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月宫阴晴圆缺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对地球的影响仅次于太阳。对我们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月球的圆缺(盈亏)变化,亦称月相变化。历代文人对这种现象的描述比比皆是。古代的人们就是根据月相周期性变化规律等来制订历法和安排农事的。 工具与材料 月相成因图,黎明、黄昏月相变化图,小型望远镜。 白纸和笔。 活动过程 1.对照月相成因图,认识各种月相名称。 2.结合农历日期,在黎明、黄昏月相变化中找出相对应的月相。 3.每隔两天观测一次,记下农历日期、月相名称和观测方向,在白纸上画下月相图。 一般而言,观测者应连续观测一个月(朔望月),才能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 说明与延伸 1.月相变化的一个周期就是一个朔望月,长度平均为29日12时44分多,朔望月是制定我国农历月份长短的基础。 2.观测月相变化时,要注意不同季节及一天中不同时间月球的出没方向和地平高度的明显差异。 3.观测月相的手段主要是目视,也可利用小型望远镜。 4.可利用月相来判别方向。 5.观测中特别要注意的是:蛾眉月、弦月、凸月的凸出部分均是朝太阳出没方向的。 6.月相成因图中的虚线为从地球上观察月球的方向,图中大圆表示月球自西向东围绕地球公转的轨道,大圆外围是和轨道位置相对应的月相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