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课时作业提升 一、选择题 读“非洲大陆自然带分布图”,回答1~2题。 1.沿EF线自然带变化的规律属于()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C.非地带性分异 D.垂直地域分异 2.M自然带南北方向延伸的主要原因是() A.受南北走向高大山地的影响 B.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 C.受加那利寒流的影响 D.受本格拉寒流的影响 答案:1.A2.D 解析:第1题,自然带分布的规律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很明显沿EF线自然带变化的规律属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第2题,洋流会对沿海地区的气候等环境特征带来影响。非洲南部本格拉寒流自南向北流,在此影响下,M自然带南北方向延伸。 下图为“亚洲东部某区域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示自然带分布主要体现了()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4.自然带Q在大陆东岸分布纬度较低,其主要原因是() A.地形因素B.洋流因素 C.太阳辐射 D.大气环流 答案:3.B4.B 解析:第3题,根据经纬度及区域形状,可知该区域位于亚洲东部,自然带由南向北依次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第4题,自然带Q为亚寒带针叶林带,在大陆东岸受到千岛寒流的影响,分布的纬度较低。 5.温带森林中,在大陆东、西部都有分布,且具有不同气候特点的自然带是()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答案:C 下图为“某代表团的亚、非、欧考察路线和活动区域图”。据此完成6~7题。 6.导致沿途①地和③地、②地和③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①太阳辐射②大气环流③地形④洋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④ 7.③→④→⑤体现了自然带的()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规律 答案:6.A7.A 解析:第6题,①地和③地所处的纬度位置不同,太阳辐射存在差异,①地主要受季风环流的影响,③地主要受赤道低气压带的影响;②地和③地地形不同从而导致气候的差异。第7题,③→④→⑤纬度位置发生变化,热量条件差异显著,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读“四川省某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8~9题。 8.甲表示的植被类型最可能是() A.针阔混交林 B.常绿阔叶林 C.热带雨林 D.荒漠 9.影响该山地东西两坡植被类型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水分 B.热量 C.海拔 D.土壤 答案:8.B9.A 解析:第8题,四川省位于亚热带,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山地基带的植被类型应与当地纬度地区对应的水平自然带一致,即为常绿阔叶林。第9题,从图中可以直观看出,该山地东坡受夏季风影响,降水较多,自然带谱多,水分条件好,森林分布多;而西坡处于背风坡,降水少,水分条件差,以荒漠草原为主,所以影响该山地东西坡植被类型差异的主导因素为水分。 读图,回答10~11题。 10.“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今西安附近)花落时”。诗歌中描述的现象() A.反映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是由两地的水分差异造成的 C.是由流经两地的河流流量不同造成的 D.是一种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 1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句诗从地理角度理解() A.反映了冬季风到达不了玉门关 B.反映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反映了玉门关的热量条件不适合杨柳种植 D.反映了玉门关以西绝对无杨柳生长 答案:10.A11.B 解析:第10题,诗句反映出五原春季开始晚,在二月时杨柳尚未发芽,而该地河流刚解冻时,长安的春花已落。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两地温度不同而产生的热量差异,五原纬度高,热量少,而长安纬度较低,热量丰富,这反映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第11题,玉门关在今甘肃省境内,属于非季风区,由于深居内陆,东南沿海的湿润水汽难以到达,使之降水较少,这反映出距海远近对降水的影响,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 12.下图是“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与北坡相比,南坡自然带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A.相对高度大,纬度低 B.坡向朝南,温度高 C.坡度大,纬度低 D.海拔高,降水多 答案:A 解析:影响自然带类型多少的主要因素是纬度、海拔、相对高度。山脉南、北坡差异只考虑纬度和相对高度。读图可以看到北坡基带是青藏高原,相对高度小。南坡相对高度大,纬度低,所以南坡自然带丰富。 13.沙漠地区出现如下图所示景观体现的是() A.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C.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答案:D 二、综合题 14.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自然带名称: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然带E→G→F的分布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规律。 (3)自然带B→C→D的分布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 规律,D在大陆东部向南延伸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自然带类型中南半球缺失的是________(填字母),其影响因素是________。 答案:(1)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3)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受千岛寒流的影响 (4)D海陆分布 15.图1为“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示意图”,图2为“甲、乙、丙三地的垂直自然带分布图”,甲、乙两地均位于我国,丙地位于某岛屿。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自然景观从①→②→③→④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__________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该规律的形成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这一规律表现最典型的大陆是________。 (2)自然景观③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而同纬度的⑤为草原带,⑥为荒漠带,该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表现最典型的区域是________(低、中、高)纬度地区。 (3)比较乙、丙两地纬度的高低,并说明理由。 (4)分析甲地雪线南坡高于北坡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由赤道到两极热量非洲大陆 (2)中 (3)丙地纬度较低。理由:丙地基带为雨林带,次带为常绿阔叶林带,因此属于热带。乙地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带,次带为落叶阔叶林带,因此属于亚热带地区,所以纬度较丙地高。 (4)甲地位于北半球温带地区,南坡为阳坡,气温较北坡高,且北坡为迎风坡,降水量大,故雪线南坡高于北坡。 解析:(1)自然景观从①→②→③→④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该规律的形成是以热量为基础的,这一规律表现最典型的大陆是非洲大陆。(2)自然景观③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而同纬度的⑤为草原带,⑥为荒漠带,该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表现最典型的区域是中纬度地区。(3)读图,丙地基带为雨林带,次带为常绿阔叶林带,因此属于热带。乙地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带,次带为落叶阔叶林带,因此属于亚热带地区,所以乙地纬度较丙地高。(4)影响雪线的因素主要是气温、降水。气温高,雪线高;降水多,雪线低。根据材料,甲地位于我国,山麓地带是荒漠带,说明位于北半球温带地区,南坡为阳坡,气温较高,北坡是阴坡,气温较低。北坡为迎风坡,降水量大,南坡是背风坡,降水少。故雪线南坡高于北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