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旅游资源的形成和分布 学习目标 | 学习本节内容后,你应能 | 从地理角度说明旅游资源形成的原因。 | 掌握以下要点 1.理解旅游资源形成的原因。 2.了解影响旅游资源分布的因素。 探究以下问题 1.旅游资源是怎样形成的? 2.影响旅游资源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
一、旅游资源的形成 (一)自然地理条件是旅游资源形成的基础 自然地理条件对旅游资源的____________________有决定性的影响。 1.名山旅游资源:不同的______形成的旅游资源不同。 玄武岩山地:如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山地:如华山、黄山; 砂岩山地:如________、________。 2.山水组合旅游资源: __________往往形成极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如九寨沟、黄龙、长江三峡等。 (二)人类活动与旅游资源开发 1.人类活动对优美自然资源的________、提升其__________,具有重要的影响,甚至对一些旅游景点、景区的形成起到______作用。 (1)在____________因素共同塑造的旅游景区中,很清楚地看到__________的影响作用。 (2)____________是在自然地理的基础上,人类活动居__________形成的旅游资源。 2.红色旅游资源: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所形成的________和________,及其所承载的________、英烈事迹和献身精神,是宝贵的革命财富,也是“红色旅游”的重要客体。 预习交流 我国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有何意义? 二、旅游资源分布 (一)影响旅游资源分布的因素 1.自然地理因素 (1)地质基础 ①依托____________形成的旅游资源,如我国的________________、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都分布在深大断裂上。 ②断层湖:主要分布在高原的__________上,如非洲的____________、坦噶尼喀湖,我国的青海湖、______、洱海等。 (2)自然地理条件 ①主要依托于气候条件的旅游资源表现出明显的________。冬季欣赏冰、雪、雾凇、冰雕艺术,从事冰雪运动等的旅游胜地主要分布区在________和________。 ②__________和______因素影响海景旅游资源。它主要集中分布在________和______的海滨地带。 2.人文地理因素 (1)古代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附近拥有丰富的______________,如中国的八大古都。 (2)人类一些重大行为所留下来的__________,本身就是旅游资源,如万里长城。 (3)人类对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的______活动,提升了旅游资源的价值。 3.__________因素推动新的旅游资源产生。 (二)中国旅游资源的分布特征 1.__________。 2.集中分布于________。黑龙江黑河与云南腾冲两地连线之东南较多。 3.旅游景点或旅游区呈明显的______或______分布。 4.旅游资源的分布与______状况密切相关。 预习交流 近些年来,为什么会兴起旅游度假热? 答案:一、(一)景点、景区的自然特征 1.岩石 黑龙江五大连池 花岗岩 武陵源 武夷山 2.山水组合 (二)1.被认识 文化内涵 主导 (1)自然和人文 人类活动 (2)文化遗产 主导地位 2.纪念地 标志物 革命历史 预习交流: 提示:对国家来说:促进中国旅游业更大发展,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帮助革命老区人民脱贫致富;推进中西部旅游,进一步增强中国旅游业发展后劲。 对旅游者来说:学习革命历史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等。 二、(一)1.(1)构造地貌 雅鲁藏布大峡谷 构造带 维多利亚湖 滇池 (2)地带性 寒温带 中温带 海陆地形 气候 亚热带 热带 2.(1)历史文化遗存 (2)地理“痕迹” (3)审美 3.社会认识 (二)1.分布广泛 2.东南部 3.片状 带状 4.交通 预习交流: 提示:①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收入不断提高;②节假日、双休日等闲暇时间增多;③工作时间节奏快、强度高、压力大,竞争日趋激烈。 在预习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你在听课时加以关注?请在下列表格中做个备忘吧! | 我的学困点 | 我的学疑点 | | |
主题一 旅游资源的形成 材料:华山与丹霞地貌景观图。 (1)华山和丹霞地貌景观分别是怎样形成的? (2)上述两处旅游资源的形成说明了什么? (3)人类活动对旅游资源的形成有何影响? 主题二 旅游资源分布 材料:万里长城和黑龙江的冰雕。 (1)万里长城、黑龙江的冰雕分别是怎样形成的? (2)以黑龙江冰雕所代表的旅游资源在时空分布上有何特点? 答案:主题一活动与探究:(1)提示:距今约8 000万年前,华山所在地发生了剧烈的地壳运动,大量的岩浆入侵形成巨厚的花岗岩,地壳运动的同时伴随着强烈的断裂作用,在华山北侧形成了巨大的断层,造就了险峻的华山。约165万年前丹霞地貌所在地区沉积形成了红色砂砾岩层,后来地壳抬升,该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现在的丹霞地貌。 (2)提示:从以上两个旅游资源的形成可发现,自然地理条件是形成旅游资源的基础。 (3)提示:人类活动对优美自然资源的被认知、提升其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影响,甚至对一些旅游景点、景区的形成起到主导作用。人类依托自然环境创造出一些文化景观旅游资源,如人类建造各种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人类留下的具有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活动场所(如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延安、古都古城)等。 主题二活动与探究:(1)提示:万里长城是人文地理因素——人类重大行为所留下来的地理“痕迹”,黑龙江的冰雕是人类依托于气候条件开发形成的。 (2)提示:①在空间上具有地域性。主要分布在寒温带和中温带。②在时间上往往具有季节性。主要分布于冬季。 1.不同旅游资源的成因 自然地理条件是旅游资源形成的基础,人类活动可以提升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并且还可创造出新的旅游资源。举例分析如下: 类型 | 成因 | 举例 | 自然 景观 | 地质构 造景观 | 断块隆升、构造断陷等 | 泰山、华山、庐山等 | 地貌 景观 | 石灰岩、地层平缓、节理发育等 | 云南石林、新疆魔鬼城等 | 山水组 合景观 | 流水溶蚀、河流下切等 | 长江三峡、山西壶口瀑布等 | 生物 景观 | 取决于气候、水文、土壤和地形条件的综合影响 | 各类自然保护区等 | 文化 景观 | 历史文 化古迹 | 各地不同的历史文化、人口特征、生活习惯和政治经济状况等 | 著名历史古都等 | 风土民情 | 泼水节等 | 宗教文 化景观 | 各类庙宇等 |
2.影响旅游资源分布的因素 自然和人文地理因素影响旅游资源的分布,反过来可以根据自然和人文地理条件的差异分析归纳旅游资源的分布特征和规律。如下表: 因素 | 影响 | 举例 | 自然地 理因素 | 地质 基础 | 依托于构造地貌形成的旅游资源,其分布与构造格局有关 | 雅鲁藏布大峡谷、美国的科(克)罗拉多大峡谷都分布在深大断裂上;分布在高原构造带上的断层湖,如非洲的维多利亚湖、坦噶尼喀湖,我国的青海湖、滇池、洱海等;夏威夷、日本的火山景观 | 气候条件 | 主要依托于气候条件的旅游资源,其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地带性 | 寒温带和中温带的冰、雪、雾凇奇景,如吉林雾凇。加拿大的魁北克省、日本的札幌、中国的哈尔滨和齐齐哈尔成为世界三大冰雪艺术区 | 海陆地形及气候 | 影响海景的分布与构成 | 热带和亚热带海滨风光 | 人文地 理因素 | 古代城市建设 | 赋予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 中国的八大古都、俄罗斯的圣彼得堡、意大利的罗马 | 人类对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等的审美活动,提升了旅游资源的价值 | 古代建筑的“七大奇迹”、庐山、岳阳楼等 | 人类重大行为留下的地理“痕迹” | 古战场、古渡口、万里长城 | 社会认知因素 | 随时代进步,会涌现出一些新的旅游形式 | 休闲度假村、农家乐分布在城市外围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太空旅游使旅游者步入太空 |
3.我国旅游资源的分布特征 我国旅游资源分布广泛,且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列表分析如下: 旅游资源的地域分布 | 旅游资源的特点 | 东西向差异(以大兴安岭—燕山山脉—鄂尔多斯高原—六盘山脉—青藏高原东缘一线为界) | 东部 | 自然旅游资源清新秀丽,人文旅游资源一般以汉族文化为特色 | 西部 | 自然旅游资源一般宏伟粗犷,人文旅游资源则以少数民族文化为特色 | 南北向差异 | 西部(以昆仑山脉和祁连山脉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 | 南部 | 青藏高原地势高峻,气候寒冷,藏族文化突出 | 东部(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 | 北部 | 北部的新疆、内蒙古地区,以干旱气候为特征,多为大漠和绿洲,绿洲文化突出 | 南部 | 多丘陵山地,水热充沛,气候条件较好,自然景观以“秀”为特色;人文旅游资源中的民居建筑、私家园林、田园风光等也具有“秀”的特点 | 北部 | 植物景观和水体景观逊色于南部,但东北平原和黄土高原等自然景观雄冠全国;人文旅游资源中巍峨的宫殿、宏大的陵墓、气派的皇家园林给人以“雄”的感受 |
1.下列关于旅游景观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地理条件是形成各种旅游景观的主要原因 B.自然地理环境对人文景观的形成没有任何影响 C.生物的生长环境越好,生物越丰富,奇特性、观赏性越强,其旅游价值越高 D.各地不同的历史文化、人口特征、生活习惯和政治经济状况,是形成丰富多彩自然景观的主要原因 2.华山的成因及地貌景观类型分别是( )。 A.火山、花岗岩地貌 B.火山、火山地貌景观 C.断块山、花岗岩地貌 D.断块山、火山地貌景观 3.下列关于人类活动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类活动对优美自然环境资源的被认知、提升其文化内涵具有重要影响 B.人类活动对一些旅游景点、景区的形成起主导作用 C.人类活动对旅游景区的影响,只有在单纯的人文因素塑造的景区中可以体现 D.在古代,我国的规划师与建筑师追求“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 4.分布有世界著名的海滨避暑、度假、疗养胜地的地区有( )。 ①美国的夏威夷 ②美洲的加勒比海地区 ③欧洲的西班牙沿海 ④中国的海南省 ⑤中国的河南省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九寨沟位于岷山主峰雪宝顶北侧。第四纪冰川在巨厚的石灰岩基础上雕塑了现代地貌的雏形,其后在地壳抬升和流水侵蚀切割、溶蚀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山高谷深的喀斯特地貌(石灰岩受到流水侵蚀、溶蚀和淀积等综合作用,形成的独特地形)景观。景区海拔2 000~4 700米,林木繁茂,湖泊、泉、瀑错落其间。 (1)描述九寨沟景区的深秋景观。 (2)说明九寨沟深秋景观形成的主要原因。 答案:1.A 解析:自然地理条件对旅游资源的自然特征有决定性的影响,人类活动对提升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影响。 2.C 解析:华山是断块山,其地貌景观为典型的花岗岩地貌。 3.C 解析:在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共同塑造的旅游景区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作用。 4.B 解析:中国的河南不是世界著名海滨避暑、度假、疗养胜地。 5.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获取解读图文资料所呈现的信息。据图文信息可进行区域定位,调动运用知识分析该地气候特点和植被状况。分析景观的形成原因时,要从自然地理要素入手,即植被、地质、地貌等。 答案:(1)蓝天白云,植被色彩丰富,山地湖泊景色各异,泉瀑水量丰盈等。 (2)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秋高气爽;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山高谷深,植被垂直变化明显;茂盛的植被蓄积夏季降水,为景区持续提供充足的水源;喀斯特地貌区,湖水清澈。 提示:用最精练的语言把你当堂掌握的核心知识的精华部分和基本技能的要领部分写下来并进行识记。 | 知识精华 | 技能要领 | | |
更多地理学习资料分享,尽在优学地理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