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学科,学好地理是很重要的,下面优学地理网的小编将为大家带来高中地理的关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模拟题的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模拟题含解析 一、选择题 (河南省百校联盟2023届高三1月教学质量监测核电站是利用核裂变或核聚变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转化为电能的发电厂,目前商业运转中的核能发电厂都是利用放射性重金属铀、钚核裂变反应而发电,核电站建设一般需要花10年左右。图1示意美国运行中的核反应堆分布,图2示意美国运行核电反应堆数量随时间变化状况。据此完成1~2题。 1.美国核电站() A.运行中的反应堆数量持续增长 B.核电站分布接近核燃料分布区 C.早期核反应堆 D.2023年后运行核电反应堆数量变化与核电事故相关 2.核电与常规能源相比() A.不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B.核反应堆发电成本不稳定 C.铀、钚等核燃料可以循环利用 D.比化石燃料的运输量大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美国运行中的反应堆数量不是持续增长;核电站分布不接近核燃料分布区,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的地区;早期核反应堆规模小,发电量小;由于核电站建设的周期需要10年以上,可知从2023年后运行的核电站数量减少,主要是20世纪70年代~80年代世界核电事故频发,导致未安排新核电站建设计划。第2题,核电站不会产生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核反应堆原料是金属铀和钚,用量较稳定,所以价格与石油和天然气相比,波动不大,核发电成本稳定;核反应堆使用的铀和钚等核燃料不能循环利用;比化石燃料运输量小。 答案1.D2.A (2023辽宁锦州模拟)下表是2023年部分国家和地区稀土储 产量和消费量占世界百分比统计表。读表回答3~4题。 国家 储量百分比(%) 产量百分比(%) 消费量百分比(%) 中国 36 97 41 美国 13 0 13 日本 资料缺失 0 26 其他 51 3 20 3.我国稀土资源储量从20世纪70年代占世界总量的74%,到2023年仅占36%,其主要原因是( ①世界稀土资源的储量基数提高②世界稀土资源的开采量增多③我国稀土资源的过度开采④我国稀土资源的消费量下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在稀土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①减少初级矿产品的出口②针对稀土资源储量丰富的优势大力开采③对稀土资源进行保护性开采④进一步扩大稀土资源在世界上的出口份额 A.①② B.① C.②④ D.②③ 解析第3题,任何一个国家的自然资源在世界总量中的比重都是相对的,受世界探明储量和本国保有储量的变化而不同。第4题,对于自然资源开发应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并要注意保护性开发,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答案3.C4.B (2023河南郑州模拟)读北极冰川面积逐月变化图,完成5~6题。 5.北冰洋冰川面积最小值推迟至9月份出现的原因是() A.此时北极地区极昼时间较长 B.海洋水体升温较慢 C.秋季北极地区晴天多 D.此时北极冰川融化快 6.为减小北极冰川面积变化的幅度,下列做法均合理的有() ①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②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工业 ③利用太阳能发电 ④改进农业灌溉技术 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解析第5题,冰川面积最小值应该在温度最高月份,海洋水体比热容较大,温度升高慢,所以推迟到9月水体温度最高,冰川面积最小。第6题,图中显示从总体上看,北极冰川面积呈下降趋势,其原因在于气温升高。控制冰川面积下降的幅度必然要减小温度升高幅度,农业灌溉技术与全球温度变化关系不大。 答案5.B6.D (2023安徽合肥一中月考)西北航道是指从北大西洋经加拿大北极群岛进入北冰洋,再进入太平洋的航道。最新卫星观测图像显示,北极冰层覆盖面积逐年减小。据此回答7~8题。 7.气候变暖给全球带来了巨大影响。下列事象不会受其影响的是() A.海陆间循环 B.极昼极夜的范围 C.格陵兰岛的形状 D.珠穆朗玛峰的海拔 8.西北航道海冰的不断融化对下列哪一国家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最大() A.丹麦 B.加拿大 C.巴拿马 D.日本 解析第7题,全球变暖导致气温升高、蒸发加剧8题,随着西北航道海冰的不断融化,西北航道进入大规模商业运输期,处于沟通大西洋与太平洋战略地位的巴拿马运河的过往商船会减少,巴拿马的经济收入会降低。 答案7.B8.C (2023山东济宁二模)在地理研究中,可用重心移动2023~2023年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与GDP重心变化轨迹。完成9~10题。 9.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与GDP重心变化轨迹分别对应图中的() A.a、b、c B.c、b、a C.c、a、b D.b、c、a 10.当前能缩小能源生产重心与能源消费重心东西间距的是() A.西电东送 B.西气东输 C.陕西煤炭资源开发 D.东海油气资源开发 解析第9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北的油气产量增产空间越来越小,相反,中西部的煤、水电等的开发越来越快,能源生产重心从东北向西南方向转移,故曲线c代表能源生产总量重心变化轨迹。东南沿海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几十年的迅猛发展使能源消费总量与GDP重心都向南偏移,其中体现改革开放经济成果的GDP的重心更靠近东南沿海。故曲线b和a分别代表消费总量重心和GDP重心的变化轨迹。第10题,能源生产的重心偏西,能源消费的重心偏东,要缩小这个东西间距,就D项正确,而A、B、C项发展的均是西部的能源基地。 答案9.B10.D 二、非选择题 11.(2023湖南省高三四校联考)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乌伦古湖是新疆仅次于博斯腾湖的第二大渔业基地。为了保护乌伦古湖,当地政府采取了夏季休渔,按时向湖内投放鱼苗,湖周围禁止设立工厂,禁止向湖内排放污水等多种措 材料二乌伦古湖由于湖面下降,湖滨的沼泽面积逐渐减少,2023年后沙堤、沙滩面积日渐增加。 (1)分析乌伦古湖冬季捕鱼的原因。 (2)为缓解乌伦古湖进一步萎缩,当地人们挖穿了乌伦古湖与额尔齐斯河的分水岭,引额尔齐斯河河水补给乌伦古湖。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 (3)轮牧是该地区的特色,推测该地牧民在甲、乙、丙三地轮牧的季节及原因。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夏季实行休渔政策,投放鱼苗,经过半年的生长,渔业资源丰富;另一方面,冬季气温较低,便于鱼的储藏。第(2)题,此题为开放试题,赞同就从可行性的条件和有利影响来分析;不赞同即从不利条件与不利影响来分析。额尔齐斯河支流多,水量大,从额尔齐斯河引水不会产生大的影响;从额尔齐斯河引水不仅可以缓解乌伦古湖地区用水紧张状况,还能缓解乌伦古湖萎缩,保护生态环境。但是如果过多从额尔齐斯河引水,会导致水量大大减少,从而破坏额尔齐斯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可能会将额尔齐斯河流域的污染物带入乌伦古湖,加剧水污3)题,该地由于海拔较高,山地的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明显,夏半年在山地上部。因为夏半年气温高,气温带上移,降水上移,山上水草丰美,而且山上冰雪融水丰富,所以在山上放牧,并且能保护甲、乙两处的草场;冬半年,在山下部。因为冬半年气温带下移,山上部被冰雪覆盖,气温较低,不适宜放牧,而山下温度适宜;春秋季在半山腰,该地海拔和位置位于甲、丙两地之间(位于山麓),适合春秋放牧,充分利用了草场资源。 答案(1)冬季气温低,便于储藏;经过夏季的休渔和投放鱼苗,渔业资源丰富。 (2)赞 或不赞同。理由:引水会减少额尔齐斯河的水量,可能会破坏额尔齐斯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可能会将额尔齐斯河流域的污染物带入乌伦古湖,加剧水污染;控制该地区的人口增长和经济活动的规模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答对两点即可) (3)夏季在丙地,夏季草场资源丰富,丙地海拔高(位于山上),气候凉爽,适合放牧,并且能保护甲、乙两处的草场。冬季在甲地,甲地海拔低(位于低 12.(2023湖北武汉联考)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下是我国古代聚落选址及建筑常考虑的一些原则:未有宫室之时,因陵穴掘穴而处之;乃圣王虑之,以为掘穴,则冬可避风寒攻位于(汭:河水内湾环抱处,为凸岸)等。 材料二我国古代聚落区位选址示意图及相关因素。 (1)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试从聚落安全、农业生产两方面分析古代聚落通常选择在汭位布局的原因。 (2)凹岸在我国古代聚落选址中是不适合辟为住宅用地的,但现在我们发现像伦敦、上海等一些港口城市最早往往在凹岸布局,试分析原因。 解析第(1)题,依据提示从安全和利于农业生产(水、土壤)方面回答;第(2)题,注意港口城市强调河流的交通价值 答案(1)安全:凸岸天然水面围绕,有利于军事防御;农业:凸岸河水流速较缓,有利于泥沙沉积、土壤形成。 (2)凹岸河水流速快,侵蚀作用强烈,水域较深,利于修建港口。 创新导向题 命题角度一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对接2023江苏地理卷,1~2、2023海南地理卷,11~12)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约2023N,20239E附近)不同时期城市位置变迁图,根据以上材料和图回答1~2题。 1.图示时期,该地地貌变化的自然原因是() A.流水沉积 B.流水侵蚀 C.风力沉积 D.风力侵蚀 2.图示区域城市搬迁原因及选址区位说法正确的是() A.风沙掩埋背风坡 B.风沙掩埋迎风坡 C.水灾 D.水灾远离河流 解析第1题,对比两图会发现,总体上该地地势升高了;结合图中河流信息,以及该地的位置信息,可判断流水沉积是主因。第2题,两次搬迁都是由地势较低处搬到地势较高处,故C项正确。 答案1.A2.C 命题角度二全球气候变化 (对接2023福建文综卷,3~4)下图示意的是全球可能发生的某种环境变迁。3~4题。 3.该环境变迁最可能是() A.海平面上升,低地被淹没 B.火山、地震频发 C.荒漠化日趋严重 D.臭氧层空洞扩大 4.该环境变迁对图示可能发生区的影响有() A.增加粮食产量 B.减少滩涂面积 C.不利于航海 D.有利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解析第3题,由图示可知,这种环境变迁发生在大陆沿海地区及4题,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会淹没耕地,导致粮食减少;海冰融化、海平面上升,利于航行;海平面上升,不利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答案3.A4.B 命题角度三自然资源 (对接2023大纲全国卷,9)资源评价就是对拟开发利用资源的合理性、可利用量、自然品质、赋存条件、开发价值进行评价。读我国各省区资源条件评价回答5~7题。 5.在沿海省区中,资源条件最差的是() A.吉林省 B.江苏省 C.浙江省 D.广东省 6.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资源条件最好的省区之一,其优势自然资源有() A.草场、煤炭、稀土 B.煤炭、石油、天然气 C.风能、水能、生物能 D.乳品、土地、有色金属 7.我国西部地区土地资源丰富,但水资源相对不足,因此() A.重视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建设 B.大力发展种植业 C.开垦荒地,增加播种面积 D.突出畜牧业优势 解析第5题,由图可知,在沿海各省区中,江苏省的资源条件最差。第6题,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资源条件最好的省区之一,该省区有广阔的草场资源,同时还有丰富的煤炭和稀土资源。第7题,我国西部地区水资源相对不足,不适合大力发展种植业,但其草场资源丰富,可以突出畜牧业优势。 答案5.B6.A7.D (对接2023新课标,8~9)我国《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五大国家综合能源基地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下图为我国综合能源基地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 8.五个能源基地中() A.山西基地煤炭丰富,煤电、煤化工等综合开发前景广阔 B.新疆基地油气资源丰富,以能源加工和出口为发展方向 C.西南基地交通运输不便,以 D.蒙东基地距离我国能源消费市场较远,生产技术水平低 9.各能源基地地区环境问题及其调整方向是() A.鄂尔多斯荒漠化严重,应全面转向第三产业 B.新疆水资源短缺,应兴建坎儿井保证矿区用水 C.西南地区土壤侵蚀加剧,应保护并恢复森林植被 D.内蒙古草场退化面积增大,应停止畜牧业发展 解析第8题,本题考查我国各能源基地的发展条件。山西基地煤炭丰富,煤电、煤化工等综合开发前景广阔,A对。新疆基地油B错。西南基地交通运输不便,火电、水电均有,输电建设为重,C错。蒙东基地距离我国能源消费市场较近,生产技术水平相对其他基地较高,D错。第9题,本题考查我国区域环境问题,及其发展方向。A项环境问题表述正确,荒漠化严重,但调整方向错误,应根据本区实际发展,适当开发能源及畜牧业,A错。B项环境问题描述正确,水资源短缺,兴建坎儿井是为了保证居民生活及农业用水,方向错误,B错。C项环境问题表述正确,水土流失,保护并恢复森林植被以减少水土流失,C对。D项D错。 答案8.A9.C 点击下页查看更多高中地理关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的模拟题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的模拟题 一、选择题 (2023山东烟台高三模拟)下图反映了鄂尔多斯地区在湿润期和干燥期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读图完成1~2题。 1.影响图示地区自然景观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水分 B.热量 C.光照 D.海拔 2.气候变化导致鄂尔多斯地区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地带性特征 B.差异性特征 C.周期性特征 D.整体性特征 解析第1题,图中自然带东西更替、南北延伸,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主导因素是水分。第2题,图中从湿润期到干燥期,气候 答案1.A2.D (2023安徽六校3月模拟)曾经的西双版纳,橡胶林在低于海拔800米的低山、丘陵地带随处可见。下图为当时因植被破坏而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现今的西双版纳采用上层乔木树种,下面种植茶树、咖啡等喜光的灌木植物,底层种植药材、草果等喜阴的地被植物,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完成3~4题。 3.图示时期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体现了() A.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B.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 C.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D.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 4.现今的西双版纳农业生产类型属于() A.雨林生态农业 B.热带种植园农业 C.基塘农业 D.河谷农业 解析3题,由图示内容可知后面的各种现象都是由砍伐自然植被引起的,A、B、D三项表述虽然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故选C项。第4题,西双版纳采用上层乔木树种,下面种植茶树、咖啡等喜光的灌木植物,底层种植药材、草果等喜阴的地被植物,可以判定这里发展的是立体农业与生态农业,充分利用了光照与地形。 答案3.C4.A (2023湖南长沙模拟)读某区域和该区域乙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5~6题。 5.丙区域的气候类型及其对应自然带() A.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B.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温带季风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草原带 6.左图中甲、乙两区域相同的是() A.气候类型 B.大气环流 C.自然带 D.盛行风 解析第5题,结合乙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知,同一自然带南坡较北坡高,说明该地位于北半30N~40N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在该气候条件下发育常绿硬叶林。第6题,结合上题分析,甲、乙两地分别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在两气候条件下都发育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答案5.A6.C (2023河北保定模拟)肯尼亚山位于东非高原,是距离赤道最近的雪山。结合下图回答7~9题。 7.肯尼亚山最大降水量出现的海拔高() A.5 000米 B.3 600米 C.2 200米 D.50米 8.该山地的水汽主要来自() A.太平洋 B.大西洋 C.西南季风 D.东南信风 9.甲处所属的自然带是() A.热带雨林带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热带草原带 D.热带荒漠带 解析第7题,结合图示,可直接读出肯尼亚山最大降水量出现的海拔高度大约是2 200米。第8题,肯尼亚位于东非高原,其水汽主要来自印度洋,由于该山地位于赤道附近,受信风影响,迎风坡降水较多。第9题,甲地位于肯尼亚山山麓地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为热带草原带。 答案7.C8.D9.C (2023湖南长沙教学质量检测)下图是新疆阿勒泰地区牧民转场路线示意图,每个转场季节牧道连续过畜量达100万头以上,迁徙路径最远达四、五百千米之遥,常常导致牛羊大量死亡。读图完成10~11题。 10.阿勒泰地区夏季牧场分布于() A.山地森林带以下的山前平原 B.山地森林带以下的山麓草原 C.山地森林带以上的高山草甸 D.河谷平原和盆地中心的草原 11.导致转场过程中牛羊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春夏之交的风沙 B.夏秋之交的高温 C.秋冬之交的干旱 D.冬春之交的雪灾 解析第10题,阿尔泰山的夏季牧场应该是充分利用山地草场资源,转场去山上森林带以上的高山草甸放牧。我国西北地区的山地垂直地带性明显,冬季高山上大雪封山,厚厚的积雪掩埋了牲畜的食物,气温又低,会冻死冻伤大量牲畜,不能在山上越冬,必须转场到山下利用夏季积累的干草饲养牲畜;夏季山上降水较多,冰川融水也多,水分充足,草场资源丰富,加上气温低,凉爽,适宜放牧,还可以保存山下草场资源,以备冬季使用。故选C。第11题,转场过程中春夏之交附近并没有严重的风沙,春季升温快,积雪融水多,地表并不干旱,夏季有冰川融水补给,也不干旱,所D。 答案10.C11.D (2023山东济宁第二次联考)一探险队在某地形区进行考察,从某地出发,由南向北依次看到不同的自然景观,如下图所示,图中数据表示海拔高度。读图,完成12~13题。 12.该地形区最有可能为() A.横断山脉 B.秦岭山脉 C.天山山脉 D.青藏高原 13.该地形区海拔2 100~3 000米左右的高度,南坡为荒漠、草原,北坡为云杉林,主要因为北坡() A.位于向阳坡,热量条件充足 B.受西风带影响,迎风坡多地形雨 C.受山谷风的影响,多夜雨 D.受副极地低压带的控制,多降雪 解析第1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形区的山麓基带为荒漠带,说明该地形区13题,天山山脉的北坡可受到西风带来自大西洋带来的水汽的影响,降水较多,水分条件适宜森林的生长。 答案12.C13.B 二、非选择题 14.(2023~2023学年济南市高三质量调研考试)下图为我国温带季风区某山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向某森林植被分布百分比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判断该山地森林植被类型,并归纳该山地森林植被的分布规律。 (2)推测近几十年来该山地2 000米以上森林植被比重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原因。 解析第(1)题,根据不同海拔、不同坡向森林植被分布的百分比进行判断,该山地森林植被为(高山)针叶林;据图分析,针叶林集中分布于海拔1 800~1 900m的高度,(其他海拔高度分布较少,2 000米以上背风阳坡缺失); (同一海拔高度)迎风坡、阴坡所占比重大, (背风坡、阳坡所占比重小)。2)题,近几十年来该山地2 000米以上森林植被比重的变化趋势为呈上升趋势;原因主要从植被生长条件的改变角度进行分析,随着全球气候变暖,2 000米以上气温条件有所改善,森林植被生长条件更加有利。 答案(1)该山地森林植被为(高山)针叶林。集中分布于海拔1 800~1 900 m的高度,(其他海拔高度分布较少,2 000米以上背风阳坡缺失);(同一海拔高度)迎风坡、阴坡所占比重大,(背风坡、阳坡所占比重小)。 (2)该山地2 000米以上森林植被所占比重呈上升趋2 000米以上气温条件有所改善,森林植被生长条件更加有利。 创新导向题 命题角度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对接2023新课标,7~8)2023年4月22日,170多个国家领导人齐聚纽约联合国总部,共同签署气候变化问题《巴黎协定》,承诺将全球气温升高幅度控制在2℃范围之内。该协定 1.低碳经济的本质是要限制碳物质向哪个圈层的流动() A.大气圈 B.岩石圈 C.水圈 D.生物圈 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③反映碳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循环的过程 B.地球上的碳物质主要蓄积在生物 C.⑤环节循环速度如果加快,可以减缓碳排放的速度 D.控制④环节的人类活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 解析第1题,低碳经济就是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则本质上就是限制碳物质向大气圈流动。第2题,图中显示④环节是人类利用化石燃料向大气圈排放碳物质的过程,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故D项正确。 答案1.A2.D (对接2023江苏地理卷,7、2023新课标,4~5)花开人来,花落人走是养蜂人的生活写照。每个养蜂人心里都有一幅中国地图,一年四季开满鲜花。读广东、福建等地蜂农追花夺蜜的牧蜂图,回答3~5题。 3.影响蜂农追花夺蜜的主要因素是() A.气温 B.降水 C.地形 D.市场 4.养蜂是一个靠天吃饭的行业,蜂蜜产量的主要限制性条件是() A.低温的阴雨天气 B.晴朗干燥的天 C.崎岖的山地 D.贫瘠的土壤 5.牧蜂图主要体现了()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由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 解析第3题,蜂农追花夺蜜需要根据各地花期的先后顺序,而花期先后顺序的变化主要是受气温高低的影响。第4题,养蜂人最害怕阴雨绵绵的天气,蜜蜂怕冷不出去采蜜,如果花开季节遇到寒潮,花被冻得提前凋谢,就会严重影响蜂蜜产量。第5题,蜂农从南向北,再向南的迁徙路线体现 答案3.A4.A5.A 命题角度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对接2023课标,10~11)读祁连山区某小流域不同海拔植被分布状况图,回答6~7题。 6.该流域() A.处温带季风气候区 B.海拔越低荒漠所占面积比值越大 C.深居内陆夏季气温高 D.降水随海拔升高先增后 7.该流域内阴坡林地明显多于阳坡,主要原因可能是阴坡() A.蒸发少 B.温度高 C.降水多 D.坡度大 解析第6题,该山脉山麓地带多为草原、中部森林面积最大、上部主要为裸岩,依据森林和草原对水分需求不同可知,中部降水多于山麓和上部,故降水随海拔升高先增后减。第7题,林地多说明水分条件较好,可能是降水多或蒸发少,而该地降水主要是偏南风带来的,故阴坡不可能降水多,则主要原因是蒸发少。 答案6.D7.A (对接2023浙江文综卷,4)美籍华裔青年谷岳从北京出发,历时3个月,搭车88次,穿越亚洲和欧洲,最终到达德国柏林,完成了搭车去柏林的梦想。下图为此次旅程线路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 8.从亚洲到欧洲经过的自然带类型主要有() ①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③温带草原带 ④温带荒漠带 ⑤亚热带常绿硬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9.沿途自然带变化反映出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形成的主导因素主要是() A.垂直地带性-气候 B.纬度地带性-热量 C.非地带性-海陆位置 D.经度地带性-水分 解析第8题,由图示可知,沿途的气候类型主要有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因而自然带主要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以及温9题,这种由沿海到内陆再到沿海的分异规律类似于由沿海到内陆的分异规律,即自然带是沿着纬线方向更替,沿着经线方向延伸,主要的影响因素为水分。 答案8.C9.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