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城市艺术活动课时建议:3—5教时 一、本课概述 城市艺术活动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艺术节、旅游节、电影节、音乐节、服装文化节……如此丰富多彩、令人目不暇接的盛大城市文化节庆,不但通过吸收世界文化精华,弘扬民族文化,提高了我们城市的品位;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我们城市的勃勃生机和独特魅力。城市文化节庆是人民大众的节日,节庆期间开展的巡游表演、舞台演出、影视展示、艺术展览、以及游园和广场文艺活动,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本课在“感受与欣赏”板块中,介绍了“城市文化节庆”和“民间艺术表演”;在“体验与创作”板块中,安排了“城市文化节庆海报的设计”和“浮雕创作《我们的都市》”;在“拓展与融会”板块中,将体验、创作的内容拓展为“民间艺术才艺展示”、“城市网页设计”、“城市文化节庆音乐作品展演”;“品味生活”和“艺海搜索”板块,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城市文化节庆活动,并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世界各著名城市的文化节庆、探究“海派文化”的特点、关注2023年上海世博会在文化艺术方面的新举措;而页眉上的“信息点击”板块,则扩充了学生学习的知识内容。 二、教学目标 体验与发现:感受城市文化节庆的浓厚文化氛围,感受民间艺术质朴动人的魅力,认识城市文化节庆在提高城市文化品位、丰富市民文化生活方面的重要作用。 实践与创造:尝试设计城市文化节庆海报、创作浮雕《我们的都市》。 欣赏与评议:欣赏我国民间艺术,欣赏世界文化精华,欣赏同学们的海报和浮雕作品,并予以分析与评价。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感受城市文化节庆,欣赏我国民间艺术,尝试海报设计与浮雕创作。 难点:城市文化节庆海报设计中,新颖、独特的创意;浮雕《我们的都市》创作中,形象的概括与提炼。 四、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等。 学具:铅画纸、水粉颜料、毛笔、钙塑板、美工刀等。 五、教学过程与指导要点 板块 | 教学过程与指导要点 | 预期学习效果 | 感受与欣赏 | 1、运用各种教学媒体,感受中外城市文化节庆,认识其在提高城市文化品位、丰富市民文化生活方面的重要作用。教学中可以以城市为线索,如上海的、我国著名城市的、世界著名城市的;也可以以城市文化节庆的内容为线索,如艺术节、电影节、音乐节、服装节等等。 2、通过音像播放、图片实物展示等教学手段欣赏我国民间艺术,了解其丰富多彩的形式,感受其质朴动人的魅力。 3、有关概念可引导学生自学“信息点击”板块。 | 感受中外城市文化节庆,认识其重要作用;欣赏我国民间艺术,了解其形式,感受其魅力。 | 体验与创作 | 1、指导学生通过欣赏,发现和了解城市文化节庆海报的构成要素、设计要求、表现形式与制作技法,发现和了解城市文化节庆海报设计中图形、文字、色彩、空间的处理方法,并尝试各类城市文化节庆海报的设计。 作业要求: 基础层面——主题明确,构图适当。 深化层面——色彩鲜明,绘制工整。 探究层面——构思新颖、独特,具有强烈的时代 感和视觉冲击力。 2、在运用图例或实物介绍钙塑板浮雕创作的方法、步骤基础上,引导学生组成小组,选择适当的题材,通过形象的概括与提炼,尝试进行钙塑板浮雕系列《我们的都市》的创作。 作业要求: 基础层面——主题鲜明,形象生动。 深化层面——合作默契,制作精致。 探究层面——选题独特,造型优美,具有鲜明的 现代视觉艺术美感。 | 了解海报、浮雕设计基础知识,体验设计过程,发扬协作精神,树立创新意识。 | 拓展与融会 | 1、在学生民间艺术才艺的展示、表演、交流中,感受我国民间艺术质朴动人的魅力,感受同学们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才艺,学习艺术的欣赏与评价。 2、运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尝试城市网页设计,为美术、计算机、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可结合计算机课进行。 3、通过城市文化节庆主题歌的展演,感受城市节庆独特的文化氛围。 | 突破学科界限,进行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 | 品味生活 | 积极参与城市文化艺术活动,提升自己的文化艺术素养。 | 通过参与城市文化艺术活动,提升文化艺术素养。 | 艺海搜索 | 鼓励学生通过各种信息途径,了解中外著名城市的各类文化节庆活动,探究“海派文化”的特点,关注2023年上海世博会在文化艺术方面的新举措。 | 学会运用各种信息资源进行学习。 | 六、教学设计的开发 1、参与城市文化节庆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旅游节、艺术节等城市文化节庆活动,全身心融入浓郁的城市文化氛围之中,并指导他们记下自己的活动体会。 2、运用计算机技术设计海报:鼓励学生将计算机操作知识、技能创造性地应用于城市文化节庆海报设计,并将学生作品于校园网中进行汇展。 3、石膏板浮雕创作:用石膏粉制成石膏板,通过雕刻进行浮雕创作。 七、教学评价 1、评价内容 ⑴知识与技能要求: 了解各类城市文化节庆及其在提高城市文化品位、丰富市民文化生活方面的重要作用,了解我国民间艺术其丰富多彩的形式及其质朴动人的魅力,初步掌握海报和钙塑板浮雕设计、制作的基本方法。 ⑵学习过程要求: 自觉融入学习集体,积极参与通过感受、讨论、设计、制作和交流的学习过程。 ⑶独创性要求: 在创作、设计中,以独特的视觉语言表现时代的脉搏。 ⑷其它要求: “体验与创作”部分的评价,还可参照《教学过程与指导要点》中“作业要求”进行。 2、评价方法 ⑴学生自评、互评: 学生自评、互评课堂创作、设计作品,交流各自的学习体会。 ⑵教师点评: 教师对典型的或有个性的作业或观点进行分析、评价。 八、信息与资料 1、上海主要文化节庆月份 | 城市文化节庆 | 4月 | 上海桃花节(南汇区) 上海国际茶文化节(闸北区) 上海龙华庙会(徐汇区) | 5月 | 上海国际龙舟赛(青浦区) 上海国际花卉节(普陀区) 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 “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逢奇数年举办) | 6月 | 上海电视节 上海国际电影节 上海国际少年儿童文化艺术节(每三年一届) | 9月——10月 | 上海旅游节 上海桂花节(徐汇区) | 10月 | 上海柑桔节(宝山区) 上海国际魔术节 | 11月 | 上海国际艺术节 | 2、上海文化节庆介绍(部分) 上海国际花卉节是国际性花事盛会。通过传播生态环境知识,唤起民众投身绿化植树,陶冶情操,提高生活质量,建设美好家园。每次盛会,世界各国的名花异卉汇成一个花的海洋。展区内,以花卉等植物做成的造型置景,花色丰富,主题鲜明,构思巧妙。千姿百态的插花、风格迥异的盆景、造型奇特的根雕、磷磷灿灿的奇石构筑成了一个让人大饱眼福、尽显自然魅力的缤纷世界。同时,少数民族歌舞表演、名家书画表演、划船比赛、花卉即时摄影赛等丰富多彩的花文化系列活动,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增添了赏花客的乐趣,并留在人们美好的记忆中。 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已经成为上海乃至时尚业的节日。博览会、经典联想、中国情结、流行趋势发布、著名设计师作品发布,展示了时尚的魅力;国际服装论坛,以理论引导实践;服装设计大赛、时装模特大赛,新秀迭出。东西南北,八面来风,国内外兼容并蓄,充分体现出其“重设计、创品牌、拓市场”的宗旨。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集国际性、文化性、商贸性、专业性、群众性于一体,并呈现出“档次更高、专业更强、门类更广、声势更大、创意更新、群众参与机会更多”等六大特点。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以丰富的节庆活动、崭新的面貌,全面展现“上海——东方时尚之都”的魅力。 上海国际电影节是我国唯一的国际电影节,是自2023年以来中国与世界各国电影界友好交流的重要活动之一,并跻身于世界九个A级国际电影节之中。上海国际电影节包括: “金爵奖”国际影片评选,国际影片展映,电影学术研讨会和国际影片交易市场。 上海国际少年儿童文化艺术节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批准,由中国福利会等单位主办,是每三年定举办的具有世界影响的少年儿童文化艺术交流的盛会。在“和平·友谊·未来”的主题下,节日的各项活动极富特色,有热烈隆重的开幕式、欢乐活泼的吉祥物、才艺俱佳的和平小天使、缔造友谊的金钥匙、纵论天下的国际儿童论坛、五彩缤纷的国际儿童博览会、一流水准的国际儿童剧展演、异域风格的专场演出、神韵悠悠的童笛盛会以及情深意长的闭幕式,不同语言、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孩子们汇聚一堂,高歌和平、畅述友谊、创造未来。 上海旅游节由上海黄浦旅游节发展而来的国际性节庆活动。多年来,上海旅游节集中展示了上海都市风光、都市文化、都市商业。她以"走进美好与欢乐"为主题,以"人民大众的节日"为定位,推出了观光、休闲、游园、娱乐、文体、会展、美食、购物八大类百余项都市旅游特色节目,并以优质服务迎接来自海内外的千百万来宾和游客。上海旅游节已成为上海市民及海内外热爱上海、关心上海的朋友共同的节日。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是国家级国际艺术节,是我国最高规格的对外文化交流节庆活动,也是全国第一个国际性的艺术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每年举办一届,其活动内容包括舞台演出、演出交易会、艺术展览展示、群众文化活动等。在注重节目经典性的同时,更加强了群众的参与性,突出“人民的艺术节”这一办节宗旨,体现它的包容性以及超前意识。为“吸收世界优秀文化,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成功地搭起了一个舞台。 上海电视节是具有比赛性质的大型国际电视交流活动,每年举办一届。电视节的宗旨是"和平、友好、合作、交流",目的是加深各国间的了解,增进各国电视界人士的友谊,促进电视艺术的提高和发展。上海电视节包括白玉兰奖国际电视节目评选,国际电视节目展播,国际影视节目交易市场,国际广播电影电视设备展览等活动。 3、我国部分民间艺术介绍 龙舞,也叫“龙灯”。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中国很多地区。“龙”的形象各有特色,一般用竹、木、纸、布等扎成,节数不等,但为单数。每节内能燃烛的称“龙灯”,不燃烛的称“布龙”。舞时,由一人持彩珠戏龙作舞。此外还有用荷花、蝴蝶组成的“百叶龙”,用长板凳扎成的“板凳龙”等多种形式的龙舞。在旧社会,有的地区有舞龙祈雨的风俗。龙舞流传历史悠久,在汉代已有记载(见《春秋繁露》)。 狮子舞,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中国很多地区。各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一般由两人合作扮一头大狮子(有的地区称“太狮”),一人扮作一头小狮子(有的地区称“少狮”),另一人扮武士,持彩球逗引。在表演上可分“文狮”、“武狮”两种:“文狮”主要刻画狮子温驯的神态,有搔痒、舔毛、打滚、抖毛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勇猛的性格,有跳跃、跌扑、登高、腾转、踩球等动作。狮子舞的动作技艺性很强。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加工提高,是深受人民喜爱的民间舞蹈。狮子舞流传历史悠久,汉代即已流行(见《汉书·礼乐志·孟康注》)。 腰鼓舞,也叫“打腰鼓”。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原流行于陕北一带。舞者在腰间挂一椭圆形小鼓,双手各执鼓槌,交替击鼓,边敲边舞。2023年以后,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对原有腰鼓形式进行了改革,发展成为节奏强烈、动作健壮有力的群众性集体舞蹈。新中国成立后,腰鼓舞成为群众在节日、集会时经常表演的民间舞蹈。 高跷,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中国很多地区。有的地区也称“高跷秧歌”。舞者扮成各种人物,手持道具,双足踩着木跷(有踏脚装置的木棍,高者三、四尺,矮者尺余)而舞。表演形式有集体对舞的大场和两三人表演的小场。高跷流传历史悠久,在列子·说符》中已有记载。 泥塑,亦称彩塑。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雕塑工艺品。是在粘土里掺入少许棉花纤维,捣匀后,捏制成各种人物的泥坯,经阴干,先上粉底,再施彩绘。中国最著名的彩塑如敦煌莫高窟的菩萨和太原晋祠的宫女,无锡的“惠山泥人”及天津的“泥人张”,各具风格。 面塑,也叫“面人”。一种民间工艺品。是用糯米粉和面加彩后捏成的各种小型人物。流传于中国各地。 草编,中国民间广泛流行的一种手工艺品。草编的原料是利用各地所产的草,就地取材,编成各种生活用品,如提篮、果盒、杯套、盆垫、帽子、拖鞋和枕、席等。有的利用事先染有各种彩色的草,编织各种图案;有的则编好后加印装饰纹样。既经济实用,又美观大方,深受人民喜爱。主要品种有:河北、河南、山东的麦草编,江苏嘉定、广东高要、东莞的黄草编,浙江的金丝草编,湖南的龙须草编及台湾省的草席等等。 皮影,中国民间皮影戏所用的一种皮制的人物形象。皮影的制作,最初是用厚纸雕刻,后来采用驴皮或牛羊皮刮薄,再行雕刻,并施以彩绘。风格类似民间剪纸,但手、腿等关节是分别雕制后再用线连缀在一起的,表演时能够活动自如。 4、海报 海报又名“招贴”或“宣传画”.属于户外广告.分布在各街道、影剧院、展览会、商业闹区、车站、码头、公园等公共场所。国外也称之为“瞬间”的街头艺术。 海报相比其它广告具有画面大、内容广泛、艺术表现力丰富、远视效果强烈的特点。 画面大:海报张贴在热闹场所,它受到周围环境和各种因素的干扰,所以必须以大画面及突出的形象和色彩展现在人们面前。 远视强:为了使来去匆忙的人们留下印象,海报设计还要充分体现定位设计的原理。以突出的标志、标题、图形,对比强烈的色彩,或大面积空白、简练的视觉流程成为视觉焦点。 艺术性高:海报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艺术表现力丰富。有具艺术表现力的摄影,造型写实的绘画,以及漫画等表现形式。海报的针对性很强,要根据广告主题,充分发挥想象力,尽情施展艺术手段,给人们留下感人的画面和富有情趣的感受。 我们要充分发挥海报的特点,通过了解主题、对象和环境的具体情况,充分发挥想象力,以其新颖的构思、短而生动的标题和广告语、具有个性的表现形式,强调海报的远视性和艺术性。用自己独特的视觉语言,设计出风格各异、形式多样的海报,同时代脉搏合拍,与文明进步共鸣。 5、海报设计的一般方法与步骤 l 构思。首先可以根据主题列出相关的图形,并通过各种组合多画些小草图。现代 的视觉传达设计已不满足过去那种各自独立、静止不动的形体组合关系,抛弃了能够获取清晰形象的并列法,而采用更深奥、更具戏剧性的构形方式。以超越视觉常规习惯,追求新奇、强烈、耐人寻味的视觉效果。 l 起稿。通过筛选,确定最满意的草图,用铅笔将其绘于图纸上。 l 着色。以水粉颜料上色,先铺底色,再绘细部。 l 写字。直接用铅笔在画纸上打格,然后用颜料将标题、广告语等文字描出。 6、海报图例说明 《澳门国际音乐节海报》:张国伟设计。画面以“同构”的方式将音符形象“嫁接”在古典植物纹样上,将这组看上去似乎毫不相干的东西的内在意义和形状巧妙地融于一体,而创造出一种富有新意的图形。在增强视觉冲击力的同时,加强了人们对事物深层意义的理解。色彩的处理上,作者以幽雅的深绿底色衬托出音符的五彩缤纷。既具有整体的统一和谐,又不失局部的丰富变化。圆润流畅的线条,闪烁跳跃的色彩,洋溢着优美的音乐感,别出心裁地表现出“国际音乐节”这一主题。 《中国旅游节海报设计草图》:作者尝试以“交像图形”这一奇特的构合方式,使由男女老少组成的旅游团和长城浑然一体,准确、并耐人寻味地表达了“中国旅游节”这一概念。作者在作画时,既考虑到图形形体的确定组合,又于旁边出现的空白处填入不同的物形。色彩上,作者又强调概括、简练,使观众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造型上。 《青岛旅游节海报设计草图》:青岛市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作者选取了细浪、彩篷、金沙滩所构成的青岛海滨迷人的风景线,并以流畅的线条、斑驳的色彩和写意的方式,别具一格地表现出青岛旅游节的特色。 《上海旅游节海报设计草图》:这两幅彩色草图,一幅繁复、工整,一幅简洁、随意,各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上海旅游节”这一共同的主题。左边一幅,作者采用“色块透叠”的方式,将上海一些不同时代建造的标志性建筑,以浓艳的色彩重重叠叠地交织成一部绚丽的都市交响乐,烘托出旅游节的喜庆氛围。在文字的处理上,作者以倾斜排列的标题字,使画面充满了生气。右边那幅,作者则以了了数笔,轻松地勾勒出东方明珠电视塔及周围的建筑,并染以淡雅的色彩,与星星点点的标题文字相映成趣,整幅画面透出的是舒畅、时尚的都市旅游情趣。 7、上海外滩浮雕《浦江颂》 大型浮雕《浦江颂》位于外滩防洪墙上,是上海现代雕塑艺术的代表。浮雕中的彩带寓意母亲河黄浦江,沙船反映了上海的过去,大桥代表着上海的现在,东方明珠则象征上海的未来。 8、网页设计 网页设计不同于一般的平面设计,它是包括图标设计、文字设计、动画设计、声音设计在内的综合性设计。 其版面布局的步骤为: l 草案。新建页面就像一张白纸,尽可能的发挥想象力,表现出自己的创意。既可 用笔画在纸上,也可用作图软件photoshop等。这一阶段只是以线条勾画出粗略的轮廓,不必考虑细节功能。尽可能多画几张,最后选定一张最满意的作为继续创作的脚本。 l 粗略布局。在草案的基础上,将确定需要放置的功能模块安排到页面上,主要包 含网站标志、主菜单、新闻、搜索、友情链接、广告条等。这里我们必须遵循突出重点、平衡协调的原则,将网站标志、主菜单等最重要的模块放在最显眼、最突出的位置,然后在考虑次要模块的排放。 l 定案。将粗略布局精细化、具体化,通过联想产生具有创意的布局。 在布局过程中,我们可以遵循的原则有: 匀称,多指左右、上下对照形式。主要强调秩序,能达到安定、诚实、信赖的效果。 均衡,即非对照形式。但也要平衡和韵律,当然都是不均整的,此种布局能达到强调性、不安性、高注目性的效果。 对比,不仅是利用色彩、色调等技巧表现,也可进行古与今、新与旧等内容上的对比。 凝视,即是利用页面中人物视线,使浏览者仿照跟随的心理,以达到注视页面的效果。 空白,这种表现方法对体现网页的格调十分有效。 尽量以图片解说,这对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感特别有效。 9、世界城市文化节庆(部分介绍) 注:表中的月份,是每年固定的时间城 市 | 月 份 | 文化节庆 | 中国大连 | 1月至2月 | 冰峪冰灯会 | 农历正月初二至初六 | 大连烟花爆竹迎春会 | 5月 | 大连赏槐会 | 7月 | 大连国际啤酒节 | 9月 | 大连国际服装节 | 日本京都 | 2月 | 梅花祭 | 4月 | 赏樱 | 5月 | 葵祭 | 7月 | 祗园祭 | 8月 | 盂兰盆会与大文字祭 | 9月 | 赏月 | 10月 | 时代祭 | 11月 | 赏枫 | 奥地利维也纳 | 1至2月 | 狂欢节、舞会季 | 3月 | 海顿节、维也纳电影节 | 4月 | 普拉特之春 | 5至6月 | 维也纳(艺术/音乐)节 | 7至8月 | 音乐节 | 9月 | 戏剧节 | 11月 | 舒伯特节、古玩展销会 | 德国柏林 | 2月 | 柏林国际电影节 | 3月 | 国际旅游交流节 | 7月 | 爵士乐节 | 9月 | 柏林艺术节 | 11月 | 爵士乐声中的柏林 | 意大利威尼斯 | 2至3月 | 狂欢节 | 6至9月 | 比耶纳勒节(威尼斯双年节),包括世界最大的国际现代艺术展览(奇数年份)、国际电影节、国际建筑艺术展、国际音乐节、国际戏剧节、国际舞蹈节等六个方面的艺术活动 | 9月 | 威尼斯赛船节 | 10至11月 | 歌剧季节 | 10、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既有外来优秀文化的引进,也有自身文化的弘扬,是在上海历史长河中逐渐发展形成的。其 “交融性”使它吸收了各地文化的精髓,丰富了自己;其“独特性”使濒江临海的上海人“汲水之灵,受地之秀”,锤炼出生生不息的独立奋斗精神,并保持着自己的独特风格。如海上画派、海派京剧、海派越剧、海派影视、沪剧,它们无不打上了海派文化的烙印。石库门建筑、外滩历史建筑风景线和隔江相望的小陆家嘴当代建筑群,被誉为“海派建筑”而饮誉全球。 11、海上画派 简称“海派绘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它崛起于19世纪中叶,以上海为活动中心,吸纳并且引领着江、浙、皖乃至更大地区的艺术力量,画家阵容浩大,绘画风格纷繁,其得时代变革风气之先的显赫声势和深远影响,均超过了此前所有地方画派。海派绘画上承明清传统的余韵,下开20世纪中国画的新格局,是中国近现代绘画史的转折点。其特点:在传统基础上能破格创新,流派自由,个性鲜明;重品学修养;和民间艺术有联系,能达到雅俗共赏;善于借鉴吸收外来艺术;画会兴起,切磋成风。代表画家有:赵之谦、虚谷、任颐、吴昌硕、黄宾虹。尚有任熊、蒲华、胡公寿、张熊、吴友如、程璋、吴庆云、任薰、钱慧安、沙馥、黄山寿、倪墨耕、赵子云、王一亭、冯超然、郑午昌等。 12、上海文化名人 上海是近代中国最有创造力的城市,也是我国现代文化事业的发祥地,中国新文化的许多重要事件都与上海相联系。20世纪,包括鲁迅、郭沫若、瞿秋白、茅盾、叶圣陶、夏衍、冯雪峰、邹韬奋、巴金、沈尹默、丁玲等一代大师在内的许多文化名人给这座城市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构筑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品格,放射出光照千秋的文化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