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在地理的试卷中,是固定的题型,下面优学地理网的小编将为大家带来高中地理的问答题答题的技巧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地理的问答题的答题技巧 一、明确答题方向 1.特征描述 2.成因问题 自然环境有整体性和差异规律;因果关系规律;资源环境优势、缺陷的形成,灾害的形成有其内在的原因。注意用联系的观点,地理灾害的成因分析尤其应如此。 (1)自然环境特点性质特点的综合成因分析。 这类题先定位最为重要。应注意图表中的数值,在平面地图中植被类型和农业地域类型,以水环境为中心,围绕气候地形这一重点的成因因子来分析。 如:气候分析可从①气温高低:纬度太阳辐射,洋流寒暖流,海陆分布海陆热力差异,地形地势高低,人植被破坏和城市热岛。 ②降水多少:风、压环流形势(西风带、低压带、海风是多雨的),地形迎风坡与背风坡,洋流寒暖流,人对林、草、湖、湿地的破坏与保护。 这类题目要排除雷同条件,突出主导因素。这也是近几年常用的考法: 在小比例尺(多在选择题中、大范围平面图中)地图中,一般是考大地理格局因素即:纬度因素和风带、气压带、季风因素; 在大比例尺地图中(多在非选择题中、小范围平面图中),一般是考地理局地因素即:地形因素、洋流因素、海陆热力差异因素和人为因素。 例1台湾火烧寮成为我国雨极的原因。 【答案】临海空气湿润,水汽丰富;地形抬升致雨;西北来的冬季风经海洋变性,水汽易达到过饱和。 【技巧点拨】这是小范围局地因素所致。 例2比较旧金山和洛杉矶的气候特点异同。 【答案】同:两者均为地中海式气候,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因为两均处于30~40N的大陆西岸。 异:旧金山的雨季比洛杉矶长,年降水量较大;洛杉矶比旧金山高温干旱季节时间长。因为旧金山受西风控制时间长;洛杉矶受副高控制时间长 【技巧点拨】这是大地理环境因素所致。 (2)地理灾害的综合成因分析:多从天、地、人三角度综合采点分析。 例3说明淮河夏季洪涝多发的原因和措施? 【答案】成因:①天(气候因素)淮河流域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②地(地形地貌因素)扇形水系,汇水快;下游地势低平,又曾为黄河的洪泛区,河床高悬。③人(社会因素)不合理地利用资源,破坏植被引起水土流失,河床变浅;围湖围滩造田降低了河湖的调蓄能力。 (3)地理事物时空特点成因分析。 应锁定使用的地理原理,以大气运动原理、季节变化原理太阳高度、昼夜长短、河水补给原理最为重要,应注意进行逆向推理。 气候的变化、天气的变化:多从近地面的热力环流(风压流原理)进行分析,用热(高温)低(压)升(气流上升)雨(成云致雨);冷(低温)高(压)沉(气流下沉)晴(干燥晴朗)进行逻辑分析。 如:某地云雨多,应扣住大气运动降温气流升空或向高纬流是什么原因?某地干旱少雨,应扣住大气运动升温气流下沉或向低纬度流是什么原因?某地冷是如何变冷的?热是如何变热的? 例4简要分析,秋冬季霜打洼地的原因? 【答案】秋冬季夜晚大气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近地面水汽易达到冰点。夜里,地面向空中散热,山顶的空气比山下的空气温度下降得更快,于是下面的暖空气往上跑,山顶的冷空气沿山坡往下滑。冷空气到达山谷或洼地后,不能再到其他地面去,只好老老实实地呆在山谷和洼地中。于是,夜里山谷和洼地中的冷空气愈积愈多,气温便降得很低。一般洼地要比周围的平地气温低4~5℃。因此,山坡和平地还没有霜时,谷地和低洼地中就会有霜。如果山坡和平地上有霜的话,那末山谷和洼地中的霜就更重。 技巧点拨】归纳起来:某地昼夜温差大的原因可能有:反气旋控制晴天多,云量小;地处内陆,热容量小,变温快;天气系统转换等。 海上什么时候出行多与风浪有关。其逻辑关系为温差大(如冬季)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海浪大,出行不便、温差小(如夏季)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海浪小,出行方便,回答时倒推。 如:美英在二战中没有在11月而是选择在6月实施诺曼底登陆作战的原因。因6月中高纬间的温差小,气压梯度差异小,风力小,风浪小,可减少渡海作战的非战斗伤亡。 我国首次三大洋科考选择在2023年4月2日出航考察西北太平洋的理由是:4月份西北太平洋上,因东亚与北太平洋间温差小,气压差异小,季风弱,风浪小,可方便、准确科学地采样。 河水的补给。对于课文的知识点应知各个典型地区性的主要补给类型,特别是我国各个大区的补给类型。先定地区南北半球、大气环流纬度带、海陆位置。 根据材料定补给类型。我国东北是春季积雪融水、夏季雨水补给。江南是春雨降水适量、夏季雨水大量补给。西北部是夏季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华南是春季锋面雨、盛夏台风雨补给。地中海气候则是冬雨补给。 季节的演变应注意:6月22日(7月)前后愈往北白昼愈长,北半球昼长夜短。12月22日(1月)前后愈往北白昼愈短,北半球昼短夜长。 3.分布规律问题。 从总体上看是把握点线面是哪种分布趋势;要说明该地理事物叠加在哪一个地理事物之上,通常是说叠加在哪一个地形之上。 点状分布一般有众星拱月状,沿某个方向区域较稀或较密或该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如北京市城镇体系分布规律是西北较稀,东南较密。上海宝山钢铁厂分布在上海市区的东北方向,北临长江。 线状分布应说明其沿哪个方向的走势及其稀密特点。如新疆的聚落(城市)分布特点是沿山麓、盆地边缘分布,在铁路沿线及大河出山口处较密集。又如我国一月0℃等温线分布,可描述为:东段大致东西走向、近似于与纬线平行,西段大致东北西南走向、近似于与青藏高原东缘山麓平行。 面状分布应说明该地理事物的分布范围,即东南西北的界限;或该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及大致的面积。如黄土高原分布范围是东起太行山、西至祁连山以东、北起长城、南至秦岭。 点、线、面综合考虑解答。 4.评价问题。 回答此类问题注意两点: 第一、根据题目要求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来阐述问题; 第二、从对自然、社会、经济的发展三方面综合分析。 5.推断问题。 根据材料,审明题义,回归教材,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准确表达。 6.区位问题。 工业、农业、城市、商业、交通区位问题分析从自然和人文社会两个方面分析。 二、重视图表分析,提取有效信息 1.图像表达特点。 地理图像表达方式有:点、线、面、箭头、数字、形象符号等,应认真阅读图例的文字说明。 点常表示城市、港口、矿区、工厂、旅游点等的确切地理位置。 线有经纬线、等值线(等高线、等深线、等压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盐度线、等潜水位线、等太阳高度线、等地球自转速度线等)、交通线(铁路、公路、航空、航海、内河水运等)、输水(气、煤、电)线、生产网络线、地理要素相关线等。 面聚落、工业、农业区;气候、地形、大洋区等(在大比例尺地图中,点状地理事物则呈面状分布)。 箭头①自然要素运动方向(河流流向、地球运动;大洋环流、大气环流、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地壳物质循环等);②区域生产要素流向(能源、原材料、零部件、资本、技术、廉价劳动力、产品、市场信息等);③工艺流程等;④地理要素运动箭头。 2.图表数量特点。 统计表格以纵、横时空比较为主,应估算勿精算。 ①同一时段,比较不同地区的发展差异;②同一地区,比较不同时代(或时段)的发展差异; ③同一区域,以史为鉴颂今或警世;④多个区域进行比较,借鉴取经或突出特色。 扇状(饼状)统计图和三角坐标统计图以地理要素结构组成分析为主。 ①判断地理要素主次关系;②分析成因、进行评价、分析对策。 柱状、折(曲)线统计图以时间和空间对比分析为主 折(曲)线图用来显示某一变量是如何随另一变量而变化的。只有当变量是连续性数据时,才能用折(曲)线图。折(曲)线图是一种十分有用的工具,因为折(曲)线图还能用来预测一些实验中没有测量的数据。 ①揭示时空分布特色、时代进步表现;②说明时空差异原因。 等值线统计图以区域空间差异比较为主。 ①从数形状态分析区域特点:注意其疏密、平曲、开闭、趋向,数值标准及单位。相邻两根线的关系是难点,应特别注意。②分析成因及评价。 直角坐标统计图以两两地理要素相关特点分析为主:应从特殊位相入手。 ①找峰值和谷值的坐标位置及变化趋势;②分析成因、评价影响。 3.地图功能特征。 地图依功能可划分为: 区域分布图以区位分析为主: ①掌握好区域空间定位方法,取得解题入场券②把握区域地理特征,识记地理事物分布位置;③分析地理要素(自然地理要素主要是地形、气候、水文、地质等,人文地理要素主要是市场、交通运输、劳动力、原燃料、科技、政策等)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空间区位联系;④评价区位优势或劣势,说出整治开发的对策。 概念图概念图在对一些概念较多的主题进[行整理时是十分有用的。概念图从总的概念出发,逐步展开,显示出大概念是如何被分解成一个个小概念的。这样整理之后,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就更清晰易懂,也使得抽象概念形象化了。如教材中的交通运输网中的形式和层次图。 ①抓住线条和箭头的含义;②类比概念的相关联系或本质差异。 原理图说明地理事物的成因。 ①紧扣符号含义及地理要素间的联系,紧扣其物质流和能量流。②分析该事物的影响。 景观图表示地理事物的外貌特征为主。 ①描述地理事物的区位、季节变化、阶段变化。②分析地理事物外貌特色的形成原因。 统计图说明地理事物时间发展状态、空间演变规律、空间差异为主。 联系图反映各种地理事物间的逻辑关系为主。 ①抓住核心内容和根源等分析其关系。②分析地理环境整体性和意义。 流程图反映生产工艺流程。流程图能够帮助理解某组事件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发生的。能有效地概括出某一过程的各个阶段,或某一程序的各个步骤。建立流程图时,首先把每个事件简要地写在方框内。然后,把最先发生的事件排在最上方,第二发生的事件排在其次,依此类推。最后,把各个事件依次用箭头连接起来。 ①熟悉工艺流程,认识该产品的上、下游联系。②分析区域经济结构特点及影响。 漫画图以环保主题为主。 ①抓住与常规思维异常的形象、文字来说明漫画主题。②多为可持续发展类。 韦恩图:韦恩图是用于显示事物异同点的方法。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互相重合的圆组成。每一个圆代表一个特定的概念或观点。概念之间的共同特征(相似点)写在两个圆重叠的区域内,各自的特征(不同点)则写在相应圆中重叠区域以外的部分。目前高考中较少见。 三、学会审题 审题过程及内容:①审材料;②审设问;③审题分。 1.定范围确定考的哪部分知识要点。 2.定方向确定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问中的哪一问。 3.定中心确定试题要求考什么。 4.定性质从分数分配上确定答题要点。 5.定方法确定答题方法是归纳法还是演绎法。 四、表达准确 文科类主观题一般是渗透思想观点的完整短文,答题时,要有概括有说明。用地理语言回答问题,言之有据,无废话,不离题;在语言使用上,要用直观、明确、精练、科学化的语言,用词用句可多借用教材。 五、答题规范 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切中要点是规范答题的宗旨。有条理,分点答题,形成知识链,做问答题首先要了解答题的步骤,问什么就回答什么,问几个问题就分几节写。可根据题目的给分来组织答案,一般一个要点是2分或3分,这样如果是8分的题至少就得答出四个要点。答题一定要规范化、序号化、段落化,字迹工整,反映思维的逻辑性,卷面整洁,从形式上达到卷面的完美,因为清晰的卷面能赢得阅卷者好感,也许会给你带来意外的收获。 六、答题步骤 1.读懂题意:考生首先必须能够读懂题意,找出关键词,把握试题的中心含义,以及试题作答要求,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看清图示: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很大一部分是与图相关的。因此,学生应该对各类地理图像、图表的特点和作用认真掌握。在答题时认真看清图像、图表中所表现的内容,准确、全面而有效地从图示材料中提取显性的和隐性的信息。并要注意将图像、图表资料与文字资料有机结合起来,加以灵活运用。 3.注意联系:各种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在答题时应该注意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还要关注跨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 4.准确表述:对试题进行逻辑分析后,要进行答案的构思,并能够用准确的语言将答案表述清楚,这也是考试中的重要环节。 高中地理的解题的模板 ☆1.地理位置分析:绝对位置+相对位置 ⑴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经纬度大致是:....;临近北回归线、赤道等;地处中纬度地区,地处北温带;等等) ⑵相对位置:①海陆位置;②相邻地区(经济发达区等);③交通位置(重要海峡、铁路枢纽、港口);等等 ☆2.地质地貌: ☆⑴描述某地的地形特点:①以什么地形为主(五大地形类型);并描述哪个方位是什么地形;②地势起伏(大、小);③地势特征(哪里高哪里低)。 ☆⑵描述某地的地势特点:哪里高,哪里低。或地势起伏大或山河相间,山高谷深。 ☆⑶判断地形地势的依据:①等高线的分布;②河流流向;③水系的形状(向心状即盆地,放射状即山地)。 ☆⑷地质作用分析:内力+外力 1.内力作用:地壳运动(拉伸、挤压)、岩浆活动(火山)、变质作用等三个方面。 2.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注意:内力+外力,不可遗漏。 ☆3.气象气候 ☆⑴影响气温的因素: ①纬度因素(决定性因素)。具体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②海陆位置:距海远近,大陆性海洋性。 ③大气环流和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④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⑤地形地势:阴坡阳坡;海拔高度 ⑥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⑦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⑵影响降水的因素: ①大气环流因素决定降水多少的因素。季风控制区夏秋季多,冬春季少;副高控制区降水稀少,如伏旱天气、热带沙漠气候区、地中海气候的夏干;赤道低压带控制区降水丰沛;西风带降水多,信风带降水少。 ②天气系统因素低压中心和低压槽部位降水多,高压中心和高压脊部位降水少;锋面控制降水多,如梅雨、贵阳冬雨、北方夏季暴雨;气旋过境降水多,如西欧冬季、东北和江南春季;反气旋过境降水少,如伏旱;台风过境降水多。 ③洋流因素:沿海暖流流经区降水多;沿海寒流流经区降水少。 ④海陆位置:一般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 ⑤地形地势:暖湿气流在山脉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焚风效应)。 ⑥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 ⑦人类活动:热岛效应等 ☆⑶某两地气候特点比较: ①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②气温:冬夏气温高低;最低月气温,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 ③降水:降水量总量大小,季节分配情况及雨季长短 ☆⑷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①纬度位置:决定正午太阳高度大小、昼长 ②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如青藏高原、巴西高原、东非高原等) ③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如我国西北地区、西亚、北非、美国西部内陆等) ④大气清洁度:如城市和乡村的差异 ☆4.河流 ☆⑴河流的水文特征: ①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②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③结冰期:有无及其长短 ④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⑤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 ⑥凌汛; ⑦补给类型:降水补给、冰川融水补给、地下水补给、湖泊和沼泽水补给等。 ☆⑵河流的水系特征: ①发源地、长度、入海口; ②流向; ③流域面积大小; ④落差大小(水能); ⑤河道曲直情况; ⑥支流和支流形状; ⑦有无湖泊沟通; ☆⑶如何在地图上判断河流的上下游: ①看河流粗细。一般情况下,河流愈下游,汇集的水量越多,河道越宽,线越粗,尤其是外流河。 ②看入海口位置。外流河最终都要注入海洋,入海口即下游的终点。 ③借地势高低。水往低处游,下游地势一定会低于上游内流河的流向判断尤其是如此。 ☆⑷河流补给的形式: 河流补给的形式主要有降水、冰川融雪水补给、湖泊和沼泽、地下水、人工补给等。各河流补给形式及其特点: 河流补给形式及其特点 ☆⑸河流水量大的原因: ①地处什么气候区,降水丰富; ②流域面积大,集水区广; ③支流众多,水系庞大。 ☆⑹分析河流水能丰富的原因: 一条河流或某一河段水力资源是否丰富,主要看两方面: 一是河流水量的大小,一般水量越大,径流越稳定,水力资源越丰富; 二是河流的落差,一般落差越大,水流越急,水力资源越丰富。水量和落差的大小又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具体分析回答思路如下: (1)我国西南地区水能丰富,主要原因是: ①地处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径流量大;②地处一、二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 (2)三峡地区水能丰富,主要原因是: ①地处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径流量大;②地处二、三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 ☆⑺影响水库坝址选择因素: ⑴地形条件:河流、峡谷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有利于建坝,工程量小,造价低,库容量大。 ⑵地质条件:避开喀斯特地貌、断层。 ⑶社会经济因素:淹没区大小,如移民和搬迁;文物淹没;农田淹没。 ☆⑻影响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 ⑴自然条件: ①水域:港阔水深、避风条件好、不冻不淤的港湾,能够满足船舶航行与停泊要求; ②陆域:地形平坦开阔;有足够的岸线长度和陆域面积,用于布置库场、铁路、道路及 生产辅助设施。 ⑵社会经济条件:依托城市;有广阔的经济腹地,经济发达;便利的交通。 ⑶此外,港口选址要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的不利影响,并能够与城市发展相协调。 ☆⑼河流有凌汛的条件: ①由低纬向高纬流。 ②最冷月气温在0℃以下。 ☆⑽评价河流的航运价值: ⑴自然条件:①地形:落差大小影响航运,影响水流速度;②气候:影响河流的流量,季节变化,结冰期;③河道:宽度,水深度。 ⑵社会经济条件:人口数量密度、经济水平,运输需求量。 ☆⑾水资源危机产生的原因: ⑴自然原因:淡水资源有限,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⑵人为原因:人口增加,工农业发展,用水量增大;水土污染和水资源浪费严重;植被破坏严重,陆地蓄水能力减弱。 ☆⑿解决缺水问题的措施: 主要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入手: ⑴开源:①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②修筑水库,把大气降水和洪水期多余的河流蓄积起来;③开渠引水,把水资源相对丰富地区的水调入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加强对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的调节;④海水淡化、人工降水;等等 ⑵节流:①加强宣传教育,增强节水意识,②重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用水效率,控制需水量的增长;③控制人口增长。 ☆5.自然带(植被) ☆⑴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⑴纬度:相同海拔,则纬度越高,带谱越简单; ⑵海拔:相同纬度,则海拔越高,带谱越复杂; ⑶热量:阳坡帯谱多且位置高、阴坡带谱少且位置低。 ☆⑵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的分析: (1)纬度位置决定了山麓基带类型; (2)相对高度决定了水热状况变化的程度(以上两点决定自然带数量); (3)阳坡、阴坡影响植被分布的高度; (4)迎风坡、背风坡影响降水多少与雪线高度。 ☆⑶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 ⑴降水: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反之则雪线高; 举例:喜玛拉雅山南坡比北坡雪线低;天山北坡雪线低;阿尔卑斯山北坡雪线低;落基山的北段和安第斯山南段的西坡雪线低;落基山的南段和安第斯山北段的东坡雪线低等 ⑵气温: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中低纬度雪线高、高纬度雪线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