课题:生活日用品的联想 三、新授课。 1.提出问题: “联想”这个词怎么解释? 学生讨论。(理解“联想”的含义是:由某事物而想起其他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 2.展示用勺子装饰成的小人。 提出问题:这个小作者是怎样通过联想完成这件小装饰品的? 3.打开书,提出问题,分组讨论: (1)欣赏书上的作业,分析作者是怎样认真观察展开联想的。 (2)书上的作品都用了哪些方法进行装饰的? (3)他们的美术作品哪些方面值得你学习和借鉴? (4)仔细观察自己带来的生活用品,你能联想到什么?讲给大家听听。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解决问题。 四、学生作业。 作业要求: 1.认真观察自己带来的生活用品。 2.大胆地展开联想。 3.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装饰,使其成为一件可观赏的小饰物。 五、展示学生作业。 组织交流。 教学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