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第二节 中心地理论及其应用 ☆知识要点: 1、中心地理论的形成过程:分离圆——相切圆——正六边形 正六边形服务网格是中心地理论的核心内容 ※难点解析:在实际情况中,各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有可能重迭,此时处于重迭区的人可能去任意一个中心地进行消费(书上P29图2.6) 2、正六边形服务网格 形成条件:在人口、资源和消费水平都均匀分布的平原上 ※难点解析:由于地形、人口密度、交通原因,“人口、资源和消费水平都均匀分布的平原”在现实中不存在,所以正六边形服务网格在现实中 是不存在的,但是六边形的嵌套规律客观存在,这种中心地理论可以指导我们的区域规划、城市建设和商业网点的布局 主要内容: 1、服务范围围绕中心地成正六边形,中心地正位于正中间 2、相同级别的中心地彼此独立和排斥 3、不同级别的中心地彼此嵌套 〖第二单元〗第三节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知识要点: 1、城市的三种基本功能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难点解析: ★①功能区的形成:同种经济活动需要的发展条件一致,所以同种经济活动容易在城市相同的区位上聚集起来,发生竞争,最终形成一个以该 种职能为主、其他职能为辅的功能区 ★②中心商务区、中心商业区的区别 在城市中心区,交通最为便利,所以对商业的吸引力最大,容易形成城市中心的商业区,就是中心商业区,随着城市的发展,中心商业区不断 膨胀发展,职能层次逐渐丰富,最终发展成为中心商务区。所以中心商业区是城市发展的初级阶段所具备的,是小城市中的。而中心商务区是 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所具备的,是大城市中才有的 ★③不同的功能区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而且这儿的功能区指的就是后面提到的经济文化区 2、中心商务区特点:(对交通要求最高) ①城市中经济活动最为繁忙的地方 ②人口数量昼夜变化大 ③建筑物高大稠密 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平面中心、垂直底层均为零售活动) 3、工业区区位变化特点: ①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考虑到环境) ②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考虑到经济) 4、住宅区 ①建筑质量上,出现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②位置上,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难点解析:为什么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高级住宅区的居民收入高,日常除了工作还会进行其他休闲娱乐活动,所以住宅靠近高坡、文化区;而低级住宅区的居民收入低,终日为 生活奔波,日常主要活动为工作,所以住宅靠近低地、工业区。而工业区和文化区的位置是相背的,所以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难点解析:卫星城的作用——分散城市的职能,起到大城市人口分流作用 〖第二单元〗第四节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成因 ☆知识要点: 1、影响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因素 ◇历史因素 ※难点解析: 文化历史较悠久的地区,一般继承和保持城市的原有特色 历史较短,以前土地利用形式未形成较大影响的地区,可以完全改变昔日的土地利用方式 ◇经济因素 价高者得 举例:城市中心区交通便利,对商业活动吸引力大,商业活动愿意付价高于其他经济活动,所以城市中心一般发展商业区 直接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通达度 (从市中心向郊区,功能区的分布: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 ◇社会因素 主要影响住宅区,影响住宅区分化的主要原因是:收入(常见原因)、知名度、宗教种族 〖第二单元〗第五节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知识要点: 1、三种常见模式: 同心圆模式(考虑经济——距市中心远近) 扇形模式(考虑环境因素) 多核心模式(城市规模越来越大,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就出现了新的经济发展的核心点) 2、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历程 封建社会——服从统治权力的需要 工业社会后——由资本和市场决定 未来——以人为中心,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第二单元〗第六节 城市的合理规划 ☆知识要点: 1、城市规划: 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计划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依据,目的是为了既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又保护城市环境 ※难点解析:城市规划对我国来说尤为重要:因为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 2、城市的布局形式: 集中紧凑式:利于节省建筑投资、利于行政管理、利于共用基础设施 分散疏松式:形成主要是因为受自然地形、矿产资源或交通干道的分隔 3、功能区的合理布置 一要有便利的交通 ※难点解析:工业用地分布在交通便捷处,降低成本;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联系要方便 二要减少工业区对生活居住区的污染 ※难点解析:劳动密集型行业分布在市区;有污染的企业分布在城市的下风向和下游 三要在工业区与生活居住区之间设置防护带 ※难点解析:防护带内人口不能密集、且应种植一些能吸收污染物的树种(水面也可充当防护 带) 〖第三单元〗第一节 文化与地理 ☆知识要点: 1、文化的概念: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和 ☆关键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例:矿产资源,虽然是物质财富,但不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是自然界中本来就有的,所以不是文化事物。 2、文化事物分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直接相关的是物质文化事物) 分类标准:是否与人的生活和生产直接相关 物质文化是基础,变化快,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 精神文化变化较慢,具有稳定性和保守性 ※难点解析:精神文化常常附着在自然形态之上 〖第三单元〗第二节 文化景观及其特性 ☆知识要点: 1、文化景观的概念: 是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并通常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满足需要”说明具备功能,而这种功能随时代 在发生变化,则又具有时代性,同时“通常附加在自然景观上”说明占据空间) ※难点解析:文化景观与文化事物的关系 凡是具有空间性、功能性、时代性特点的文化事物均属于文化景观 也就是说所有的文化景观都是文化事物,而文化事物不一定是文化景观 2、文化景观的基本特性:空间性、功能性、时代性 3、文化景观的分类: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 分类标准:功能是否能被人的视觉所直接感受(能直接感受的是物质文化景观) ※难点解析:判断一个事物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是物质文化景观还是非物质文化景观,必须注意不能一起判断,要分开用两种分类标准 分别判断 4、文化景观的指示意义: ①指示当时当地的自然环境(是自然环境的指示物) ②指示当时当地的人文环境(是文化系统的折射物) ※难点解析: 非物质景观大部分都是没有特定的物质形态的(地名、音乐风格、法律制度完善程度) 〖第三单元〗第三节 文化景观与地理 ☆知识要点: 1、自然与文化间的关系: 自然为文化提供 ①生存与活动的空间和场所 ②生产与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 ③是精神生活的源泉 2、自然与文化景观的关系 ①自然影响文化景观的功能和形态(不同地区的文化景观具有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 ②文化景观对自然的影响: 顺应自然规律,对自然环境产生有利和无害的影响 违背自然规律,则产生不利的影响 ※重点解析:各地农业景观与自然环境相适应,体现了自然环境对文化景观的影响 内蒙古地区,气候干旱,自然带属于草原景观,发展的农业为牧业 东北平原区,气候湿润,可发展耕作业,但气温不高,可种植小麦等耐寒作物 〖第三单元〗第四节 文化源地与文化区 ☆知识要点: 1、文化事物或现象(组合)文化综合体(联系起来)文化体系(覆盖范围①)文化区 文化事物或现象(覆盖范围②) 文化区 ※难点解析: ①代表狭义文化区;①、②总称广义文化区 2、文化源地:文化事物或现象的发源地呈点状分布(有单一起源、也有多个起源) 文化系统的发源地往往呈面状分布 3、文化区: 例:文化事物或现象覆盖的范围——政治文化区(有明确界线——行政界线)、经济文化区(无明确界线,如前面所提到的城市中的功能 区)、语言文化区(无明确界线) 文化区特点: 范围有大小之分,重要性与大小无关;文化区边界有实有虚;文化区与自然区不一定重合 〖第三单元〗第五节 文化空间扩散与扩散类型 ☆知识要点:提点:以例子为主,从书本上、练习图册上总结实例 〖第三单元〗第六节 宗教与地理 ☆知识要点: 宗教种类:世界三大宗教概况 1、基督教(1世纪初,巴勒斯坦);包括天主教、东正教、新教(清教);欧洲、美洲 在欧洲的扩散属于扩展扩散、向美洲的扩散属于迁移扩散 2、伊斯兰教(公元6世纪到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南亚、东南亚 迁移扩散为主、扩展扩散为辅(初期的扩张与国家势力的扩张相一致) 3、佛教(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古印度);南亚、东南亚、东亚地区 北传佛教早期为迁移扩散 〖第四单元〗第一节 旅游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知识要点: 1、旅游活动的三要素:旅游者(旅游主体)、旅游资源(旅游客体)、旅游业(旅游媒介) ※难点解析:旅游活动产生的条件: ①对旅游者来说,要有时间、金钱和动机 ②对旅游资源来说,必须具备非凡性,才能对游客产生最大的吸引力 2、旅游活动发展的过程 古代:前 产业化 阶段、个体需求、出游距离近、内容方式少、事务性出游多 (生产力落后、大多数人需要忙于工作、而且经济落后,没有金钱、时间去游玩) 近代:初级产业化阶段、群体需求 现代:高度产业化阶段、大众需求、出游距离远、内容方式多、娱乐性出游多 (机械化操作、经济有所提高、闲暇时间多,有条件出去旅游) 3、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 旅游主体的大众化 旅游空间的扩大化 方式内容的多样化 旅游目的的娱乐性 ※难点解析:形成的原因::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交通改善 4、旅游活动的作用: 满足人类的需求(休息、求知、锻炼) 促进经济的发展(进口旅游增加外汇、扩大就业、回笼货币稳定市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扩大地区间交流 ※难点解析:为什么说旅游活动是人类活动的必然产物 生产力发展导致人们工作时间减少、而且有了很好的经济条件,所以旅游活动随之产生 〖第四单元〗第二节 旅游资源参考站长论文 ☆知识要点: 1、旅游资源的分类: 自然景观(地质地貌景观、气象气候景观、水文地理景观、生物景观) 人文景观(建筑景观、文化艺术景观、风土民情) ☆提点:主要景点的种类区分(从练习图册上、书上) 2、旅游资源的特性 ①多样性:任何一种能吸引游客的事物都是旅游资源 ②非凡性:世界上同类的事物和现象很多,只有具备非凡的特点,才有可能成为旅游资源 ③可创造性:人文景观是人类为某种需要(两种情况:一、为旅游创造;二、起先为其他目的创造,后成为旅游景观)创造出来的,具备 可创造性 ④长存性:由于游客到景区游玩,并未带走什么,所以说旅游资源具有长存性,而且使用次数越多,价值越大。但这只是理论情况,旅游 资源会在旅游过程中逐渐有所损坏 除此之外,自然景观还有地域性、季节性;人文景观还有可变异性、可移动性特点 3、旅游资源的价值 ①美学价值:一般自然景观吸引游客的就是它的美学价值 ②科学价值:地质地貌景观等自然景观大多具备科学价值,有部分原先并非旅游资源的人文景观也具备科学价值(例:赵洲桥) ③历史文化价值:主要是指人文景观,但须注意,人文景观常常附着在自然景观之上,所以判定时须谨慎!!!如嵩山,是自然景观,但 景区也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因为以前长是帝王祭祀的地方) ④经济价值:是特指对旅游经营者来说 ※难点解析:具体的旅游规划应注意什么? ①所开发的旅游资源是否具有非凡特点 ②目前开发后是否有能力保护 ③新开发的旅游资源与当地原有的景区及当地的自然、人文环境是否相和 〖第四单元〗第三节 旅游景观的欣赏(一) ☆知识要点: 1、选择观赏位置 山峰——远眺; 峡谷、洞——近观(置身其中); 瀑布——仰视; 山水相间——乘船水路观赏; 大的江河湖泊——建高楼俯瞰; 小的河流池塘——建低矮的亭台楼阁就近欣赏 2、把握观赏时机 高山或者北方景区——夏季; 日出日落——雨过天晴; 青海湖鸟岛——5月 3、抓住景观特点 注意主配景;以隔景法、障景法来丰富景区的层次;用框景法来取景;用借景法扩大景区 ※难点解析:注意练习中的实例 〖第四单元〗第四节 旅游景观的欣赏(二) ☆知识要点: 1、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2、以情观景 (综合感受——五种感官;发挥想象;移情于景、情景交融;登山涉水、求质求真) 3、了解景观、把握节奏 〖第四单元〗第五节 旅游景观的欣赏 ☆知识要点: 1、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生活废弃物、交通工具尾气、游客乱抛的垃圾) 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 对背景环境的破坏(服务设施建立对背景环境的影响——不和谐) 对文物古迹的破坏(有意——游客不文明行为;无意——呼吸、汗水、践踏) 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 ※难点解析:旅游资源真的是“无烟产业”吗? 就旅游活动本身,一般情况下造成的环境污染不大,但也有污染的存在;而且游客层次不一,一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会对旅游环境造成环 境污染。旅游活动的进行,为满足游客的需求,肯定会有其他产业存在,而如交通业、旅店业等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2、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标准: 一、游览价值(资源本身质量、和周围资源的集群状况、与其他旅游资源间的关系——是否非凡) 二、市场距离(游客从出发地到旅游目的地再返回出发地所用的时间和费用,称为经济距离,越长对旅游者吸引力越弱)————可见旅游地 的最优吸引半径是有限的 三、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 四、地区接待能力 五、旅游的环境承载量 〖第五单元〗第一节 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知识要点 1、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 交战双方是“同盟国”(德、奥、意)和“协约国”(英、法、俄) 发展——意大利脱离同盟,俄国退出战争,美、日、中宣战 结果:协约国胜利 影响:德国缩小、奥匈崩溃、俄国革命、英法衰败、美日兴起 ※难点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政治地理格局变化的原因? 战前,由于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是世界上最早工业革命的地区,所以当时是世界上政治力量最为强大的地区。战后,德国和奥匈帝国是 战败国,所以德国缩小、奥匈崩溃,而英国、法国虽然是战胜国,但是由于战争影响,也是元气大伤。美国是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所在的 北美洲又远离其他大陆,所以大发战争财,迅速发展起来。俄国经过十月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交战双方是“轴心国集团”(德、意、日)和反法西斯同盟(苏、中、美、英、法) 结果:轴心国失败 影响:美、苏强大,构成两极。英、法严重削弱,德国一分为二、日本成为美国附庸 殖民体系瓦解,发展中国家成?恢?滦说恼?瘟α?br ※难点解析:为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英国、法国没有能够成为超级大国 国土狭小,发展潜力小 ※难点解析:超级大国想要实现霸权统治最终必将失败 2、目前,世界已经由两极转变为多极(美国、西欧、日本、俄罗斯、中国、印度) 3、总体:维持和平(中美关系的变化)。全球性对抗减少、局部地区的冲突增多 4、主要地区矛盾: 阿以冲突和平进程的影响因素: ①巴勒斯坦问题: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征服巴勒斯坦,犹太人被赶出巴勒斯坦,后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在1948年5月,建立了以色 列国,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赶出家园。 目的:争夺土地 ②耶路撒冷问题:中东和平的关键。指耶路撒冷的主权和归属问题,是巴以关系中最为棘手的问题。对于巴勒斯坦人来说,耶路撒冷是伊斯兰 教先知穆罕默德由麦加夜行到此登霄的地方,是伊斯兰教的第三圣地。而犹太人则称早在公元前10世纪,他们的祖先大卫王就建立了以耶路 撒冷为首都的“以色列王国”,因而耶城应归他们所有。 ③被占领土问题:以色列在中东战争中先后占领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和埃及、叙利亚等国领土 ④水源问题:以色列境内无大河,缺水问题严重 〖第五单元〗第二节 世界经济全球化 ☆知识要点: 1、世界经济的核心地区:西欧——北美、日本、澳大利亚 2、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是:科技进步、跨国公司 3、对发达国家投资吸引力大的地区:拉美国家和地区、东亚、东南亚 ※难点解析:各发展中国家对外资投入的吸引力大小的分析 拉美国家和地区:持续的国内改革,使吸引投资的能力加强 东亚、东南亚:有效的产业政策和高水平的教育投入,吸引对外直接投资较多 撒哈拉以南非洲:工业基础薄弱、竞争力弱,吸引对外直接投资能力较弱 北非和西亚:政治局势动荡,吸引对外直接投资能力较弱 〖第五单元〗第三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 ☆知识要点:重点掌握图5.7 主要区域经济集团: 北美自由贸易区:(美国、加拿大、墨西哥)2023年运转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2023年成立,是比较松散的非正式集团,参加者:各成员国外交部长以及 主管经济和贸易的部长,中国于2023年加入 欧盟:促进了欧洲经济、政治的一体化,减弱了欧洲对美国的依赖 〖第五单元〗第四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 ☆知识要点: 1、综合国力的基本要素(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准) ①基本实体(国土面积、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口数量和质量) ②经济力量(工业、农业、交通和通讯) ③军事力量 ④内政和外交 ⑤科学和技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2、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 ①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②重视农业和农村问题 ③坚持改革开放 ④实行计划生育 ⑤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战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