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三大自然区 | 划分 | 范围 | 特点 | 东部季风区 | 东部季风区与青藏高寒区的分界线:约以2023m等高线为界; | 概况: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45% ,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5%; 地形:包括第二阶梯的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横断山区,以及第三阶梯的沿海平原和丘陵地区;(海拔较低、平原广阔) 气候:风向与降水均随季节而有明显的变化和更替,雨季主要集中在5~9月,湿润程度较高年降水量均大于400毫米; 生物:种类繁多,植被以森林为主,部分为森林草原; 土壤:多为在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 河流:为外流河,大都自西向东流入海,雨水为主要补给来源; 人类活动影响:广泛而深刻,该区是我国主要的农耕地区; |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之间的分界线: 大致以400mm等降水量线为界; | 概况: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的30% ,人口只占全国的4%; 地形:包括第二级阶梯的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等; (总体海拔较高,但差别显著: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湖面低于海平面155米) 气候:受夏季风影响较小,海洋湿润气流被山岭阻隔,难以深入,气候干燥。降水量减少到100毫米以下,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多大风天气; 生物:种类比东部少,植被大部分为荒漠,一部分为草原; 土壤:主要是在荒漠植被和草原植被下发育的土壤; 河流:大部分属于内流区,河流短小,平地径流主要来源于暴风雨形成的暂时性水流;山地径流主要由雨水和冰雪融水补给。咸水湖较多。 人类活动的影响:在有水可供灌溉之处形成了绿洲;草原自古为牧场,若利 用不合理会造成荒漠化的扩展; | 青藏高寒区 | 青藏高寒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之间的分界线:以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为界; | 概况: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5% ,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1%; 地形:地势第一阶梯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2023米以上; 气候:海拔高,空气稀薄,气温低,动土广布;太阳辐射强烈,风力强大, 由区外输入的水汽不多; 生物:动物稀少,植被主要为荒漠、草原与高山草甸灌丛,高原南部边缘谷 地有很少森林; 土壤:发育程度很差,土层浅薄; 河流:西北部属于内流区,东南部是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人类活动影响:微弱,原始自然状态保存比较完整,土地利用以畜牧业为主; |
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 | 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 | 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热量条件的变化; 本区北部东西差异形成的重要因素:气候湿润程度随着距海里程的增加而减少 | 自然地区 | 地表景观 | 农 业 生 产 | 地貌 | 气候 | 植被 | 土壤 | 北 方 地 区 | 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 | 平原广布而三面环山的马蹄形结构 | 寒温带、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 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草甸草原 | 黑 土 | 春小麦、甜菜,一年一熟;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林业基地 | 界线 | 日平均气温10℃的积温2023℃等值线为界 | 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 | 以大平原和高原为主,从西向东地势降低 | 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 以落叶阔叶林为主 | 黄 土 | 冬小麦、棉花,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以旱作为主 | 界线 | 秦岭淮河一线为界 (即日平均气温10℃积温2023℃等值线和最冷月0℃等温线) | 南方地区 | 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 | 结构复杂,以山地、丘陵与盆地为主 | 湿热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 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 红 壤 | 水稻、柑橘,一年两熟到三熟,以水田作物为主 | 界线 | 日平均气温10℃积温2023℃等值线为界 | 华南热带湿润地区 | 范围较小,多低山丘陵 | 热带季风气候 | 热带季雨林 | 砖红壤 (淋溶强烈) | 一年三熟,可人工栽培橡胶、可可、咖啡、椰子、油棕等热带经济作物 | 西北干旱半干旱的东西差异 | 降水:该区降水量从东到西随距太平洋历程的增加而减少;[新疆西部受大西洋和北冰洋的影响降水较多] 植被:从东往西,依次为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 自然 地区 | 地表景观 | 农 业 生 产 | 地貌 | 气候 | 河流 | 植被 | 东部地区 | 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 | 高原面积坦荡,少有绵延的山脉 | 半干旱气候; 年降水量在150~450毫米; 气温年较差达35~40℃; | 除黄河西辽河等注入海洋,其余皆属内流区 | 草 原 | 东部边缘可发展旱作农业 | 界线 | 大致在贺兰山一带(相当于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等值线) | 西部地区 | 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 | 三山夹两盆 | 干旱气候;年较差日较差很大;年降水量一般在200毫米以下(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年降水量全国最少) | 多内流河,流程短、水量少 | 以荒漠草原以及荒漠为主;土壤:为荒漠土壤; | 在山麓平原和盆地的边缘,有高山融水的滋润,可发展绿洲农业 | 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决定农牧业特点:A.西部草原牧业;B.东部旱作农业;C.有水处灌溉农业; | 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 | 水平差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垂直差异: | 草甸草原:指在高山区和河滩地区形成高山草甸和河漫滩草甸; | 气候 | 东南温暖湿润、西北寒冷干燥; | 植被 | 由东南向西北依次为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 | 从高原边缘到内部其垂直变化由繁及简的原因:边缘相对高度大,水热状况随高度变化也大,反之, 高原内部相对高度小,水热状况随高度变化就小 | 人类活动 | 海拔较低的东南部发展河谷农业(原因:地势低,光照及温度条件较好,垦殖历史较长) 高山带分布高寒牧场放牧牦牛、绵羊等(原因:海拔高,热量条件差,不适宜发展种植业) |
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 划分 | 东部地带(12个省市) | 中部地带(9个省市) | 西部地带(10个省市) | 概 况 | 面积约占全国的16% 人口约占全国的42% | 面积约占全国的27% 人口约占全国的35% | 面积约占全国的57% 人口约占全国的23% | 经济 差异 |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发达 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其次 经济发展速度次之 |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 经济发展速度较慢 | 地带性差异 | 自 然 原 因 | 气候:湿润、雨热同期,利于作物生长; 地势:低平,利于开发利用; 区位:面向海洋,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 | 气候:多属干旱区或高寒区; 地势:海拔较高,对农业发展极为不利; 区位:距海较远,长期处于比较闭塞的状态; | 社会经济原因 | 经济基础:最早出现近代工业城市 文化观念:人们思想观念比较开放,在经济竞争方便有比较强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产业结构:第二、三产业比重远大于第一产业 国家政策:改革开放政策; | 文化观念:人们思想观念保守; 产业结构:第一产业比重较大 | 特 征 (优势) | 1工业基础好(辽中南、京津唐、沪宁杭、珠三) 2农业基础好(黄淮海平原、长三、珠三以及我国部分海洋水产产区) 3沿海交通便利(我国全部的20230km海岸线和部分边界线) 4经济国际化程度较高 5科技水平高; 6城市化水平高 | 1面积辽阔,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 2农(粮、棉、油、糖)林牧基地; 3中部地带的有色金属工业和重工业发达; 4在延边贸易上有较大优势; | 问 题 | 1能源、原材料不足; 2北方各省市淡水资源短缺; 3在人口、城镇密集地区出现环境污染问题 4大江大河下游涝年汛期的防洪问题较严重; | 1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2基础设施较落后; 3运输能力适应不了发展的需要;4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 | 发 展 方 向 | 1充分发挥沿海的地理优势,进一步成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国际金融和海洋开发基地,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的农业生产; 3发挥技术创新的优势,大力开拓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学技术密集的先进制造业(汽车、通信设备、生物制药、计算机等),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 | 1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发展能源、原材料加工等优势产业,使其进一步成为中国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基地; 2保护天然林资源,实施退耕还草,推进防沙治沙和草原保护; 3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沿边优势,发展边境贸易,扩大旅游创汇; 4巩固和发展农林基础,促进中部地带粮食、经济作物、林业和淡水鱼业的稳定增长;在西北发展绿洲农业,加强草原牧区建设,发展林牧业; |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通常可用国内生产总(GDP)值来代表; 经济发展速度比经济发展水平更重要,它可以反映一个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潜力; 2023年,我国才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4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 厦门、汕头 14个沿海开放城市:大连、秦皇岛、 天津、青岛、 烟台、连云港、 南通、上海、 宁波、温州、 福州、广州、 湛江、北海 西部大开发 | 划定区域:西部地带+东部地带的广西和中部地带的内蒙古(共12个省、市、自治区) | 实现地区的协调发展:利用中西部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可把部分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和部分高能耗、高原料消耗、大运输量的企业由东部转到中西部,在中西部地区发展适宜就地加工的农牧产品加工业; | 西部开发的根本任务:是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 问 题 | 发 展 方 向 | l 生态问题:西部地区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草地退化、森林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 | 1巩固和推进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 2加大对荒漠化、风沙源和石漠化地区的综合治理力度; 3促进江河源头自然生态恢复; 4加强重点城市、重点区域水污染防治工作; | l 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 未来要以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交通运输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项目建设; | l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工业落后; | 依托交通、能源、技术等综合条件好的重点地带和重点城市,发展有资源优势和特色工业的产业(优势矿产开采及加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农牧产品加工业、特色旅游业,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