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60分,共30题,每题2分,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得分。) 2023年3月28日,国家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公布的结果表明:我国总人口12.95亿,十万人中,文化程度与90年代相比,如表1。 A | 大学程度 | +154% | B | 高中 | +39% | C | 初中 | +45% | D | 小学 | -4% | E | 大于65岁人口 | +1.3% | 表1 阅读表中数据,回答1~3题。 1.A~D栏反映我国基本国策的哪个方面() A.人口数量得到有效控制B.人口素质逐步提高 C.小学失业率上升D.文盲增多 2.对E栏的说明,错误的是() A.老龄化问题逐渐明显,社会问题逐渐严重 B.老年人口增加很快 C.人口寿命延长,这是控制人口、实行计划生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结果 D.农村生产力低下的地区老龄化问题严重 3.有关人口与环境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口数量增多使得生活排污量剧增,往往造成对环境的侵害 B.人口数量增多可能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 C.人口数量呈减少趋势,会导致劳动力短缺,自然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D.人口数量增多,劳动力资源丰富,无社会问题 读“黄河沿岸某城市示意图”(图1),回答4~7题。 4.该城市空间布局形态呈狭长形,城市功能分区布局形式为() A.集中紧凑式B.多核心式C.同心圆式D.分散疏松式 5.导致上述状况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地形、河流B.地形、气候C.气候、河流D.光照、地形 6.若要在石化工业区和其他功能区之间设立防护带,则可以作为防护带的是() A.铁路、滩地B.两侧山地C.滩地、黄河D.黄河、铁路 7.防护带内可以设置的部门有() A.医院B.运动场C.疗养院D.仓库 世界现有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请回答关于三大宗教的8~10题。 8.三大宗教均发源于下列哪一个洲() A.非洲B.亚洲C.欧洲D.美洲 9.唐朝玄奘赴天竺取经并把佛教进一步在中国宏扬,这属于文化扩散的哪种类型() A. 迁移扩散B.传染扩散C.等级扩散D.刺激扩散 10.寺庙是佛教的代表性景观,除了可从事宗教信仰活动以外,还可供游客旅游观赏,这反映了文化景观的() A.空间性B.功能性C.时代性D.稳定性 读“国际旅游人数及收入的增长图”(图2),回答11~12题。 11.图中国际旅游人数增长速度很快,反映了现代旅游主要特点是() A.旅游空间的扩大化B.旅游主体的大众化 C.旅游方式的多样性D.旅游目的的消遣性 12.推动世界旅游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①世界局势的日趋稳定;②新的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迅速发展;③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安定,人们外出旅游的欲望增强;④交通条件的改善。 A. ①B. ①②C. ①②③D. ①②③④ 风景名胜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们具有美学价值。我们应懂得如何欣赏旅游景观的美。据此回答13~15题。 13.“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反映了旅游景观的() A.形象美B.色彩美C.动态美D.听觉美 14.桂林山水的观赏,应() A.乘船游览B.适当距离仰观C.登高远望D.置身其中仰观 15.下列人文景观的布局,符合我国传统风景美学思想的是() A.在人流密集的闹市修建佛寺,便于人们从事佛教活动 B.在山谷中筑塔,突出山谷的曲线 C.在北方园林建筑中采用红墙碧瓦,与蓝天白云的气候特点相辉映 D.在海滨旅游建筑采用白墙青瓦,与其湿润的气候融为一体 近一个世纪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据此回答16~17题。 16.世界政治地图演变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的流动B.自然环境的变迁C.国际竞争D.政治和经济的发展 17.两极格局形成于() A.苏联成立之后B.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C.社会主义阵营解体之后D.协约国胜利之后 读“世界主要区域性组织图”(图3),回答18~20题。 18.图中由世界上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性经济集团是() A.AB.BC.CD.D 19.2023年3月以来遭到美英联军军事打击的国家位于图中哪一地区() A.AB.BC.CD.D 20.关于D组织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它将成为与欧盟相抗衡的共同市场B.它是世界经济区域化的策源地 C.它是一个比较松散的非正式集团D.它具有内向的竞争性 下表为2023年我国四个地区的相关数据,据此回答21~22题。 地区 | ① | ② | ③ | ④ | 总人口(万人) | 2023 | 2023 | 2023 | 267 | 死亡率(%) | 0.638 | 0.595 | 0.721 | 0.607 | 自然增长率(%) | 0.603 | -0.054 | 1.057 | 1.276 |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 2023.2 | 2023.8 | 2023.0 | 159.7 | 21.四个地区中人口老龄化趋势最显著的是() A.①B.②C.③D.④ 22.四个地区中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是() A.①B.②C.③D.④ 美国东北部地区为欧洲殖民者最早的落脚点,是荚国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地方。那里有阿巴拉契亚山脉的煤产,五大湖西部的铁矿,大西洋沿岸的优良港口,五大湖便利的水运条件,内地肥沃的平原等有利的自然条件。这个地区的面积占全国的1/4,但人口占全国近一半,全国大部分的汽车制造、钢铁、化学,以及一些重要的军事工业,都分布在这里。完成23~25题。 23.材料中反映了美国早期的人口迁移,其原因中最重要的一项是() A.五大湖的淡水B.内地肥沃的平原C.丰富的矿产资源D.历史悠久 24.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就文化角度来说() A.可归纳为物质文化景观B.可归纳为精神文化景观 C.它属于社会型文化体系D.它反映经济文化具有明显的界线 25.美国有许多老人在退休以后向南方“阳光地带”迁移,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气候B.土壤C.地形D.矿产资源 图3为我国某地区地形地貌示意图,回答26~28题。 26.图示地区沿箭头的截取方向是() A.东西向B.东北-西南向C.南北向D.西北-东南向 27.图中河套平原被称为“塞上江南”,其发展农业的主要优势是() A.地形平坦B.光照充足C.引黄灌溉D.市场广阔 28.“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种自然之美,旅游主体应注意() A.把握观赏时机,远眺B.选择特定位置,俯瞰 C.选择适当距离,仰视D.人在画中游,以情观景 29.三峡工程目前蓄水水位已达135米,最高蓄水水位可达175米。有人担心三峡地区的旅游资源会遭受破坏。有关专家论证后说明,三峡建坝后,旅游更兴。长江上的两大奇观——葛洲坝和三峡大坝将成为三峡旅游的新亮点。而层峦迭嶂、陡峭神奇的峡谷感并不会减弱,并将形成老三峡神韵不减,新三峡风光无限的旅游新格局。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峡谷感并不会减弱”说明三峡的欣赏应俯瞰 B.“旅游新格局”的形成说明了旅游资源具有可创造性 C.“旅游更兴”说明三峡的功能主要是旅游价值 D.“新亮点”说明了三峡旅游将以人文景观为主 30. 是“我是中国人”的日语译文。日文中直接使用汉字(日文汉字)“中国人”和以汉字为基础创造的日文假名(文中是平假名) 等,从文化扩散的类型分析,分别属于() ①传染扩散②等级扩散③刺激扩散④迁移扩散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二、综合题(共60分) 31.读“2023年到2023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的变动图”(图4),完成下列各题。(7分) (1)从图中看出这一时期,流动人口数量呈的趋势。 (2)这一时期人口迁移和流动的主要方向:①,②。 (3)这一时期的人口流动主要是性的,迁移和流动的目的主要是和。 32.读我国某城市平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3分) ⑴该城市的地域形态是() A.分散疏松式B.组团式C.集中式D.条带放射式 ⑵①②③④四地中,最有必要建卫生防护带的地方是() 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 ⑶下图中,正确表示①④间地租水平变化曲线的是() 33.读“都江堰水利枢纽示意图”(图6),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都江堰修筑于时期,位于平原西北部。 (2)岷江属于流域。 (3)试分析都江堰(与青城山一起)为什么能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3分) (4)结合都江堰的修建,说明基础设施建设对增强综合国力的作用。(6分) 34.读我国部分地区图以及有关图表,回答下列问题。(8分) 旅游地客房的平均利用率(单位:%) 月份 旅游地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A | 25 | 25 | 27 | 72 | 100 | 100 | 100 | 100 | 81 | 59 | 32 | 25 | B | 5 | 5 | 9 | 25 | 63 | 100 | 100 | 100 | 42 | 28 | 5 | 5 | 表3 (1)图中A为著名旅游胜地山,B为我国著名旅游胜地山。 (2)A、B两地的旅游旺季均集中在季,试分析主要原因。 (3)A、B两地客房平均利用率较高的是,说明该地的旅游活动的规模很大,为了进一步增强该地的接待能力,曾一度大量修建宾馆等各种接待设施,可能产生的后果是。 35.读 “麦道公司在美国以外的零件供应地图” (图9),回答问题(11分) (1)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有:①;②。 (2)跨国公司采取全球化的战略,在资本过剩的国家,如等国;在原材料和劳动力低廉的国家,如图中的等国;在物资短缺的国家。 (3)跨国公司的活动及其地理分布,相对集中在国家。 (4)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也存在着机遇,试说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有利和不利因素。(3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60分,共30题,每题2分,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得分。)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答案 | B | D | D | D | C | C | D | B | A | B | 题号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答案 | B | D | D | A | C | C | B | A | B | B | 题号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答案 | B | B | C | A | A | B | C | A | B | B | 二、综合题(共40分) 31.(6分,每空1分)(1)增加(上升)(2)①农村到城市;②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3)自发;务工;经商 32.(3分)(1)A(2)C(3)B 33. (12分)(1)战国;成都平原(2)长江 (3)变水害为水利,使川西平原成为千里沃野(2分);体现了先民的勤劳智慧(1分)。 (4)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投资大、见效慢(2分),但是它会极大地改善社会生产的环境和条件(或者把潜在国力转化为现实国力)(2分),有力地推动一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大幅度提高(2分)。 34.(8分)(1)黄山;庐山(2)(3分)夏季;因两地夏季雨水多,山中多云雾,景色丰富并具有变化;同时兼收避暑之效(3)(3分)A;导致旅游区资源和背景环境产生破坏,旅游环境恶化 35.(11分)(1)科技进步;跨国公司(2)筹集资本;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等);加工产品;巴西(韩国、加拿大、西班牙等);销售产品(3)发达国家 (4)(3分)发展中国家具有资源和劳动力优势;但存在资金不足和技术落后,以及有些国家政局动荡、社会不稳定等不利因素,这会导致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