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终身学习知识网~是各类综合知识资源信息分享,提升综合素质与提高知识技能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高考地理备考:基础能力纠错自然地理中

[复制链接]

易错点 13 不清楚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典 例 读地球近地面主要风带示意图,回答(1)~(2)题。

(1)终年受①风带与③风带之间的气压带控制的地区,其气候特点是

A.终年温和湿润 B.终年高温多雨

C.终年炎热千燥. D.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2)与欧洲西部终年温和多雨的气候特征的形成有关的风带是

A.① B.②. C.③ D.④

【错因分析】该题出错主要是因为不能根据图中的风向与纬度值来判断气压带、风带的名称,审题不认真,对气压带、风带所处的南北半球没有判断准确。读图可知①为北半球的信风带,②为北半球的西风带,③为南半球的信风带,④为南半球的西风带,①、③风带之间的气压带为赤道低气压带,在其控制下形成终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欧洲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与北半球的西风带有关,因终年受西风影响而终年温和多雨。

【纠错心得】正确判断气压带、风带的半球位置与名称以及正

确理解气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是解答该题的关键。假设地表是均一的,受地球自转与太阳辐射纬度分布差异的影响形成了三圈环流,在近地面形成三风四带(或是六风七带)如右图所示,气压带、风带以赤道为中心呈南北对称带状分布,并且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气压带、风带相间分布。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对气压带、风带位置的记忆,并要注意通过各种变式图来强化理解,这样才会在不同的情境中作出准确、快速的判断。

【纠错体验】

33.下图中箭头表示大气运动方向,读图回答问题。

(1)该图表示北半球 季时的大气环流状况,判断理由是 。

(2)—般来说 A 地比 B 地降水 ,原因是 。

(3)来自 气压带,C 气流与 D 气流相遇后向上爬升的原因是 。C 与 D 之间形成的气压带是 ,

该气压带是 原因形成的。

易错点 14 气候类型判断不准

典 例 读下图为四个气象观测站所记录的气象资料,图5中的符号代表各站每月的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四个观测站年降水量最小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甲、乙观测站的气候类型可能分别为

A.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B.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C.热带季风温带季风气候 D.热带雨林地中海气候

【错因分析】该题出错的原因一是对变形的气温、降水状况图判读能力不足;二是不能根据气温、降水的特点准确地判断气候类型。读图可知丁观测站年降水量最小;乙观测站的各月均温都在 0度以上 20度以下,气温的年变化较小,同时各月的降水也都较均匀,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该气候类型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甲观测站的各月均温也都在0度以上,但气温高的月份降水较少,雨热不同期,符合地中海气候的特征。

【纠错心得】气候类型的判断是高考考查的重要知识点,而在考查时又往往主借助各种变式图形,判断的关键是掌握不同气候类型各月数值特征、降水的季节分配、年降水总量特征等。

【纠错体验】下图是甲、乙两地各月温度差和降水量差(甲地各月气温减去乙地各月气温,甲地各月降水量减去乙地各月降水量)示意图,据此回答 34~36 题。

34.下列各图能正确表示甲、乙两地气候类型的分别是

A.①、② B.③、① C.③、④ D.④、②

35.形成甲、乙两地气候的主要因素中,相似的是

A.大气环流 B.纬度 C.地面状况 D.暖流

36.有关甲、乙两地气候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两种气候在我国均有分布B.两种气候在南北半球均有分布

C.两种气候都是夏季多雨,冬季少雨D.两种气候的气温比较,夏季温差均小,冬季温差均大

读右图(a、b、c 代表单元格),回答 37—38 题。

37.有关 a 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特有 B.雨热同期 C.盛夏伏旱 D.冬雨夏干

38.a、b、c 三种气候类型分布的纬度从低到高依次为

A.a、b、c B.b、c、a C.c、a、b D.c、b、a

易错点 15 不理解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

典 例 读图回答(1)~(2)题。

(1)图1中能反映图2陆地水体相互关系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这种陆地水体相互关系可能发生在

A.里海沿岸 B.青海湖沿岸 C.密西西比河下游 D.黄河下游

【错因分析】该题出错的原因一是不能正确判断图2中河流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补给关系;二是对河流水与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理解不清,不知道在一些特殊的区域两者之间并不是相互补给的关系。读图 2 可知无论是在河流的枯水期还是洪水期都是河流水位高于潜水位,即总是河流水补给地下水;读图 1可知②、④表示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补给,③表示地下水总是补给地表水,①则表示地表水总是补给地下水。黄河的下游河段为地上河,河流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补给关系为单向的补给,河流水总是补给地下水。故(1)选 A,(2)选 D。

【纠错心得】陆地水体之间存在着相互补给的关系,我国的河流主要有五种类型:

【纠错体验】下面甲图中的两条曲线 a、b 代表乙图中 c、d 两处所测得的河流年径流量。读图回答 39~40 题。(双选)

39.图中河流可能位于

A.亚马孙平原 B.南非南部. C.中国东部. D.意大利南部

4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河流流向是先向正东再折向东北 B.河流流向是先向西南再折向西.

C.6 月份河水补给湖泊水. D.c 处泥沙易沉积,d 处宜建港口

易错点 16 不理解等潜水水位线

典 例 下图中实线为地形等高线,虚线为等潜水水位线,等高距均为 5米,甲处为一口水井,右侧标注图为河流 MN剖面处的等流速线分布图。读图回答(1)~(5)题。

(1)图中河流的流向是

A.自东北向西南流. B.自西南向东北流 C.自东南向西北流 D.自西北向东南流

(2)甲处水井的水面离地面的距离可能为

A.1.5米 B.3.5米 C.8.5米. D.10.5 米

(3)有关河流 MN剖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水面流速从岸边向最大水深方向递增. ②流速从水面向河底增大

③若需建设港口,M岸比 N岸更合适 ④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河床东北岸坡度明显大于西南岸.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乙处潜水的流向为

A.自东北向西南流 B.自西南向东北流. C.自东南向西北流 D.自西北向东南流

(5)此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河流水补给潜水. B.潜水补给河流水

C.该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D.左岸河流水补给潜水,右岸潜水补给河流水

【错因分析】该题组出错的原因一是不能根据等高线的变化来判断河流的流向;二是对等潜水水位线的概念不理解,不能根据等潜水水位线与等高线的关系判断水井水面与地面的距离;三是对河流侵蚀与沉积的规律不理解。河流应发育在山谷之中,等高线向海拔高的地方凸起为山谷,由此可判断河流自东南向西北流。甲处的海拔高度为65米,等潜水水线在55—60米之间,可以计算水面与地面的距离在5—10米之间。河流水面的流速两岸较小,河中心处较大,M岸流速变化小泥沙易沉积不适合建港口,N岸一侧明显冲刷严重,这主要是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潜水的流向与等潜水水位线垂直由潜水位高的地方流向潜水位低的地方。该河流右岸冲刷严重应位于北半球,此时河流水补给潜水;根据经纬度判断该区域位于地中海气候区,此时应受西风控制。

【纠错心得】对地下水有关知识的考查常以等潜水水位线图的形式出现。在等潜水水位线图上等潜水水位线上的高度是指潜水面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也就是潜水的海拔高度,潜水从潜水位高的地方流向潜水位诋的地方,流向与等潜水水位线垂直,潜水水位线密集处潜水流速快。水井水面与地面的距离也就是该处地面到潜水水位线的距离。判断潜水与河流水的补给关系可通过河流任意一点作与流向垂直的直线,看两侧的潜水水位与河流永位的关系,若潜水水位高于河流水位则潜水补给河流水,反之同理。

【纠错体验】读某地区 l月份等潜水水位线与等高线图,回答 41~42题。

41.图中河流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是

A.河流水补给地下水 B.地下水补给河流水

C.河流左岸地下水补给河流水,右岸河流水补给地下水

D.河流右岸地下水补给河流水,左岸河流水补给地下水.

2.6 月份,下列关于等潜水水位线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河流两侧的等潜水水位线都向南弯曲

B.河流东岸的等潜水水位线向北弯曲.

C.河流东岸的等潜水水位线向北弯曲,西岸向南弯曲

D.河流两侧的等潜水水位线不会发生变化

(解析详见:高考地理解题技巧系列之24等潜水位线问题_.)

易错点 17 不理解洋流的分布

典 例 1 读某海区海水等温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海区位于 半球(南或北)。

(2)A处为 流,B处为 流;原因是 。

(3)该海域利用价值最大的海洋资源是 , 原因是 。

(4)若该海区位于太平洋,则洋流 A 是 ,B 是 。

【错因分析】该题出错的原因一是对海水等温线的分布规律不理解;二是对影响海水等温线弯曲的因素理解不清,判断不出寒暖流;三是对洋流的分布记忆不清。在海水等温线图中,数值向北方递减的海区,位于北半球;数值向南方递减的海区位于南半球。图中海水等温线显然向北方递减,由20℃递减到10℃,该海区应位于北半球。海水等温线在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下会发生弯曲,就北半球而言,在暖流的影响下,等温线必然向高纬凸出;寒流经过的海区,等温线必然向低纬凸出。由此可知,A处有暖流经过,B处有寒流经过。寒暖流交汇处,海水上下搅动,下层的营养盐类泛到上层,使上层海水中的浮游生物特别丰富,是形成大渔场的理想海区,所以该海区的主要海洋资源是渔业资源。在太平洋中,寒暖流交汇只可能发生在日本北海道附近海域,故图中A为日本暖流,B为千岛寒流。

【答案】(1)北

(2)暖 寒 同一纬度上,A 海区的水温比两侧高,B 海区的水温比两侧低

(3)渔业资源 寒暖流交汇处,饵料丰富,吸引了大批鱼群

(4)日本暖流 千岛寒流

【纠错心得】海水等温线是高考常考的内容,其变化规律可归纳如下:

(1)“暖高寒低”即暖流流经海区的等温线凸向高纬海区,寒流流经海区的等温线凸向低纬海区。

(2)“凸向即流向”即洋流流经海区等温线凸出的方向即为洋流的流向。

(3)“低来寒、高来暖”即由低温海区流向高温海区的洋流为寒流,由高温海区流向低温海区的'洋流是暖流。

典 例 2 读某大洋局部图,回答(1)~(4)题。

(1)若 AB 线是 30 度纬线,且分别位于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则丙洋流的名称分别是

A.秘鲁寒流、加利福尼亚寒流、西澳大利亚寒流

B.日本暖流、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

C.千岛寒流、拉布拉多寒流、加那利寒流

D.秘鲁寒流、本格拉寒流、西澳大利亚寒流

(2)若 AB线是 30度纬线,则可能形成著名渔场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3)若 AB线是 60度纬线,则此海域位于

A.北半球 B.南半球 C.东半球 D.西半球

(4)若 AB 线是 60度纬线,则该海域属于寒流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错因分析】该题出错主要是因为对大洋环流分布的规律不理解,不能结合具体的大洋进行分析判断。若 AB线的纬度为 30°,则图中的大洋环流为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说明位于南半球,在太平洋中丙洋流为秘鲁寒流,在大西洋中丙洋流为本格拉寒流,在印度洋中丙洋流为西澳大利亚寒流,丙处因冷海水上泛,饵料丰富,容易形成大渔场,如太平洋中的秘鲁渔场;若 AB线的纬度为 60°,则图示为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该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位于北半球,该环流圈的西侧为寒流,即图中甲为寒流。

【纠错心得】根据洋流的分布情况来判断洋流的名称及其影响是高考常考的内容,世界的洋流形成了以副热带为中心的中低纬环流圈与以副极地为中心的中高纬环流圈,南半球因海陆分布缺失了以副极地为中心的中高纬环流圈,同时北印度洋形成了季风环流圈,即所谓的“三圈一季环流”。如下表所示:

【纠错体验】读某海域 2月表层海水等温线图(单位:℃),回答 43~45 题。

43.图中 M与 N的温差为

A.4℃ B.6℃ C.8℃ D.10 ℃

44.图中四处洋流,其性质基本一致的是

A.L1 和 L3 B.L2 和 L4 C.L3 和 L4 D.L4 和 L1

45.此时期,该海域

A.多盛行东南风 B.飓风时有发生 C.黑夜长于白昼 D.与陆地温差小

读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及印度洋沿赤道纵剖面图,回答46~47 题。

46.当 a 处的上升流最强烈时,下列能反映北印度洋地区所处季节的是

47.关于 FN 地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M 地区的自然带呈现非地带性规律 B.N 地区处在板块消亡边界

C.J 所在国国际迁移人口占有较大比重 D.棉花是 K 地区主要经济作物

读右图,回答 48~49 题。

48.若 a 点位于大陆西岸,b 点位于大洋西岸,且都在低纬度,则

A.a 点附近有暖流流经

B.b 点附近有寒流流经

C.a 点附近有寒流流经

D.b 点附近有西风漂流

49.若 a、b 点同在南半球,且分别位于夏季的海洋和陆地上,则下列不正确的是

A.a 点附近的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B.b 点附近的等温线向高纬凸出

C.a 点附近的等温线北凸出 D.b 点附近的等温线向北凸出

易错点 18 不理解厄尔尼诺现象及其影响

典 例 “厄尔尼诺”指南美洲西海岸(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向西延伸,经赤道东太平洋至日期变更线附近的海面水温异常增高的现象。正常年份,此区域东南信及盛行;可是每隔数年,东南信风减弱,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水温升高,出现厄尔尼诺现象。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丙、丁四幅图中,表示厄尔尼诺现象的海水运动和相应大气环流的分别是

和 。

(2)下图表示厄尔尼诺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结果,请将字母填入图中适当位置。

a.西 b.东 c.海平面上升 d.海平面下降 e.升高 f.降低 g.干旱少雨 h.湿润多雨

(3)厄尔尼诺现象反映了海洋对大气的影响,但大气对海洋也有影响。下列关于大气对海洋影响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双选)

A.大气运动引起风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

B.大气降水与蒸发的强弱影响海水的盐度

C.大气温度的高低影响海冰的分布范围

D.海洋上空的云层反射太阳辐射,使海面增温

【错因分析】此题出错的原因一是不能根据题干的提示正确理解厄尔尼诺现象;二是读图能力较差,不能从图中提炼出有效信息。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南美西海岸附近海域海面异常增温,导致原有的大气环流减弱,原秘鲁西岸下沉气流减弱,盛行上升气流,由少雨变为多雨,南太平洋西岸则相反,由多雨变为干旱少雨;由于温度差异导致海流运动方向发生变化,从而引起海平面升降;海洋上空的云层反射太阳辐射,使到达海面的太阳辐射减少,使海面降温。

【答案】(1)甲 丙 (2)bdcfegh(从左至右,从上至下) (3)BC

【纠错心得】一般认为,厄尔尼诺现象是太平洋赤道附近大范围内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在东南信风的作用下,南半球太平洋大范围内海水被风吹起,向西北方向流动,致使澳大利亚附近洋面比南美洲西部洋面水位高出大约50厘米。当这种作用达到一定程度后,海水就会向相反方向运动,即由西北向东南方向流动,反方向流动的洋流是一股暖流,即厄尔尼诺暖流,其尽头为南美西海岸。受其影响,南美西海岸的冷水区变成了暖水区,该区域降水量也大大增加。同时因这里的冷海水上泛减弱,原来的渔业生产受到影响,渔业减产,以至于影响整个生态系统,影响全球的气候。厄尔尼诺现象的基本特征是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域大范围内海水温度异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涨。厄尔尼诺对我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台风减少;②北方夏季高温干旱;③南方地区低温、洪涝灾害;④次年我国北方易出现暖冬。2023年高考地理热点之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成因

【纠错体验】下图为厄尔尼诺发生时太平洋表层水温异常现象示意图,读图回答 50~51 题。

50.图中甲点为“4℃”,对

其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A.甲地海面水温为 4℃ B.甲地海面水温比同纬度地区高 4℃

C.甲地海面水温比海底 高 4℃ D.甲地海面比常年平均水温偏高 4℃

51.据图判断“≥5℃”的海区在赤道上延伸约

A.3 500 km B.4 500 km C.5 000 km D.5 500 km

易错点 19 地质剖面图判读不清

典 例 读等温线及地质剖面图,完成(1)~(3)题。

(1)乙处的地形及地质构造是

A.山地、背斜 B.山地、向斜 C.盆地、向斜 D.盆地、背斜

(2)Q 处的地下水

A.属于潜水 B.不属于承压水 C.一旦遭受污染很难恢复 D.循环周期短

(3)有关岩层沉积的先后顺序说法正确的是

①甲处先沉积,乙处后沉积 ②乙处先沉积,甲处后沉积

③上部先沉积,下部后沉积 ④下部先 沉积,上部后沉积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错因分析】该题出错的原因一是不理解地势高低对气温的影响,不能根据气温的高低判断地势的高低;二是不能根据岩层的弯曲情况判断地质构造;三是不理解背斜、向斜中岩层的新老关系;四是对潜水、承压水的有关知识不理解。读图可知乙处为一高温中心,说明地势较周围低,属于盆地地形;从岩层的弯曲情况来看,岩层向上拱起属于背斜,故第(1)题选 D。Q处的地下水位于隔水层之下,为承压水,循环周期长,一旦遭受污染很难恢复,故第(2)题选 C。背斜岩层外新内老,向斜岩层外老内新,乙处背斜成谷,中心岩层外露为沉积较早的岩层,甲处向斜成山,槽部为沉积较晚的岩层;在沉积岩中上部的岩层是在下部岩层沉积之后形成的,故第(3)题选 C。

【纠错心得】地质构造的判断是高考的常考内容,背斜、向斜可以根据岩层的弯曲状况(岩层向上拱起的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为向斜)、岩层的新老关系、形成的地貌形态判断。复习时可以自己画一些简单的图形帮助理解。

【纠错体验】读岩层地质界线和等高线示意图,回答 52~53 题。

52.图示从地貌形态和地质构造来看分别属于

A.山脊向斜 B.山脊背斜C.山谷向斜 D.山谷背斜

53.对该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示地貌主要是外力作用的结果B.图示地貌主要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C.可能找到化石的是 C 岩层D.该地适合建设大型水库

易错点 20 河流地貌判断不清

典 例 读我国半湿润、半干旱某区域示意图,分析阴影区域,回答(1)~(2)题。

(1)该地区的地形名称是

A.冲积扇 B.冲积低平原C.河谷平原 D.三角洲

(2)该区域不易产生的环境问题是

A.干旱 B.洪水C.土地盐碱化 D.沙尘暴

【错因分析】第(1)题出错的原因一是对阴影区域的位置及其与河流的关系判断不清;二是没有注意图中等高线的弯曲情况;三是没有认真对比四个选项。从图中可以看出阴影区域位于河谷的出口,且等高线向海拔低的地方弯曲,说明该地形区较周围高,河流从其中间部位流过,应为山前的冲积扇。冲积低平原、河谷平原、三角洲地势应该低平,不可能较周围地区海拔高,且从阴影区域所处的位置也可加以区分,故选A。第(2)题出错主要因为对这四类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不明确,该地较周围地区海拔高,土壤排水性能良好,因而虽地处半湿润、半干旱地区不易产生土地盐碱化。故选 C。

【纠错心得】根据等高线的不同弯曲情况判断地貌类型是解答该题组的关键。等高线向海拔高的地方凸出为山谷,向海拔低的地方凸出为山脊,从图中可以看出等高线发生了两次不同的弯曲,河流流出山谷以后在出山口位置形成冲积扇,因而阴影区域较周围地区地势偏高。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各种河流地貌的位置、形成、特点加以对比分析,熟练掌握。

【纠错体验】 读图完成 54~55 题。

54.图中河流 a、b、c 三处主要的流水作用是

A.侵蚀、搬运、堆积 B.搬运、侵蚀、堆积

C.侵蚀、堆积、搬运 D.堆积、搬运、侵蚀

55.图中 c 处最有可能形成的河流地貌是

A.瀑布 B.冲积扇

C.三角洲平原 D.河漫滩平原

易错点 21 岩层新老关系判断不清

典 例 下图示意某地的沉积岩层与火成岩体的相互关系,读图回答(1)~(2)题。

(1)各岩层、岩体的生成时代由老至新的顺序依次是

A.火成岩 l、沉积岩 l、沉积岩 2、火成岩 2、 沉积岩 3

B.沉积岩 3、火成岩 l、火成岩 2、沉积岩 2、 沉积岩 l

C.沉积岩 3、火成岩 l、沉积岩 2、火成岩 2、 沉积岩 l

D.沉积岩 3、沉积岩 2、火成岩 l、火成岩 2、 沉积岩 l

(2)火成岩就是岩浆岩,如果图中有花岗岩存在,则可能是

A.沉积岩 l B.沉积岩 2 C.火成岩 l D.火成岩 2

【错因分析】本题出错的原因一是不理解沉积岩形成的先后顺序;二是读图不细心,没有注意岩层之间的切割关系以及火山与沉积岩1的关系。(1)沉积岩地层由下至上分布,年龄由老到新,故沉积顺序为沉积岩3、沉积岩2、沉积岩1;火成岩l侵入到沉积岩3和沉积岩2中,说明其形成比沉积岩3、沉积岩2晚;火成岩2切穿了火成岩1并在沉积岩2之上形成了火山,属喷出岩,然后沉积岩l覆盖在火山周围,说明火成岩2出现在沉积岩l之前。故选 D。

(2)火成岩1为侵入岩,火成岩2为喷出岩(形成了火山),花岗岩属于侵入岩。故选C。

【纠错心得】关于岩层层序的确定,要依据岩层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头脑中复原地质作用的过程,从而做出准确的判断,一般规律是沉积岩受沉积作用先后的影响,正常的层序是岩石年龄老的在下,岩石年龄新的在上。如果沉积岩中含有代表性的动植物化石,也可以根据化石形成的先后来判断;如果岩层之间有切穿关系,那么被切穿的岩层先形成,切入的岩层后形成;如果受岩浆活动影响形成变质岩,那么原有的岩层先形成,变质岩后形成。掌握了上述原则,题目也就找到了切入点。

【纠错体验】 下图为某地地质构造简图,读图回答 56~58 题。

56.图中岩层最晚形成的可能是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57.图中岩层可能含有生物化石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

58.如果③是石灰岩,则④为

A.花岗岩 B.岩浆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易错点 22 不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

典 例 读下面四幅地理景观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示景观外力作用类型中,属于同一类的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图示景观与华北平原在形成机制上相同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错因分析】该题出错主要是对图示景观的形成把握不准造成的。图示景观①为珊瑚岛;②为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流水的侵蚀作用显著;③为沙丘,受风力的沉积作用形成;④为受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角峰。华北平原是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的,与沙丘同受沉积作用。故第(1)题选 D,第(2)题选 C。

【纠错心得】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内力、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具体到某一地区,其地表形态会以内力作用或外力作用为主,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加以区分,例如三峡的形成与这里的地壳上升运动有关,但更主要的是与流水的侵蚀切割作用有关;青藏高原的形成主要是地壳运动的结果,而其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冰川作用、流水作用也密切相关。这一部分内容的复习最好能联系相应的景观图进行辨别,而不是单纯地理论识记。

【纠错体验】 读图回答 59~60 题。

59.图中甲山地的地质构造属于

A.背斜构造 B.向斜构造C.断层构造 D.板块构造

60.图中乙处河谷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流水侵蚀作用 B.风力侵蚀作用C.流水沉积作用 D.风化作用

易错点 23 不理解地形倒置和地质构造的现实意义

典 例 1 在地质年代较老的褶皱构造地区常出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地形倒置”现象。下图为地形倒置形成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按地形倒置形成的时间顺序,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③②④① D.①④③②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地形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B.岩层弯曲变形越强烈越不利于地形倒置的形成

C.岩层的抗风化能力越低越不利于地形倒置的形成

D.背斜顶部受挤压作用。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

【错因分析】该题出错的原因一是不理解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二是读图能力较差,不能根据示意图判断区域地形的变化。①表示岩层受力弯曲,背斜成山、向斜成谷;④表示在外力作用下背斜顶部受侵蚀;②表示该区域在外力的侵蚀下地表变得平坦;③表示在外力的不断侵蚀下,背斜部分成谷,向斜部分因槽部岩石受到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地。故第(1)题选 B,第(2)题选 A。

【纠错心得】背斜与向斜在地貌形态上都会形成山地或谷地,在内力作用下,背斜岩弯曲向上拱起形成山地,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形成谷地,但在外力作用下常出现地形倒置现象。背斜、向斜的区分不应只看所形成的地貌形态,而应根据岩层的弯曲情况以及岩层的新老关系进行判断。

典 例 2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 A、B、C、D 四处,属于背斜的是 ,属于向斜的是 。

(2)寻找油气资源应在图中的 处,探寻地下水应在 处。

( 3 )如果修建地下隧道,应选在 处,原因是 。

【错因分析】此题出错的原因一是对不同的地质构造判断不清,不能根据岩层的弯曲、断裂、错动情况判断地质构造;二是对不同的地质构造在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应用理解不清。(1)A、B处为断层构造,C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D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2)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向斜剩于地下水的汇集。(3)隧道一般开凿在背斜部位,岩层呈天然的拱形符合力学原理,同时工程难度较小。

答案 (1)D C (2)D C (3)D 如果在向斜部位修建,将可能把隧道变成水道,在背斜部位修建,采石工程难度较小,工程成本较低;岩层是天然的拱形符合力学原理。

【纠错心得】正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地质构造的现实意义:由于岩层天然的拱起、结构稳定且不易储存地下水,背斜成为开凿隧道的良好选址;背斜岩层封闭,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由于密度的差异,上层是天然气、中层是石油、最下层是水;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底部低凹易于地下水的汇集,是良好的储水抅造;一般工程的选址都要避开断裂地带,但断层线附近岩石破碎容易发育成河谷,同时地地下水易出露于地表。

【纠错体验】

61.岩层受力会发生褶皱,从而形成不同的地貌形态。右图中①是一个水平岩层的剖面,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在②一④空白格上绘出“背斜成山”至“背斜成谷”的演变图。

(2)用文字对图示加以简单的说明:

①最初形成的沉积岩层一般是水平的;

② ;

③ ;

④ 。

下图为某地地质构造剖面图。读图回答 62~63 题。

62.下列地点能够露天开采煤矿且比较安全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63.在 a、b 两处采煤,最容易发生的矿难事故分别是

A.瓦斯爆炸和透水事故

B.井喷事故和瓦斯爆炸

C.透水事故和瓦斯爆炸

D.透水事故和井喷事故

易错点 24 不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典 例 读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回答(1)~(2)题。

(1)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E 为变质岩 B.A 为沉积岩C.D 为岩浆岩 D.C 为岩浆

(2)图中各序号对应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A.⑤一外力作用B.⑥一变质作用C.③一重熔再生作用D.①一冷却凝固作用

【错因分析】该题出错的原因主要是对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不熟悉,不能根据图示的过程准确地判断字母与序号的含义。读图分析可知A为岩浆,B、C为岩浆岩,D为沉积岩,E为变质岩;①为冷却凝固作用,⑥为重熔再生作用,⑤为变质作用。故第(1)题选 A,第(2)题选D。

【纠错心得】正确解答该类题要弄清楚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全过程:岩石圈物质循环是指从岩浆到各类岩石再重新回到新的岩浆的过程。岩浆喷出或侵入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出露于地表的岩浆岩在外力的作用下转化为沉积岩,各类岩石受地壳运动影响,经高温、高压的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经高温熔融又可以重新转化为岩浆。在该过程中岩浆岩只能由岩浆转化而来,沉积岩和变质岩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岩浆岩也可以转化为变质岩。岩浆冷却凝固只能形成岩浆岩,这是解答问题的关键,观察岩石圏的物质循环过程图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纠错体验】 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回答 64~65 题。

64.图中①表示

A.岩浆 B.岩浆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65.图中 M 表示

A.冷却凝固 B.重熔再生 C.变质作用 D.外力作用

易错点 25 地理环境变化的原因分析不清

典 例 读下图反映了不同地质时期某地自然环境的变化,据此回答(1)~(3)题。

(1)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水热条件的变化 B.地壳运动 C.植被类型的变化 D.岩浆活动

(2)下列地区的地理环境与③阶段类似的是

A.马达加斯加岛东西两侧 B.天山山脉南北两侧

C.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东西两侧 D.安第斯山南段东西两侧

(3)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主要体现了

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C.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D.地理环境的稳定性

【错因分析】该题组出错的原因一是读图不认真,只注意到了风向以及植被的变化,没有注意到地势的起伏变化;二是对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理解不清,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认识不足。(1)图中地理要素变化过程可分解如下:①阶段当地为平地,植被为森林;②阶段当地地壳隆起升高,使背风坡植被由森林变为草原;③阶段地壳继续升高,背风坡出现了沙漠。这一过程中,变化的是地势和植被,而植被的变化又是地势变化的结果,故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壳运动。(2)马达加斯加岛东侧迎风坡多雨,西侧背风坡少雨;天山山脉北侧为迎风坡,南侧为背风坡;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东侧没有形成荒漠;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为迎风坡,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东侧为背风坡,形成巴塔哥尼亚沙漠。(3)地理环境中一个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也发生改变,说明这些要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地理环境,即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纠错心得】本题呈现了该地在三个不同阶段的地势变化,而地势的高低起伏主要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地势的抬升导致迎风坡、背风坡降水的差异,从而引起植被的变化,最终导致自然环境的变化。岩石圈的变化引起大气降水的变化,从而导致生物圈的变化,这种变化充分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必然导致其他地理要素的变化,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的案例中找到引起变化的主导因素加以分析。

【纠错体验】 读某大陆海岸变迁示意图,回答 66~67 题。

66.引起海岸变迁的主要外力是

A.海浪 B.流水 C.风 D.冰川

67.图中海岸地带不能见到的地貌是

A.三角洲 B.海滩 C.沙丘 D.沙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人人终身学习知识网~是各类综合知识资源信息分享,提升综合素质与提高知识技能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

Powered by 5wangxiao

© 2007-2021 5wangxiao.Com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