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分析: 学生在初中学习过西北地区的基础知识,对西北地区的环境有所了解,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学生的地理基础比较薄弱,容易混淆部分概念,学习难度适中。
设计思想: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用形象化的手段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设置地理情境,让学生观察、体验、探究、理解地理事象,紧扣新课标要求并重视实施过程,采用演示实验教学法、讲解法、合作式学习法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 (2)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特征及其成因,能说明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4)了解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发生的地区及其不断变化的原因。 (5)了解我国荒漠化的危害及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对荒漠化成因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概括总结能力; (2)应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地图,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气候和植被景观的关系,培养分析归纳能力;培养与人交流、交往合作的能力。 (3)通过对荒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的论证,提高学生对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地理研究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环境有密切关系。 (2)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及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教学方法:演示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MP3等; 实验器材:一块木板、两个塑料垫其中一个垫子上有塑料小草、四杯沙子、两大杯清水、小电风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 教学内容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导入 | 荒漠化的概念 荒漠化的自然 和人为因素 | 播放我国“西北地区荒漠景观”视频 | 感受情境 | 创设情境 直观感受 | 新 课 教 学
| 讲解荒漠化的概念, 强调理解概念的关键词语 |
| 帮助学生 理解概念 | 演示实验: 1、把两杯沙子分别倒在两块塑料垫上。 2、把两块塑料垫放在水平桌面上,打开电风扇, 让“风”吹拂“地面”(两块塑料垫)。 3、把另外两杯沙子再倒在两块塑料垫上, 然后把塑料垫放在木板上。 4、把木板垫起一定的坡度(30°为宜)。 5、用两大杯清水分别均匀地倒在两块塑料垫上。 | 观察思考: 1、哪种塑料垫上的沙子容易被吹走? 2、哪种塑料垫上容易“水土流失”? 3、沙质土壤上植被生长情况怎样? 植被的生长情况对土壤蒸发有什么影响? 4、土壤强烈蒸发的后果是什么? 5、(展示我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和 年降水量分布图)分析哪种气候类型 影响的地区土壤干燥程度最高, 哪个地区土地沙漠化情况最突出? | 培养学生 的观察能 力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 讲解:我国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对该地区自然景观的影响 | 明确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 气候、自然景观 |
| 教师用结构示意图总结干旱的自然特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联系必修1,结合演示实验说明西北地区沙漠化过程是气候、土壤、植被、水文、生物、地貌各因素统一变化的过程。 | 回顾旧知 解答新知 | 指导学生分析图2.1~2.3 | 小组合作探究,完成思考题 | 培养学生 的合作意 识和能力 | 安排学生活动,并提出要求 | 根据自己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土地退化、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因素、人类活动、沙漠化。 | 激发学生 创新思维 | 师生互动:分析荒漠化发生的自然条件;分析加快荒漠化进程的人为因素(展示:“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 |
| 对比总结荒漠化不同的人为因素、典型地区及主要危害 | 结合图2.5加深记忆 | 图文结合 印象深刻 | 新课小结 | 回顾重难点内容 | 课外思维拓展 | 分4小组,组内合作完成:1、石质荒漠化、沙漠化、荒漠化及次生盐渍化的区别; 2、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在我国的主要分布地区和成因。 | 板书设计: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 1.土地退化的形成 2.荒漠化:⑴概念;⑵形成;⑶主要表现;⑷影响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位置和范围 2.地貌特点 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 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 ⑵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 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①基本条件 ——气候干旱少雨; ②②物质条件 —— 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④④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 四、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 人为因素 | 破坏原因与典型地区 | 主要危害 | 过度樵采 | ①能源缺乏地区把樵采天然植被作为解决燃料问题的主要手段(如鄂尔多斯沙区、内蒙古东部的库仑旗等地)②一些农牧民为了增加收入,无计划、无节制地在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等 | 固沙、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植被遭破坏 | 过度放牧 | 为求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 | 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 | 过度开垦 | 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从事农业生产,特别在缺少防护林保护的沙质土壤区 |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 3.另一种荒漠化现象——次生盐渍化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丝绸之路”挂图,同时用MP3播放《出塞曲》 新课教学: 五、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学生活动: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课前收集的历史资料及我国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原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和荒漠化的发展趋势,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2、演讲“满城尽是黄沙”,(说明荒漠化的危害和影响,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观)。 总结: 读图思考:读课本图2.12“黄沙掩埋下的丝绸之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①从总趋势看,该地区河流多呈什么流向?②为什么该地区河流多呈平行状分布且流程短小? (①由四周流向中心。②该地区河流发源于四周的高原山地,地形限制了河流的发育。) 读图思考:读课本图2.13,思考(1)农牧界限向北推进,为什么会加剧该地区的荒漠化?(2)为什么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恰恰又是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 六、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展示“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干湿状况分布图”。 回顾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及主要荒漠化分布地区。由荒漠化的因-→果-→对策-→措施-→我国的治理措施,由一般规律到具体国家具体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荒漠化防治的对策。 (1)荒漠化防治的三个内容: A、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的土地退化; B、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C、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 (2)荒漠化防治的两个原则: 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 (3)荒漠化防治的一个重点:重点治理已遭受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一个有效措施:恢复而自然植被。 讨论:干旱区绿洲与荒漠的演替是双向的,但绿洲变荒漠非常容易,而荒漠变绿洲却非常艰难。想一想,这是为什么?(点拨:这是由当地干旱的环境决定的。水分条件消失容易而形成难。) 2.治理措施。 回忆:荒漠化的三大人为因素,推理得出治理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用地之间的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3.我国治理荒漠化的措施和经验。 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各族人民在与土地退化和不利自然因素的斗争中已创造出许多成功的治理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其中,沙坡头是治理荒漠化的典例。 读图指导:读课本图2.15“沙坡头草方格沙障”,要求学生在图中找到沙坡头、贺兰山、腾格里沙漠、黄河。沙坡头位于宁夏中卫县西,滔滔黄河在这里经过,包兰铁路沿着黄河,横穿腾格里沙漠南缘。冬春季节这里风力强劲,对包兰铁路形成了威胁。 思考:①沙坡头试验站采用什么措施来固定流沙?效果如何? (沙坡头采用了草方格沙障技术固定流沙,用于保护交通干线非常有效,包兰铁路自2023年通车起一起畅通无阻。) 新课小结:引导学生完成本节内容之间的联系图,以达到总结巩固的目的。 课外拓展:调查自己家乡的土地、水资源和能源资源的利用状况,分析是否合理?可能带来哪些环境问题?请你为家乡的土地、水资源、能源资源的利用提出合理化建议。 板书设计: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五、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六、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防治的三个内容: A、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的土地退化; B、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C、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 2.荒漠化防治的两个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 3.荒漠化防治的一个重点:重点治理已遭受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一个有效措施:恢复而自然植被。 4.治理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治水;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治风、治沙; (3)调节农、林用地之间的关系──治土地利用(宜林则林,宜牧则牧);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治能源利用; (5)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治根本。 5.我国治理措施和经验 ⑴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⑵治理荒漠化的典例——沙坡头草方格沙障 ⑶ 我国政府对西北地区的生态建没和荒漠化防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