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美术上册全册教案(浙教版) 八年级美术上册目录 美术文库 第1课 设计的魅力 第2课 老师,您好 第3课 卡通天地 第4课 美丽的西湖 第5课 巧用身边的材料 第6课 瓷器风韵 第7课 流光溢彩 本册综合 浙教版八年级15册美术 美术文库 教案 教学过程 环节教师学生设计意义 (一) 欣赏 发现 一、新课导入 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思考与讨论各自的感受: 《兰亭序》的作者是谁,你对他了解多少?学生回答 教师简要概括王羲之的生平激发学生兴趣 二、引入 展示颜真卿的《祭侄文稿》 了解他的生平学生欣赏讨论通过范例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能够了解中国书法史上的著名书法作品 (二) 体验 探究三、欣赏课本中的图片,加深印象 提出问题:如何评价我国古代书法的艺术成就?学生各抒己见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五、归纳小结 教师小结:中国书法的艺术成 六、内容延伸 (1)了解流行色 (2)了解三位抽象画艺术大师学生欣赏,提出自己的疑问加深学生印象,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布置作业 任选三位抽象画艺术大师的作品一幅作品进行评价 开阔学生的思维,激发多未知知识的渴望 八、作业评价 多学生较精彩的评价进行引用 通过展示学生自己的作品评价,体验美术评论的精彩之处 方案1 第1课《老师,你好》 教学目标 1、学习贺卡的设计和制作。 2、加深理解设计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并通过运用已学过的平面设计知识进行贺卡设计与制作,培养形象创造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综合设计能力。 3、培养学生尊敬老师、热爱学校的美好情感。 重点 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 难点:设计出主题明确、造型简洁、艺术形象优美、充满朝气与活力的贺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生)铅笔、剪刀、胶水、橡皮、铅画纸等(师)优秀贺卡作品(包括电子贺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用实物投影仪呈现课本第6页与第7页上的资料。屏幕上放映电子贺卡,为学生创设研究的氛围与空间,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的贺卡作品,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2、讨论:贺卡有什么作用?有什么文化、情感内涵?在展示的作品中你最喜欢哪一个?它有什么特色? 小结:虽然市场上有许多贺卡,但是自己设计最有意义,不仅可以表达自己的感情,还可以在画面上展示自己的风采。 二、开拓思路,激发创意 1、讨论: ①主题是什么?(提示:制作一张教师节贺卡。) ②运用什么图案为主?(提示:蜡烛。) 为什么人们常选择蜡烛作为设计符号或象征物来比喻老师呢?(提示: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事物来比喻老师呢? ③贺卡的折叠方式除了课本第7页所介绍的以外,还有没有别的? ④你喜欢第7页上介绍的卡片镂空方法吗?你想用在哪里? ⑤如何搭配色彩,使之既有节日气氛又能充分展示自我? 2、运用实例,让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拓宽思路,通过将各种各样的作品进行比较,认识贺卡设计的造型特点和制作方式,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创新的能力。 三、布置作业,表现感受 主题:制作一张教师节贺卡,可以采用绘画也可采用电脑制作的方式。 要求: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利用所学的贺卡设计知识,设计出主题明确、造型简洁、形象优美、充满朝气与活力的贺卡,表达出对教师的祝贺与热爱之情。 (1)学生设计小样,在实物投影仪上投放或在屏幕上放映,陈述设计意图。 (2)师生讨论,学生进行小样修改、完善。 (3)学生完成设计制作。 四、学习评价,深入体会 (1)学生作业互评,师生小结本课的内容。 (2)学会自我评价。评价的标准有:①能否热情参与讨论和展示作品的活动,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②能否运用相关知识,进行有创意的设计,并把自己的情感和审美观体现在设计中;③能否用口头和文字的形式描述自己作品的创意和选择这种贺卡制作方式(包括材料的运用、折叠方法的选择、色彩搭配等)的理由。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生)彩色纸、剪刀、胶水、铅笔、毛笔、颜料、水等(师)优秀学生作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欣赏上一节课的优秀学生作业。 2、贺卡制作完成之后,应该再设计一个与之相配的信封。提问:根据上一节课所设计的贺卡的主题、色彩、风格,应该配什么样的信封比较好? 提出问题,点明本节课学习的任务。 二、引导欣赏,激发创意 1、出示优秀的信封套,讨论:你最喜欢哪一种款式?为什么? (提示:可以从图形、色彩等方面思考。)还有其他的样式吗? 2、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和整理知识要点,理清学习思路,通过具体实例分析难点问题,为进一步的探究学习打下基础。 三、传授方法,加强体验 1、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各种彩色纸作为信封套的材料,确定好样式,完成信封套的设计小稿。 2、用实物投影仪把学生的设计小稿放映在屏幕上,师生讨论在作品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四、布置作业 1、要求学生在本节课充分运用所学习的知识,为自己设计的贺卡制作一个相配的信封套。 2、注意:尊重自己的喜好,独立思考,大胆、自由地表现自己的创意。 五、展示作品,学习评价。 方案1 第2课《设计的魅力》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欣赏*评述课。通过对各种各样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工业产品的鉴赏,使学生认识工业设计与人们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建议采用讨论评述的方法,组织学生探讨工业设计包含的各类知识元素、设计意念,培养学生对工业产品正确的审美观。本课旨在引导学生认识设计艺术所运用的基本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与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创新能力,以此形成在设计艺术方面的基本美术素养。 教材第2页介绍了学生生活中最熟悉的各种各样的椅子,以此为突破口,给学生一个初步的印象,了解有关工业美术设计的一些基本知识点。第3-5页,主要介绍工业产品设计的发展趋势和国外一些经典作品,通过欣赏与评述,提高、完善学生在设计艺术方面的基本美术素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不同设计风格的工业产品并能进行简单的评价。 2、过程与方法:通过简单的动手,感受设计的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得到美的陶冶与享受,不断提高生活质量。 三、重点:欣赏教材中的经典设计作品,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难点:体会现代设计设计的艺术美感。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欣赏、启发、讨论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五、学法指导 展示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不同材质、不同功能的设计作品,在看、想、议、说、做等体验活动中,让学生感受现代设计的不同表现形式,体会现代设计的艺术美感,理解现代设计与生活的紧密关系,从而形成一定的审美品位。 六、课前准备 (学生)小组为单位收集一些有关工业产品的图片资料以及铁丝、竹签、碎布头、小木棍等。 (教师)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欣赏屏幕上出现的椅子图片,教师提出问题: ①请你说说印象最深的一把椅子?为什么? 生:我印象最深的椅子造型奇特、色彩艳丽…… 教师小结提示:“风格、造型、色彩、材料”(以文字的形式打出),同时,教师从自我的审美角度发表个人看法。 ②你喜欢家里的椅子吗?为什么? 教师总结:从小小的一把椅子中我们引出了如此多的话题,这就是设计的魅力。课题揭示。 (学生生活中最熟悉的各种各样的椅子,以此为突破口,给学生一个初步的印象,了解有关工业美术设计的一些基本知识点) 2、引导欣赏,加强体验。 ①学生带问题看课本P4《叫壶》:把柄上曲线的设计有什么作用?壶嘴上的小鸟又是用来干什么的? 教师提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再出示《卵形椅》,加强学生的感受。 ②《瑞士军刀》:瑞士军刀设计的独特之处在哪里? 教师提示:体现了艺术与环境的设计理念; 比较感受不同时代的《电话机》来体现设计的时代性,以及不同电话机与不同家具的和谐。 (一些经典作品,通过欣赏与评述,提高、完善学生在设计艺术方面的基本美术素养。) ③《鸟巢》:这是一个用树枝般的钢网把一个可容10万人的体育场编织成的一个温馨鸟巢!用来孕育与呵护生命的“巢”,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它的设计来源、设计材料(Q460高强钢材)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体现了艺术与科技的设计理念。 (从多元文化的视角进行设计艺术的主题赏析,从中感受和了解经典作品的内涵及设计艺术的广泛性。) 教师总结:从以上几件现代工业产品,我们可以看到,设计师都非常注重材料的选择和色彩的运用,追求实用和美观的和谐。 3、动手体验,激发创意。 假如你是设计师,你会注重哪些问题? 学生思考与回答。 教师动手创意,启发学生。 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一把椅子,进行设计的体验。 (通过教师的小小的动手,激发学生的创意,在“玩”的过程中感受设计的魅力。) 4、作品创意交流 ⑴、请优秀作品的同学讲述自己的创意构思、准备的材料和特殊的工艺手段。 ⑵、其他同学对他们的作品给予自由评价。 (通过自由的评价,使学生得到满足感。) 当学生完不成任务时,教师要提示:完不成没关系,我们仅仅是感受、体会。 5、课后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现代工业产品的设计有了新的感受,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美的设计作品,体会设计的魅力。 教学反思: 在此节课里我特别强调的是“感受”二字,通过一些经典的设计作品欣赏以及学生的简单动手,来感受设计的魅力,所以在作业的过程中教师提示:完不成没关系,我们仅仅是感受、体会。 教师的适当示范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意。 方案2 《设计的魅力》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浙美版八年级第一课第一课时。教材介绍了生活中常见的椅子,并以此为突破口,使学生感受到艺术其实并不遥远。在欣赏的过程中了解有关工业美术设计的一些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在艺术设计方面的基本素养。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不同设计风格的工业产品并能用美术语言进行简单评价。 2、通过对作品的欣赏与评述,学生能形成设计艺术的基本素养。 3、通过对作品的欣赏与评述,能更加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乐趣。 教学重点:欣赏生活中的工业产品,使学生得到美的感受并阐述自己的观点。 难点:如何在欣赏的过程中形成设计艺术的基本素养。 教学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牢牢把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引”(情景导入‘请你帮帮忙’)——“学”(走近名作,归纳知识)——“试”(我的文具我做主)——“用”(名师推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媒体运用时间 “引” (情景导入‘请你帮帮忙’)老师最近碰到一个难题,希望大家能帮忙出出主意:我家刚装修好,需要为婆婆买一把椅子,她喜欢悠闲地晒太阳,现在市场集了一些相关的图片,请帮我挑一把。最好能告诉我你的理由。 学生讨论 发言阐述 1、创设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兴趣。 2、让学生一开始就参与起来。 多媒体放图片 5 “学” (走近名作,归纳知识)刚才看见的是一组椅子,接下来请欣赏一组图片,问:欣赏好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它们都有些什么共同的特点?这些名家作品和现实生活中普通作品有什么不同?引出工业设计的概念、发展简史、分类。 畅所欲言 理解体验 引导学生用美术的语言来欣赏与评述。学习理论知识,积累理论素养。 多媒体放图片 15 “试” (我的文具我做主)我们了解了名家的设计特点后,一定在想我要是设计师就好了。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想法,改进一下你手中的学习用具,如果你来设计的话,你会考虑哪些方面的问题? 观察 体验 谈创意。 巩固知识 培养设计创意思维 引导学生用美术的语言来评述。 生活中的实物 10 “用” (导购 推荐)同学们对工业设计作品已经有了初步的判断意识,也有了比较的清晰评价思路。现在:假如你是一个商场 导购员,现在有一些顾客走进来购自己的所需物品,请你用比较清楚、专业的语言进行商品推荐。(教师买服装 ;年轻妈妈给5岁女儿买卧室一些家具;老奶奶要买开水壶;年轻男子要买客厅里的灯具。 欣赏、 思考、 表达 (教师买服装 ;年轻妈妈给5岁女儿买卧室一些家具;老奶奶要买开水壶;年轻男子要买客厅里的灯具等。)这些人物和物品都设计工业设计的各个领域,激发兴趣,巩固知识,进一步提高欣赏与评述能力。 多媒体放图片 15 方案1 第3课 卡通天地 设计理念 在这一课时里,要帮助学生们认识卡通艺术,当然形式有很多种,谈话、议论、争辩、观赏、评论、创意、绘制,等等。卡通在孩子们的心中不仅仅代表一个故事,一种想像,一种快乐,更是一组知识,一种能力。本课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评价中注重过程。 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综合活动课。曾经被美术教材拒之门外的卡通艺术,在课程改革、新课程标准的包容中,款款走进了课堂,同学们期盼的眸子中放出了喜悦与满足的光芒。 为了唤起学生的经验。大多数孩子看卡通作品时较盲目,他们更多的是为了娱乐,而很少思考与卡通相关的知识要素。孩子们通过比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全方位了解卡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学情分析 同学们是如此喜欢卡通艺术,他们会为卡通忘却时间,忘却世界,这里有童心的荡漾,有奇特的想像,更有思维的自由与开放。他们用卡通表达情感,表达体验,他们在这里看到了求学途中绚丽的风景,他们学会了综合运用知识,学会了分析与创造,也体验到了作为学习主人的巨大乐趣。 教学目标 1、能对卡通作品进行梳理,并作综合分析。 2、培养创新意识,并进行创意表达。 3、学习卡通的主要表现手段 教学重点:学习卡通的主要表现手段 难点:1、对于客观事物的共同理解。2、有主见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教学策略与手段 孩子们常为卡通的幽默、夸张而惊讶、喝彩,但他们很少问“为什么?怎么会”,因为他们已习以为常,以致很少提问,更不会分析,他们依赖听、接受,而通过这节课,要学生们换个角度学习、思考,他们将由“道听途说”变为“探索分析”,由被动获取变为主动求知,“听过的,随风而过;看过的,过眼云烟; 卡通艺术的背后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这不仅是艺术家、教育家、家长或教师关注的,也应使学生们理解、接受,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分析,自己去表达,自己去惊喜。善于提问,善于表达,善于分析以及积极主动参与活动。 课前准备 师:课件,图片,卡通粘贴纸,卡通画相关资料。学生:白纸,颜料,橡皮泥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教师:出示课件《海底总动员》的电影片段; 学生:欣赏卡通,感性认识卡通艺术形象。 图片: 设疑:引导学生提取经验 师:还见过哪些卡通形象?把它们写在黑板上,最好能写出它的出产国家。 生:《机器猫》——日本的;《狮子王》——美国的;《宝莲灯》——中国的;《奥特曼》——日本的; 师:打开幻灯图片组一: (学生渐渐沉浸在“卡通”的世界里了,这时教师最好不要干涉,自由、开放、轻松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习。) 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看了这么多艺术形象,能不能给他们一个统一的名称? 学生回答:卡通形象。让学生谈谈他印象最深的卡通形象是什么,说说该形象的特征。(提示:教师进行适当引导,用美术语言加以分析、理解。) 继续提问:什么是卡通?学生发言。 生:《奥特曼》不是卡通!(有争议,课堂开始沸腾。) ( 这是良好的开端,学生已经主动与语文相结合,这是学生由被动反应变为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 师:为什么?究竟什么是卡通? 生:就是…… 顺着学生的话题探讨“卡通”的含义在 辨析中理解“活动的”、“连环”、“漫画”等“卡通”关键词。 师:请同学讲述你所了解的卡通作品 生:思考并回答 (学习一旦成为自主行为,解决问题的方式很多,而最有效、最全面的莫过于思维的碰撞,因为这必定引发多角度、多维度的思考、分析以及争辩,这有益于发展的学习方式。) 深入:让学生发挥想象,理解知识点 师:你们认为哪些作品有创意?为什么?请举例说明。 生:《花木兰》中的那条龙…… 生:《铁臂阿童木》中的阿童木…… 生:《兔八哥》中那个狡猾的兔子…… (七嘴八舌、热闹非凡。学生的知识由80%的以往经验和20%的新知识构成。通过提取经验使学生注意到自己不知道的或被自己疏忽掉的知识,这也是新知识。) 师:兔八哥什么样儿?它与生活中的兔子有何区别?(逐渐引入又一个知识点。) 生:那长耳朵,大门牙……(学生连比带画说。) 师:有那么大吗? 师:打开电子幻灯图片组三: (利用比较法,帮助学生自己解决难点) 生:那是夸张!!!那是变形!!! (在一问一答中突出重点,也同时在化解难点。) 师:夸张后的长耳朵有什么作用? 生:做直升飞机上的螺旋桨…… 师:电视里看到的吧。能不能自己想像画出来?两个同学一组,想像的越多越好。 (有的学生绘画技能胜于想像,而有的相反,这个作业的设置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生:钻井机、剪刀、像手一样遮住眼睛、望远镜、潜水艇探头、木桨…… 师:向同学们解释一下你的创意,可以用表演的形式解释。 (在学生表演时,教室里时不时地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有时高声脱口而出,有时笑的前俯后仰。其实,介绍自己的作业是一种自我评价,而同学们的笑声和掌声以及高呼声是一种互评。) 九:板书设计:教师示范夸张及变形的动物,及学生黑板前设计的动物。 十:作业设计 师:你们为兔八哥的耳朵创造了那么多的功能,还有许多想象丰富的故事,那请同学们在课后查阅一些资料,下一节课我们就创作《动物新编》。 (学生欢呼雀跃) (因为这是第一课时,所以设置一个“预告”,可以使学生在意犹未尽中明确了下一课时的学习内容。) 师:在下课之前,请让我对同学们由衷地说声:谢谢!因为作为老师的我今天跟你们学到了很多,不仅是知识,而且是一种分析、创造的能力。 (教室里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这掌声相信是给我那由衷的表白,也给他们自己,因为他们知道,他们是成功者,他们获得了成功的愉悦!) 师:由此我有理由相信我们中国的卡通有希望,我们中国有希望! 教学反思 这堂课是以问题为中心的美术综合课程设计,所构建的学习方式,将帮助学生选择、比较、编码、重组知识经验,寻求以“问题”为突破,以展示“问题”为引导,以解决“问题”为要旨,以再提出“问题”为再发展,将“问题”的周始性、反复性深入到学习的每一个领域。 在这堂课中,评价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张扬以及创造表现;由于学习内容的设置已由单一课本知识变为多元知识体系,评价也关注学生主体思维的开放与心灵的放飞,学生不必顾虑统一、标准、教条的答案,而可以尽情展露自己的才思,发表自己的见解。 另外,《美术课程标准》中“综合探索”版块的设置是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在本课教学中的探索活动不乏其例:提取经验、修改文字、讲述故事、统计分析、理由陈述……使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我,获得成功的喜悦。 这节课把提取经验、统计分析、知识要点融合在了一起,学生不仅关注了卡通,也关注了自身体验,关注了创造表现。这样的教学力求使每个学生都从紧张的学习中解脱出来,使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与愉悦。 方案2 第3课 卡通天地 设计理念 促进学生了解社会,关心社会,服务社会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认识到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教材分析 卡通是青少年学生最喜欢的艺术门类之一,各种卡通形象色彩鲜艳,造型生动有趣而成为人们喜欢的对象,并被大量应用到生活中去。学习本课内容有助于学生提高对卡通艺术的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同时形成初步的艺术设计能力,并应用到生活中去。 学生情况分析 1、八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和欣赏能力,对卡通形象比较感兴趣,平时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到。 2、但学生对美丑善恶的评判标准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只是从自己的喜好角度出发进行评价。教师在欣赏过程中要适当加以引导。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卡通知识的学习,使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艺术经验相结合,提高对卡通艺术的鉴赏能力。 2、通过学生自编或复述卡通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艺术想像力。 3、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创造出卡通艺术形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自编或复述卡通故事,画出自己喜欢的卡通形象,或进行情景表演。 难点:根据自己创编的卡通故事,用分格或卡通连环画形式表现故事内容。 教学方法与手段 1、以欣赏引导为切入口,以自主创编为目标。 2、可采用视频展示,故事讲述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课前准备: 师:卡通资料、卡通面具、图片、卡通玩具、课前挂在教室中,课件。 生:收集卡通图书,准备一个简短的卡通故事。 教学过程; 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 课前在室内布置一些卡通玩具、挂图、面具等物品。 营造气围,激发兴趣。 看一看播放视频: 《西游记》、《宝莲灯》、《灌篮高手》片断观看并思考:影片中出现了哪些有名的卡通形象?你还知道哪些卡通形象?感性认知卡通形象 说一说 回答卡通片中出现的艺术形象,并结合自己实际再谈谈还熟悉哪些卡通形象。通过评说卡通形象,为下一步描绘自己喜欢的卡通形象作准备。 演一演根据自己熟悉的卡通形象,模仿表演几个特色动作或语句。学生表演加深对卡通艺术的印象。 讲一讲邀请学生讲一段自己熟悉 卡通故事。学生演讲 画一画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卡通形象。学生作业对卡通艺术形象的进一步升华。 评一评邀请一些学生或自己上台展示自己所作的卡通形象。学生自评和互评。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高审美水平。 结尾欣赏课件中展示其它卡通片《西游记》的主题曲中结束课堂。欣赏并伴唱动片《西游记》主题曲。在愉快的气氛中结束,使学生意犹未尽,为下节课的进行创造条件。 教学反思: 1、学生对卡通艺术是相当喜欢的,都能说出许多卡通故事和卡通形象。 2、作为教师对学生接触较多的卡通故事可能不是很了解,事先应有个准备,以免学生说出来时,教师还不清楚是什么内容。 3、这节内容尽可能要通俗易懂些,形象化些,多用一些直观的演示方法,如卡通实物展示、动画片播放、卡通图书展示等,使学生更有兴趣。 方案1 第4课 《美丽的西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西湖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秀美的景色,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2、了解水彩画的基本特点,激发学生热爱水彩画的兴趣。 教学重点 感受西湖的美。 难点:体会水彩画的美感和基本特色。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关于西湖的传说诗词。(教师)收集有关西湖的图片、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老师:古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同学们知道苏杭指的是哪里?为什么这么说? 学生:苏州以园林为胜,杭州因为西湖而美丽。 老师: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西湖的美景。同学们知道西湖的来历吗? 学生:知之甚少。 老师:简单介绍一下古代神话传说中西湖的来历……。 杭州离我们很近,相信很多同学都去过,请游玩过西湖的同学讲一讲对西湖美景的感受。 二、感受西湖美景 1、老师:历来西湖有一湖,二塔、三岛、三堤之说。 请同学们猜猜哪二塔、三岛、三堤? 学生:雷锋塔(学生都说得出,还有保俶塔知之甚少,甚至有人说钱塘边的六和塔) 老师:图片展示位于西湖南北两边的雷锋塔和保俶塔。 雷锋塔是西湖的标志性建筑,同学们知道的雷锋塔传说可能是有关白蛇传的故事。 老师一边展示雷锋塔各时段的图片,一边讲解雷锋塔有关的历史——黄妃塔的故事和倒塌重修之事,以及新建成的雷锋塔内部情况。 2、 图片展示三岛:阮公墩、湖心亭、小瀛洲,讲解有关情况。 3、 图片展示三堤:苏堤,白堤、杨公堤。 让学生讲解三堤的来历:为纪念苏东坡和白居易而得名。 老师补充有关杨孟瑛为开浚西湖的功绩。 4、形成于南宋时期,基本围绕西湖分布,有的就位于湖上的西湖旧十景。苏堤春晓、曲苑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 图片展示,并讲解有关情况。 元代有“钱塘十景” 清代又有“西湖十八景” 清乾隆还有“杭州二十四景” 5、2023公布的新西湖十景:云栖竹径、满陇桂雨、虎跑梦泉、龙井问茶、九溪烟树、吴山天风、阮墩环碧、黄龙吐翠、玉皇飞云、宝石流霞。图片展示,讲解有关情况。 6、2023第九届中国杭州西湖博览会西湖十景: 2023年10月27日浙江省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在27日晚举行的第九届中国杭州西湖博览会开幕式上宣布最新西湖十大景:灵隐禅踪、六和听涛、岳墓栖霞、湖滨晴雨、钱祠表忠、万松书缘、杨堤景行、三台云水、梅坞春早、北街梦寻 。 7、明人汪珂玉在《西子湖拾翠余谈》中评说西湖妙语:西湖之胜,晴西湖不如雨西湖,雨西湖不如月西湖,月西湖不如雪西湖。 图片欣赏不同时候的西湖:晴、雨、阴、雪、晨、暮。再一次让学生强烈感受西湖之美。 问学生喜欢什么时候的西湖,你眼中的西湖是怎样的美。 交流总结西湖之美:具有平和之美,淡雅之美,恬静之美。 三、诗景交融 西湖那么美,难怪那么多文人豪客赋诗赞美,你能说出几首吗?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唐 杨万里 饮湖上初晴后雨之一 宋 苏轼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钱塘湖春行 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学生齐声朗诵,老师图片配之。 四、水彩画欣赏: 对于西湖的美,各人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诗人用诗赞美西湖,摄影师可以用镜头摄下西湖美景,那么画家可以用画笔来画西湖。 说到画,同学们知道,绘画有很多种类,哪一种比较适合表现西湖的美。 学生马上能说出水彩画,为什么呢? 接下去欣赏一些水彩风景画,让学生总结水彩画特色, 老师补充总结水彩画概念:是用水调和水彩画颜料在纸上所作的绘画。 水彩画特点:水彩画具有颜料透明,水色交融,淋漓流畅,十分适宜表现感觉淡雅的静物与雨雾朦胧的自然景象。 水彩画的这一特点跟西湖的美很接近,所以下节课我们将试着用水彩画来表现一下西湖。 五、作业: 可以让学生来临摹一幅课本中的西湖水彩风景画,如果有条件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到柯桥瓜诸湖畔进行实地写生。 六、阶段总结: 通过本课,让学生体会大自然的美,让学生知道美不是只有人类才会创造的,真正一切美的起源都来自于大自然。记得罗丹讲过:“美是到处都有的,不是缺少美,而是我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方案2 《美丽的西湖》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关于西湖的传说、诗词等 (教师)音乐、有关西湖的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课件导出一张图片,让学生回答这是哪里风景?学生答:西湖。 揭题-----美丽的西湖。 二、感受西湖的美。 课件演示:展示西湖风景的图片,欣赏湖心亭、小瀛洲、泛舟湖上等湖光山色,平湖秋月、曲院风荷等。欣赏过西湖美景后,让学生谈一谈对西湖的感受。 三、表达西湖的美。 1、学生表达对西湖美景的感受,游玩过西湖的同学讲一讲切身感受。 2、学生汇报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历代文人贤士对西湖赞誉的诗词等。 3、教师评价:西湖是历代文人贤士共同筑建的一个天然大盆景,春夏秋冬、阴晴昏晓、雨雪风霜,不同的情景会给人不同的美感。 由学生讲述、讨论他最喜欢什么时候的西湖,它具有怎样的美。 教师总结:西湖有秀丽的美、淡雅的美、恬静的美(揭示课题)。 四、欣赏水彩画。 1、指导学生欣赏课本中的水彩画《春到西湖》、《断桥初春》、《满湖曲折》。 2、讨论:这些水彩画是否表现出西湖的美?是怎样表现的? 3、给学生介绍一个人物《黄宾虹》,同时介绍他的山水画,让学生比较水彩画和国画的不同之处,给人会有不同的感受。 4、分析国画和水彩画的艺术特点。 (1)师生共同讨论国画和水彩画的艺术特点:说出不同点和相同点。 (轻快、朦胧、淡雅) 由学生谈谈它还适宜表现什么样的景物。 (2)教师展示并介绍国画画工具和材料,结合黄宾虹、潘天寿、齐白石先生的作品,请学生说说水彩画与我国传统水墨画有什么相同之处。 5、山石的画法。 (1)、石头的画法:勾、皴、擦、染、点。 (2)、山的画法,特别是远山,和云彩有许多相似之处,远山含黛,云山烟树。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由于光线、空气的作用,远山可以简单地概括处理成一种色调。 (3)近山则要画得具体细致一些,甚至连山上的树木也要画出来。 (提示:可强调干画法、湿画法在表现近山、远山时的不同运用。) 6.树木的画法。 树木是风景画中最常见的描绘对象。 (1)对照素描作品、摄影作品中的树,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季节、不同种类的树的特征。 (2)树的造型是本课的难点,教师要对树的结构做具体讲解:如树枝、树干、树冠等。为了降低难度,也可以让学生用铅笔画好轮廓,然后再填上色彩,即使用“铅笔淡彩法”。 (3)教师演示:树冠、树叶的画法(以湿画法为主)和树干、树枝的画法(以干画法为主)。 课后延伸:如果你来画西湖,你会选择什么样的题材来表现,学生课下准备材料,下一节课我们来画西湖。 方案3 《美丽的西湖》第一课时 一、回顾 1、水彩画的多种技法 2、临摹水彩作业展示 二、导入 感受西湖之声鸟瞰西湖全景 (听觉感受)与文学诗歌相连。(印象 一) 三、新授 1 、引出标题《美丽的西湖》感受西湖之景(印象二) 2 、表现西湖之美 (1)西湖景色之美:“苏堤春晓”、“断桥残雪”、“雷峰夕照”、“三潭印月”等(印象三) (2)讲讲西湖人文典故之美(印象四) (3)表现西湖色彩之美(印象五) 春夏秋冬、阴晴昏晓、雨雪风霜,都呈现出各自特有的美景。(出示图片) 3、小结: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具有平和之美、淡雅之美、恬静之美。 西湖秀丽的湖光山色如同一幅水色交融、淋漓流畅的水彩画,二者在审美意趣上非常相似。 4、焦点一刻 (1)用色彩来表达不同的感受(教师出示作品) (2)用线条.空间来表达不同的感受.(教师出示作品) (3)学生尝试体验 (4)向大师学习 a.蒙德里安把新造型主义视为一种手段,通过这种抽象符号把丰富多采的大自然简化成有一定关系的表现对象。他认为:“唯有纯造型才能完成最后的抽象。 b.康定斯基借音乐标题的方法来提示自己的潜在意图, 如“构图”,“即兴”、“抒情”等,即与音乐相类似。通过线条、色彩、空间和运 动来传达艺术家的感情意识,不再参照自然物。 ①抑制对空间的表现,以平面表现为主 ②抑制具象的物体,以结晶质的几何线形式为主 5、作业展评: 通过线条、色彩、空间来表现“印象西湖” 作品展评.相互交流学习 6、拓展 :江山如此多娇 方案1 第5课《巧用身边的材料》 设计理念 在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实用美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人们追求真、善、美表现自身审美意识的一种手段,体现了生活的丰富性,把实用美术灵活地运用于中学美术教育中,以达到提高整体素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在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全新理念引导下,“设计.应用”领域更是让学生了解“物以致用”,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学内容选择的是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当前的社会需要,同时也加强了趣味性和应用性,把课堂这个求知的殿堂,交还给学生去自由表现,去大胆创造,通过综合性美术活动,体验学习,主动探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运用综合知识技能去制作、表现和展示,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求欲望,体验愉悦感和成就感。这种“生活化”倾向能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创作欲望。 教材分析 教材中选用了各种纸、金属、塑料等材料制作的作品,如用各种材料制作的鱼,用不同的纸张制作的各种形式的作品,激发学生的想象,通过比较讨论等发丧法,引导学生感受、观察、体验、表现,培养学生没的感悟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本课前半部分是各种材料的实验,后半部分是材料的综合运用。在学习美术技能的同时,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创作出一些有一定科学含量或文化意味的综合材料作品。 根据分析,我认为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相当不错的动手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把身边的材料进行运用不仅仅要求他们把课本中的例子进行模仿,更要求他们能观察身边的现实状况,在生活中寻找材料,从而设计出一些贴近生活的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夸张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学情分析 1、学生对身边的材料的利用有基本的知识,但范围教小。所涉及到的面也相对狭隘。 2、在本科学习中,可能会对材料的进一步加工制作和进行新的创作构思会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可进行相互讨论和合作的方式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受不同材料的质感,通过发现、巧用身边的材料进行设计时间,掌握设计制作立体装饰物的基本要素和技法,并体验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 2、培养学生美的感悟力和创造力,在提高审美情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感受、发现身边材料不同质感,并在设计实践中巧妙运用,以表达自己创作意图。 难点:如何巧妙运用材料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 教学策略和手段 1、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在设计实践中,个人活动和小组活动相结合。 3、为学生创设充裕的自主时间和机会,提供自主发展必备训练材料,不断给学生有效激励。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综合材料造型作品 (学生)画纸、笔等自备的材料 教学过程 环节教师学生设计意义 (一) 欣赏 发现 一、新课导入 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思考与讨论各自的感受: A、农民对稻草的处理方式对不对?以及对环境有怎样的影响? B、除了将稻草烧掉,稻草还有怎样的用处 污染环境,大气 可制作成艺术品美化环境 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引用生活中的例子,把美术学习引导到一个高层次的思想层面。 二、展示稻草制作的作品 欣赏范例并同时分析其构思和制作的技巧。 稻草可以用怎样的方法来表现题材? 学生分析和教师讲解相互结合 稻草通常用割、编织等不同方法,丰富其功能与表现力度。 通过范例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能够了解制作一个作品所需要的构思、方法和步骤。 (二) 体验 探究三、欣赏课本中的图片,加深印象 观看绘画作品中鱼的图片,然后提出问题 “鱼的造型非常丰富,如果表现时不用笔画,而是用其他材料进行造型,你会用什么材料来做” 学生发言:塑料,铁丝,粘土等等材料。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来突出材料应用的多样与丰富. 四、分析课本上的图片 感受不同材质的巧妙应用及丰富的造型。 问题:艺术家是用什么材料来造型的? 观看并讨论,学生初步体会。(石材、玻璃钢、纸等) 学生通过观察,进行讨论,探究挖掘这些作品的特色之处和制作方法 五、归纳小结 对身边的材料进行创作过程中有哪几个步骤? A、构思 B、选材 C、画草图 D、制作 E、完成 教师小结:我们要巧用身边的材料,变废为美,树立环保意识。 系统了解制作步骤 对前面所上的内容进行归纳梳理,使学生对这节课所要掌握的知识能有清晰的了解。 六、教师演示 示范稻草画的制作: 可用剪,贴,编的等等形式 通过观看教师演示了解作品制作过程中要注意的方面。 加深学生印象,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布置作业 心动不如行动,不妨把身边的材料利用起来,制作一个既可以装饰又环保的艺术品吧 要 求: (1)、巧妙利用课前准备的现有材料,小组合作合作完成设计制作,各展特长。 (2)、内容不限,创作生动有趣的作品,突出小组个性化创意。 (3)、开展小组竞赛活动。 (注意工具使用的安全) 学生投入创作, 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创作练习 使学生在动手是制作的过程中领悟到学习的快乐,是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八.作业评价 1.用最后10分钟的时间展示作品,谈谈设计理念和用途。 (教师给予肯定,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2.成果评价:最佳创意奖,最佳制作奖,最佳合作奖 展示自己的作品 通过展示学生自己的作品,体验创作美的喜悦,在欣赏优秀作品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课本知识,在比较寻找差距,学会发现作品的优缺点,并体验修改,调整也是创作的一个必要的环节。 方案1 第6课 瓷器风韵 教材分析 瓷器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发明,它以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界。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瓷器的艺术特点、瓷器文化,体验中国瓷器的釉色美,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具有悠久历史和高度成就的陶瓷工艺有所了解和认识。 2、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中国陶瓷,提高视觉感受能力,激发参与欣赏、评述的兴趣,能对陶瓷艺术作简短评述,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对中国陶瓷艺术、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瓷器的生产、发展、造型、装饰、色彩及艺术特色,瓷器与陶器的区别,主要名窑的产品特征。 难点:欣赏课涉及的专业名词较多,同时涉及中国古代陶瓷工艺史,有关历史知识和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等,要学生掌握有一定难度。 教学方法:讲解、比较、欣赏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相关陶瓷资料 (教师)陶瓷实物、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提问) A、 什么是陶器?什么是彩陶? B、 中国古代陶器的造型特征是什么? 课件(贯耳瓶) 提问:这是陶器吗?应是什么器物? 三、讲授新课 (出示课题) 我国是瓷器的故乡和原生地,瓷器是我国传统的工艺美术,其工艺水平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1、瓷器与陶器的关系 陶瓷工艺是陶器工艺和瓷器工艺的总称。陶器和瓷器有下列区别。 (1)烧制的原材料不同; (2)烧制的温度不同; (3)陶器质地疏松有一定吸水性,瓷器质地密实不透水。 2、瓷器的发展 商代出现原始瓷,东汉至三国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三国以后到南北朝,瓷器进入了一个辉煌的发展时期,南方有青釉瓷,北方有青瓷。隋唐时期是我国瓷器的一个重要成长时期,这时瓷器普遍用较高的火候烧成,胎质较硬。瓷器在社会生活中日渐受到重视。唐代开始有了“窑”的专称,它象征着瓷器产量的增长。宋代瓷器产量高且质量好,为明清瓷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元代,我国瓷器大批量行销海外。明清是我国制瓷业的鼎盛时期,造瓷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胎釉细腻,色泽鲜明移植珐琅彩和创造粉彩是当时杰出的成就。 3、我国瓷器在造型和装饰艺术上的特色 从东汉到南北朝,我国青瓷逐步成熟起来,但这一时期的瓷器无论是造型还是纹饰都与青铜器有联系,这时瓷器的造型特征是清秀挺拔,与当时人们的审美爱好相一致。 隋代瓷器造型有以下特征: (1)胎体的可塑性和耐火性能加强,显得秀气。 (2)罐类器形一般为短颈、直口、圆腹。 (3)器物为小平底,底下有圆饼状实足。 隋代瓷器的纹饰常见的有几何纹、花卉纹、动物纹、人物纹,色彩也比较丰富。 (重点介绍《白釉象首龙柄壶》) 唐代烧制瓷器的地域扩大,产品增多,青瓷、白瓷、三彩陶代表了唐代陶器工艺的最高水平。唐代瓷器作为商品广泛流传的海外,瓷器“自唐代始而有窑名”,这种传统习惯一直沿用的现代。唐代瓷器造型繁多,装饰更加丰富,采用手法有绘画、刻花、印花、捏塑等,内容包括日月、花草、树木、动物、人物、建筑等。五代时期继承了唐代的制瓷风格并有所发展,其中密色瓷为当时瓷器的最上品。五代时期一些重要的瓷窑体系基本形成,如定窑、耀州窑、磁州窑等。 宋代制瓷业比唐代规模更大,名窑众多,工艺水平超越前代,达到繁荣的新阶段。 (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它的主要标志是全国已形成了有代表性的瓷窑体系。影响最大的是被后世称为五大名窑的“汝窑”、“官 窑”、“哥窑”、“钧窑”和“定窑”。 “汝窑” 的窑址在今河南省临汝,宋代属汝州,故称汝窑。 “官窑”一般指官方办的窑厂。 “哥窑”是因相传南宋时有兄弟二人均在今浙江省龙泉烧制瓷器,各有特色,兄所烧制的瓷器称“哥窑”弟所烧制的瓷器则称“弟窑”。 “钧窑” 的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县,古代属钧州,因而得名。 “定窑”的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古代属定州,故称“定窑”。 宋代的瓷器不仅创造了许多优美的造型,而且在釉色的运用上,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种新的境界。 元、明、清三代,中国的瓷器仍不断有所发展。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器,始于元代,成熟于明代,并成为明、清两代瓷器生产的主流。 四、 课件录象 (欣赏) 五、本课小结。 方案2 《瓷器风韵》 教材思路 瓷器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发明,它以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界。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瓷器的艺术特点、瓷器文化,体验中国瓷器的釉色美、装饰美与造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中国瓷器的鉴赏能力,提高人文素养;了解中国瓷器的优良传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具有悠久历史和高度成就的陶瓷工艺有所了解与认识。 2、能力目标: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中国陶瓷,提高视觉感受能力,激发参与欣赏、评述的兴趣,能对陶瓷艺术作简短评述,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陶瓷艺术、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陶瓷艺术的欣赏方法,参与欣赏、评述。 难点::欣赏课涉及的专业名词较多,同时涉及中国古代陶瓷工艺史,有关历史知识和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等,要学生掌握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过程: 一、联想导入: 师:我想我们班同学的想象力非常的丰富,我特意准备一个智力题,我们一起做一个游戏。 师生互动:水、火、土结合后会有什么变化? 导出:水、火、土的完美结合孕育了一种新的物质,创造出温润、洁净、雅致的瓷器。 谁知道瓷器的英文是什么?CHINA,可见瓷器给世界的影响巨大。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中国瓷器,了解它的风韵。 揭题:瓷器风韵 二、新课展开 1、陶瓷基本知识的学习 (1)陶瓷之区别 日常,我们习惯用陶瓷来表述,其实,陶和瓷是有区别的。老师各带来一件陶一件瓷,我们一起来研究下他们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 ①学生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对比,讨论区分陶与瓷的方法。 ②学生归纳观察与讨论的结果。(吸水率不同、敲击声音不同等。) (小结:除了我们刚才对陶、瓷成品的比较不同之外,提示:陶、瓷使用的原料以及加工的温度都是不同的。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对釉的解释) (2)了解瓷器制作工艺 我们一起来了解瓷器制作工艺(视频),刚才从同学们的语气和眼神之中发现对中国传统瓷器文化的感叹,其实,从水火土幻化成精美的瓷器,中国瓷文化经历了千年的风雨。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瓷器发展史。 3、历代陶瓷欣赏,了解瓷器发展史 我国早在商代就有原始瓷器了,到东汉趋于成熟,隋唐至明清各具特色至及至。 (1)原始瓷器以用为主,造型古朴,釉色单一。 东汉瓷器造型大方,制瓷技术高超。 (2)隋唐 :“南青北白” 唐朝、五代的青瓷“夺得千峰翠色来”——越窑的全盛期。青瓷极力追求釉色如玉,以釉装饰作为装饰主流。 (3)宋 :五大官窑 (学生欣赏,了解五大官窑主要特点,找出各窑的作品) (4)元代瓷器:青花一统江湖(欣赏“青花瓷”歌曲,学生一起共唱,了解青花瓷给世人影响) 釉色发展,初步了解釉下彩、釉上彩: “青花瓷”釉色秀美典雅,我国古代陶瓷器釉彩的发展,是从无釉到有釉,又由单色釉到多色釉,然后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并逐步发展成釉下与釉上合绘的五彩,斗彩。明清为鼎盛时期。 (5)明清彩瓷:精彩纷呈 富丽堂皇 欣赏明清瓷器。初步了解五彩,斗彩,粉彩,珐琅彩。 小结:通过刚才我们的欣赏,初步了解了中国瓷器艺术的博大精深,中国瓷器凝结了历代工匠的智慧与心血,积聚了时代与民族的精华,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科技、工艺、文化史上的奇葩,成为外国语汇里中国的代名词(CHINA)。 三、课堂深入: 1、瓷器的欣赏: 因此,一件好的瓷器作品是价值连城的。例如:元 《鬼谷下山》 其实,中国瓷器除了他的历史文化价值,更有在造型、釉色、烧制和装饰上不断的创新,借鉴并融合了其他工艺的精华,将形、意之美发挥得淋漓尽致。 解读《鬼谷下山》 该青花瓷器在造型方面具有胎骨厚重,形制巨大,此乃大罐。(缠枝纹因其结构连绵不断,故又具“生生不息”之意,又名“万寿藤”,寓意吉庆。) 青装饰上纹饰呈色浓艳,画面饱满,疏密有致,主次分明,优美生动。人物刻画流畅自然,神韵十足,山石皴染酣畅淋漓,笔笔精到,此乃精品。 在“釉下彩”等工艺的基础上逐步确立、完善的青花瓷器的烧造技术。釉色清丽,工艺到位。 2、陶瓷欣赏造型与装饰 造型的变化规律与装饰的全面性、意之美。 装饰、造型一定要达到视觉上的平衡和统一 四、课堂练习: 将手中的卡片设计瓷器平面并简单装饰图案,看谁最快最有创意。 同桌相互欣赏,再进行推荐评述。 现在,瓷文化的影响已经到各行业,如服装、装饰,这些装饰带有浓厚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气息。 小结:中国瓷器以五行之水、火、土的完美结合,孕育着深厚的哲理思想,印记着淳朴洒脱的民俗意趣与恢弘典雅的皇家风貌,千余年来精彩纷呈,辉煌璀璨,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和审美情怀。 五、课堂延伸: 了解瓯窑,对西山青瓷窑址做调查,写一篇调查小报告。 方案1 第7课 《流光溢彩》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和求知欲望,玻璃艺术在欣赏过程中会产生较为强烈师生共鸣,同时学生在对玻璃的时代性、历史性、人文性等特质的认知上的升华,将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玻璃器,提高视觉感受能力,激发参与欣赏-评述的兴趣,对西方玻璃艺术作简短评述,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2、情感价值:形成对丰富多彩的工艺美术的热爱和对世界多元文化的认同。 3、学习过程和方法:初步认识和了解西方工艺美术中的重要内容——玻璃器,采用欣赏与评述的学习方法来探究玻璃器的艺术性和生活性。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西方的玻璃艺术、参与欣赏评述。 难点:熟悉西方的玻璃工艺史以及有关历史知识、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等。 教学策略与手段 采用欣赏-评述并进,加强对玻璃艺术品的评述为重的教学实践,从而来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相关的玻璃资料及实物 (教师)多媒体课件、玻璃实物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介绍自己带来的玻璃器及其相关的图片、资料,并互相讨论及评述 教师小结。(营造气氛,在相互探讨评述中走近玻璃艺术) 二、了解玻璃的基本知识 1、了解玻璃的起源。讨论并说说玻璃制品与陶瓷的区别。 2、介绍艺术玻璃的知识。 ——加强对西方玻璃历史、文化背景的认识。 三、引导欣赏世界各国的玻璃艺术,感受玻璃材质的特殊美感。 1、引导欣赏法国《蓝色洒金荷叶形缸》、《刻有花卉纹样的花瓶》、《白地橡实纹瓶》、比利时《套黄色车刻瓶》等。 2、请学生说说艺术玻璃的类别。 ——在欣赏-评述的过程得到美的陶冶,从而提高视觉感受能力、鉴赏能力。 四、了解玻璃制作工艺 1、展示玻璃艺术制作的相关资料,播放相关的录像。 2、了解玻璃工艺的几种方法,如车刻玻璃。 ——了解玻璃工艺的制作方法,开拓视野、增长见识。 五、玻璃与生活 1、展示欣赏生活中的各种玻璃艺术。 2、想一想并说一说艺术玻璃的价值与作用。 ——关心生活、热爱生活。 六、欣赏评述 说说对玻璃制品的感受。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