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地球的公转运动及其地理意义 课时过关·能力提升 基础巩固 1.关于下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此图为公转轨道图,公转轨道是正圆 B.地球过A点时的运动线速度略大于B点 C.地球运行至A点时大致是1月初 D.地球从A点到B点的公转速度渐快 解析:地球公转的轨道不是一个正圆,而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形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快;7月初,地球公转至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慢。 答案:D 读下图,完成第2~3题。 2.下列四点中白昼时间最长的是() A.①B.②C.③D.④ 3.②地的日落时刻是() A.16时B.18时C.20时D.22时 解析:由图可知,北极圈出现极昼,为夏至日,北半球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全球经度平分为12份,相邻两条经线间隔30°。先找出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此刻为6时,它与②点相隔30度,由此推断出②点的日出时间为4时,进而推断出②点的日落时刻为20时。 答案:2.B3.C 4.读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移动示意图,9月1日开学时,太阳直射点与下图①②③④四处中的哪一处最接近?() A.①B.②C.③D.④ 解析:9月1日位于夏至日与秋分日之间,与秋分日接近,故选②。 答案:B 下表为三地连续两日日出与日落时刻(北京时间)。据此完成第5~6题。 时间当日次日 日出日落日出日落 ①9:2023:008:2023:02 ②7:2023:417:2023:40 ③5:2023:485:2023:49 5.三地按纬度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B.①③②C.②①③D.③①② 6.若③地为北京,则此时() A.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 B.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C.北极圈内极昼的范围逐渐扩大 D.各地昼夜长短相差最小 解析:第5题,由三地当日的日出与日落时间可知,①地的昼长为14小时,②地的昼长为11小时22分,③地的昼长为13小时8分。与12小时(赤道的昼长)的差越小,纬度位置越低;反之,纬度位置越高,故B项符合题意。第6题,若③地为北京,当日昼长13小时8分,次日昼长 13小时10分,说明昼长夜短且白昼变长,太阳直射北半球且向北移;北极圈内极昼的范围逐渐扩大;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慢;太阳直射赤道时,各地昼夜长短相差最小。 答案:5.B6.C 7.下图为“12月22日光照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在图左侧画出太阳平行光线,并用阴影来表示夜半球。 (2)此时正值(节气),太阳直射点在上。自这一天后,太阳直射点将向(方向)移动。 (3)这一天,正午太阳高度由向南、北两侧递减。纬线及其以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小值。 (4)这一天,哈尔滨、徐州、海口、杭州四城市白昼由长到短排序是。 (5)这一天,A、B两地日出较早的是;B点的夜长为小时。 (6)再过3个月,北京的昼夜长短情况是,北半球的季节是。 答案:(1)如图: (2)冬至南回归线北 (3)南回归线0°北 (4)海口、杭州、徐州、哈尔滨 (5)B12 (6)昼夜等长春季 能力提升 下图为某地天文爱好者在一天中连续拍摄的太阳视运动轨迹,拍摄日期为北半球夏至日,且M位于正南,据此,结合图完成第1~2题。 1.拍摄地点可能位于() A.23°26'S以南B.23°26'S以北 C.23°26'N以南D.23°26'N以北 2.此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 A. M点B. N点 C.近日点D.远日点 解析:由材料可知,该地夏至日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故太阳直射点位于该地南方,该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夏至日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正接近远日点。 答案:1.D2.A 3.下列各图所示日期,代表北半球白昼最长的一天的是() 解析:北半球白昼最长的一天应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图A和图C的北极圈上出现极夜现象,图B的南极圈上出现极昼现象,均为北半球的冬至日。 答案:D (2023·山东济宁高一检测)济宁市(约为35°N)某中学高一学生对网上一页日历产生了兴趣,以下是他们根据图示信息作出的判断。据此完成第4~5题。 4.秋分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 A.0°B.12°26'N C.23°26'ND.23°26'S 5.从白露到秋分期间,下列信息描述正确的是() A.济宁正午太阳高度变小 B.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 C.济宁昼短夜长 D.地球绕日公转速度逐渐变慢 解析:第4题,秋分太阳直射赤道。第5题,白露到秋分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向南移,济宁正午太阳高度变小。 答案:4.A5.A 太阳能光热电站(下图)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据此完成第6题。 ★6.若在北回归线上建一太阳能光热电站,其高塔正午影长与塔高的比值为P,则() A.春、秋分日P=0B.夏至日P=1 C.全年PD.冬至日P1 解析:结合题意作下图,则P=L/H。当P=0时,L=0,此时无影子,则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为夏至日;当P=1时,正午太阳高度为45°,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正午太阳高度=90°-太阳直射点纬度与所求地点纬度差”可知,太阳直射21°34'S,日期为冬至日前几天或后几天。由此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和21°34'S之间时,P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和21°34'S之间时,P1,故答案:选D。 答案:D 下表中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间,根据表中数据完成第7~8题。 甲地乙地丙地丁地 白昼 时间5小时 30分9小时 09分11小时 25分13小时 56分 7.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 8.四地所处纬度按从高到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B.甲、乙、丁、丙 C.丙、丁、乙、甲D.丁、丙、乙、甲 解析: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昼短夜长,故丁地位于南半球。昼长与12小时的差值越大,距赤道越远,纬度越高。 答案:7.D8.B 下图为“北半球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第9~10题。 9.图中最接近春分日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10.该地纬度约为() A.10°NB.20°N C.40°ND.60°N 解析:由图可知,该地有两次太阳直射,故该地位于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②位于两次直射之间,应为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由②时该地正午太阳高度的数值可知该地纬度约为10°N,①日期最接近春分日。 答案:9.A10.A 下图为“6月22日与12月22日地球表面四地正午太阳高度”。读图完成第11~12题。 ★11.四地按地球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 A.甲、乙、丙、丁 B.乙、丙、丁、甲 C.丙、丁、甲、乙 D.丁、甲、乙、丙 ★12.四地自北向南排列,依次是() A.甲、乙、丙、丁 B.甲、丙、丁、乙 C.丁、乙、丙、甲 D.甲、丙、乙、丁 解析:第11题,从图中可看出,四地中乙地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最小,纬度最低,自转线速度最大;甲、丙、丁三地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均较大,但丙地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为90°,说明丙位于北回归线上;甲、丁两地最大正午太阳高度均小于66°34',但甲更小,说明甲的纬度最高,丁次之,因此三者纬度由低至高分别为丙、丁、甲。第12题,甲、丙两地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较大,乙、丁两地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较大,由此可判断出甲、丙位于北半球,乙、丁位于南半球,再结合上题的结论,可知四地自北向南依次是甲、丙、乙、丁。 答案:11.B12.D 一些课外活动小组,分别观测了其所在学校旗杆日出时的影子OM和正午的影子ON之间夹角——∠MON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第13~14题。 13.某校一年之内绝大部分时间∠MON接近直角,该校可能位于() A.中亚B.西亚 C.东南亚D.南欧 14.江苏某学校,在一个月内观测到∠MON发生了小—大—小的变化。该月是() A.3月B.6月 C.9月D.12月 解析:该组题的设置意图在于运用探究实验的形式,验证相关地理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第13题,通过题干分析,∠MON一年之内绝大部分时间接近直角,说明该地在赤道附近地区。第14题,在一年中,6月22日前后∠MON最大,12月22日前后∠MON最小。 答案:13.C14.B 2023年某日出现了日食现象。在四幅日照图中,深色阴影为夜半球,浅色阴影为当时可观测到日食的地区范围。读下图,完成第15~16题。 15.发生日食的这天,在图中所示四地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是() A.甲B.乙 C.丙D.丁 16.在图中所示四地中,观测者正朝西南方向观测日食的是() A.甲B.乙 C.丙D.丁 解析:第15题,考查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从图中夜半球的分布可以看出,晨昏线经过北极点附近,全球接近昼夜平分,太阳直射赤道附近,纬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甲、乙、丙、丁四地均位于北半球,且甲地纬度最低,因此甲地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选项A正确。第16题,考查地方时与太阳方位。从图中看出,甲、乙、丙三地观测日食时均为上午,太阳位于东南方向,观测者应朝东南方向观测日食;丁地观测日食时为下午,太阳在西南方向,观测者应朝西南方向观测日食。选项D正确。 答案:15.A16.D ★17.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甲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为晨昏线的一段,请将其转绘到图乙中。 (2)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 (3)图乙的M、P、Q三点中,地转偏向力最大的是点,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点。 (4)Q点的正午人影朝方向,M点的昼长为小时,Q点的正午太阳高度是,Q点的日出时间是时。 (5)此时地球公转位于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北京时间为月日时,与北京属于同一日期的范围共跨个时区。 解析:图甲中66°34'N及其以北有极昼,135°W为夜半球正中央经线,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23°26'N,45°E)。地转偏向力大小、自转线速度大小与纬度高低有关。由图乙中Q点的纬度可知正午太阳高度及所在方位;M点位于北极圈,此时昼长为24小时,Q点位于赤道,昼夜等分,日出地方时为6时。由图甲中光照情况可知此时北半球为夏季,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由135°W的时间可推算北京时间。 答案:(1)见下图 (2)(23°26'N,45°E) (3)MQ (4)南2023°34'6 (5)远日慢2023721 18.读“不同地点昼长随北半球季节变化统计曲线图”,完成下列各题。 (1)判断A、C、D三地的地理纬度:A,C,D。 (2)昼夜长短因季节不同而变化,但地区例外,这里全年昼夜。 (3)从A到D四幅图中可以发现,昼夜长短变化幅度的规律是。 (4)判断A、C两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值:A,C。 (5)当太阳直射在10°N时,D地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特征是。 答案:(1)0°66°34'S90°N (2)赤道平分 (3)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 (4)23°26'46°52' (5)整日太阳高度保持在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