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终身学习知识网~是各类综合知识资源信息分享,提升综合素质与提高知识技能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新型卫星监测电磁信号

[复制链接]

“捉”电知震

地球电磁信号发生变化,被监测卫星捕捉,经过数据分析后被确认为地震前兆,紧急疏散人员后,不到一周时间那里便发生了地震……

提前几天预报地震,这样的场景有望在2023年之后出现。

近日,在“第二届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上,“中国地震卫星计划”总工程师申旭辉介绍,我国“电磁监测卫星”的理论研究从2023年就已开始,首颗用于地震监测的“电磁监测卫星”今年进入实体研制阶段,预计2023年升空。届时,它将成为我国最准确的地震监测设备。

“电磁监测卫星”通过对地震时地壳运动产生的电磁进行监控,将为地震预警以及地震研究的数据收集提供更有力的帮助。

理论依据

“中国地震卫星计划”总工程师申旭辉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地震预测作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近些年来,地震电磁学研究在世界各地越来越受到重视,并被认可为一种较为行之有效的地震监测方法。

在地震发生前,震源发生地壳运动,由此引发的气体释放、地下水活动、热活动会造成磁场变化,进而释放出电磁,其原理近似于我们通常所说的摩擦起电。

申旭辉介绍,由此产生的电磁在放射过程中会不断消减,但最终还是会有一部分低频电磁到达地表并继续放射到空中。“电磁监测卫星”就是通过对这类电磁进行监测,从而为地震监控及数据收集提供帮助。

三大优势

提前发现异常

在地震前一周会发生等离子体扰动现象,在地震发生前1到5个小时会发生电磁波和高能粒子扰动。所以,通过电磁学原理监测地震,周期为震前一周内,时间更加准确。

信号干扰少

近年来,我国兴建了许多地面地震电磁观测站,但因地表情况复杂,人为等因素产生电磁较多,监测情况并不理想。

“电磁监测卫星”处于外太空,能到达这个高度多数是地震引发的电磁效应,所以“电磁监测卫星”会更加准确。

提供更多数据

当前世界研究地震的一大难题是缺乏数据依据。

“电磁监测卫星”升空后将绕地球轨道飞行,目前全球7级以上地震平均为每年18次,这些数据将全部被“电磁监测卫星”收集下来,以供研究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人人终身学习知识网~是各类综合知识资源信息分享,提升综合素质与提高知识技能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

Powered by 5wangxiao

© 2007-2021 5wangxiao.Com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