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问题 1、发展中国家人口迅速增加问题: 粮食供应不足;就业问题严重;人民生活贫困化;妨碍人力资源形成;产生持久的环境压力。 2、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问题: 社会经济负担加重;影响社会劳动力生产率提高;国防兵力不足;老年人本身问题。(措施: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 3、我国人口流动的影响: (1)有利影响:人口流动给城市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城市的收入;改变城市的经济结构,为城市经济结构体制改革深化发展作出贡献; 促进城市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城市周围地区的农、牧、渔、副业的发展;为城市与农村的思想、文化交流查条件,推动城青文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2)不利影响:大量流动人口的涌入,增加城市的住房、交通等压力;加剧城市的环境污染;给城市的社会治安管理带来问题;就业困难.事业人数增多 4、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的原因: 城乡收入差距大;国家政策允许人口流动;我国入口众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多。 5、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影响:获取足够的劳动力;有利于当地资源的开发;给城市环境造成影响。 6、对迁出地影响:加强与外界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有利于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有利于增加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上海成为人口迁入地原因:经济发达,收入高,就业机会多,生活条件、教育医疗条件好等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方向: 1.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加大绿化,有计划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 2.控制入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3.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多种农村经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商品农业等),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民收入 地震 1、我国典型地区:台湾和福建沿海;太行山和京津唐地区;西南、西北地区 2、形成原因: 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 3、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 震级大,破坏性大;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浅源地震;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诱发其他灾害等 4、减轻灾害的措施: 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建筑初的抗震强度;植树造林,建立防护体系; 加强国际合作等。 环境污染与整治 1、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 (1)人类活动与污染物的排放 (2)气象条件:日照、风、降水状况、有无逆温现象 (3)地形状况:盆地、山谷地形使污染物不易扩散 2、环境污染成因 (1)自然条件 ①污染源位置:接近污染源、河流下游、盛行风下风向易受污染 ②大气、水体的流动性:流速慢易受污染,如地形闭塞或逆温空气不易扩散,闭塞海湾、池塘易造成水体富营养;洋流起净化和扩散作用 ③河流的流量:流量大——稀释;流量小——浓缩 ④各种水体相互影响:如湖泊与河流、地下水与河水的互补 (地下水受河水补给易受污染;湿地对河水有降解作用) ⑤自然灾害引发环境污染 (2)人为因素 ①工农业、交通与生活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染物 ②工厂、工程、油轮等发生事故:如核泄露、油泄露 ③不合理开矿造成有害物质出露地表; ④战争引起的污染 ★我国重酸雨区主要分布在南方的原因 (1)城市、工业区(如有色金属冶炼)大量燃烧矿物燃料 (2)气候湿润,水汽含量多 (3)土壤呈酸性,大气中灰尘颗粒呈酸性,对酸性水汽缺乏中和作用 (4)地形闭塞,风速小不利于酸性气体的扩散 3、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人口压力:人口增长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弃物的能力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开发、利用不当、排放废弃物 (3)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4、绿色植物(林地、草地)与环境保护 (1)山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2)干旱、半干旱区:防风固沙,防止荒漠化与沙尘暴,保护牧场、农田、建筑物、交通线 (3)沿海:防风固沙,保护农田,防止海浪侵袭 (4)自然保护区: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 (5)工业区、交通沿线:吸烟滞尘,减弱噪音,起卫生防护带的作用 (6)生活、学习、休闲活动区:调节局部小气候,美化环境 5、环境的保护: ①制定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 ②防止污染或减少污染源 ③治理污染 ④美化、绿化、清洁环境卫生 ⑤提高公民保护环境的意识,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如清洁生产、生态农业、绿色消费 ⑥加强国际合作 ★不同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与自然灾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