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 ★ 启用前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1至8页,第Ⅱ卷9至16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近期研制出利用玉米叶片加工、编织购物袋的技术,这种购物袋易分解且物美价廉。据此完成1~3题。 1.该种购物袋的生产厂应接近 A.原料产地 B.销售市场 C.能源基地 D.研发基地 2.以该种购物袋替代目前广泛使用的同类用品,对环境保护的直接作用是 A.减轻大气污染 B.减轻“白色污染” C.促进生物多样性 D.减轻酸雨危害 3.该种购物袋的生产原料在我国的最大产地是 A.河南省 B.山东省 C.四川省 D.吉林省 图1显示某国2023年每10年的人口变化。读图1完成4~5题。 图1 4.2023年,该国 A.是人口净迁入国 B.人口迁入是维持人口增长的主要方式 C.人口的出生率一直高于死亡率 D.人口增长了15.1% 5.据图示资料推测,该国 A.自20世纪70年代,人口再生产进入现代型 B.可能位于欧洲 C.2023年人口达到900万 D.20世纪末青壮年人口比重偏大 图2中,H地恰与某高压天气系统中心相吻合,该天气系统以每天约200千米的速度东移。据此完成6~8题。 图2 6.H地与甲聚落的相对高差约为 A.800米 B.2023米 C.2023米 D.2023米 7.上午10时,H地气温为12℃,甲聚落气温为17℃。到15时甲聚落的气温最接近 A.15℃ B.18℃ C.21℃ D.24℃ 8.甲聚落第二天的天气状况为 A.晴天转阴雨 B.大风有浮尘 C.晴暖有微风 D.阵风间暴雨 某旅游团希望在杭州西湖欣赏“雷峰(塔)夕照”的同时,也领略“月到中天(月亮高度最大),水面风来”的情境。(注:月球公转周期约为30天,农历初一月球在天空中的视位置最靠近太阳)。完成9~11题。 9.若该旅游团在某日16时左右看到了“月到中天”,则该日是农历 A.初二 B.初五 C.初八 D.十一 10.若该旅游团在某日18时40分左右看到“月到中天”,则该日是农历 A.初二 B.初五 C.初八 D.十一 11.若该旅游团在18时40分左右看到“月到中天”,并欣赏到“雷峰夕照”,那么这时期 A.华北平原小麦丰收在望 B.长江三角洲油菜花盛开 C.松嫩平原稻谷飘香 D.山东半岛瑞雪迎春 12.关于中国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事,则巫乙匠陶。”由此类推,王、侯、公孙等姓氏应源自 A.族号 B.邑名 C.爵号 D.官名 13.隋唐时期商业经济较之前代有很大的发展,但仍有许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其中有 A.废除五铢钱 B.市坊分区 C.实行两税法 D.草市兴起 14.图3所示战役是 A.明朝与瓦剌之战 B.明朝与后金之战 C.清军反击噶尔丹之战 D.清军平定大小和卓之战 15.表20238、2023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类别 年份 |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 | 集体工业 | 城乡个体工业 | 其他经济类型工业 | 2023年 | 77.6 | 22.4 | | | 2023年 | 25.5 | 38.1 | 17.9 | 18.5 | 表1反映了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工业结构不断调整 B.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C.市场经济逐步形成 D.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16.17—18世纪,欧洲大陆仍处于以土地贵族和依附农民为主体的社会,而英国较早发展成以土地贵族—中间阶级—工资劳动者为主体的新的社会结构。这表明 A.英国工业发展水平远高于欧洲大陆 B.欧洲大陆农业发展水平远高于英国 C.英国的社会结构更有利于工业革命 D.社会结构变迁与工业革命同步发生 17.美国历史学家弗格森在《美国革命史(2023)》中写道:“2023年革命派认为自由是保护个人权利,反对政府暴政的侵犯。2023年联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们的理解,则是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根据他的看法,创立美国联邦政府 A.背离了美国革命的原则 B.强化了全国性政府的权力 C.忽视了对个人自由的保护 D.维护了商人和农场主的利益 18.2023年,印度总督本丁克决定:“英国政府的伟大目标应该是在印度本地人中间提倡欧洲文艺和科学,所拨出的一切教育经费最好完全用在英语教育上。”这表明英国当局力图 A.将英语教育融入印度本土教育 B.以行政手段促进印度基督教化 C.在印度大力推行西方文化 D.推动英国文化与印度文化结合 19.美国历史学家平森认为,德国在短短30年间,“从一个‘诗人和思想家’的民族转变为以工艺技术、金融和工业组织以及物质进步为公共生活的显著特征的民族”。促成这一巨变的主要原因是 A.垄断组织大量出现 B.从殖民地攫取巨额利润 C.自法国获得割地赔款 D.德意志统一的完成 20.在20世纪,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大英帝国、大日本帝国等帝国渐次消失。这反映出 A.资本主义扩张的方式发生变化 B.第三世界兴起 C.经济实力的提高受到普遍重视 D.民主政体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21.2023年,美、英等国在旧金山召开对日媾和会议,签订了对日和约。中国、朝鲜、越南被排除在会议之外,参加过对日作战的印度和缅甸拒绝参加会议,苏联等国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该和约的签订违反了 A.《联合国家宣言》 B.《开罗宣言》 C.《雅尔塔协定》 D.《波茨坦公告》 2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主义影响力增强,一些亚洲国家独立后在经济上实行“社会主义”,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工业体系。其中有 A.马来西亚 B.印度 C.新加坡 D.泰国 23.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总结20世纪的历史时说,最简单明了的一点,就是到了80年代,保加利亚与厄瓜多尔之间的相似之处,远比其各自与2023年时的本国或对方更为接近。他强调的是 A.走向现代化的国家经济上共同之处增多 B.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C.不同国家之间的社会发展水平差距缩小 D.各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24.2023年某国生产甲种商品100万件,每件商品的价值量为6元。如果2023年该国生产甲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甲种商品的价值总量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分别为 A.720万元,6元 B.720万元,5元 C.600万元,5元 D.600万元,6元 25.2023年4月,国务院决定在上海、广州、深圳、珠海和东莞5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 ①将扩大人民币的职能从而使其成为世界货币 ②使人民币在一些国际贸易中发挥流通手段的职能 ③有利于中国国内物价保持稳定 ④有利于降低中国与贸易伙伴国的汇率风险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目前,全国各地纷纷开展“家电下乡”活动,政府对农民购买家电产品给予补贴。家电下乡受到农民的欢迎。回答26~27题。 26.“家电下乡”活动的推出有利于 ①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②拉动国内的消费需求 ③通过消费带动家电企业的生产 ④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7.个别地方出现了不法商家借“家电下乡”销售伪劣产品坑害农民的现象,这种不法行为侵害了消费者的 ①自主选择权 ②知情权 ③公平交易权 ④求偿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美国科研人员做过这样的实验:将一只青蛙放到沸水中,青蛙触电般立即窜逃出去;又将青蛙放入凉水中,然后用小火慢慢加热,青蛙虽然可以感觉到温度变化,却没有立即跳出去而逐渐丧失逃生能力。这种现象被称为“青蛙效应”。回答28~29题。 28.“青蛙效应”说明的关于事物发展状态的哲理是 ①事物变化发展的实质是引起质变的量变 ②事物的质变是由渐进的量变引起的 ③事物的质变就发生在无形的量变之中 ④事物的不显著的量变可以向质变转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9.人可以避免“青蛙效应”在于能居安思危,并因“思所以危”而“安”,其哲学道理是 ①认识“危”的条件、根源和前景是实现“安”的必要前提 ②认识“危”的必然性,则可以安之若素、泰然处之 ③认识“安”与“危”的依存、贯通关系,顺应和迎接安危转化的趋势 ④认识“安”与“危”的包含、转化关系,努力实现转危为安和趋安避危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0.中国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做题为《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的演讲,指出:“我之所以强调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就是因为世界在变,中国也在变”。这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发展的肯定,其中包含的深刻哲理是 ①认识对象在变化发展,不能囿于静止的观点而无视其变化 ②认识对象的改变,必然引起人们认识的改变 ③看问题观点的改变,是认识结论变化的前提和基础 ④看问题观点的不同,会导致对客观事物判断的差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1.胡杨树生长在中国西北浩瀚的沙漠中,它扎根深,抗干旱,迎风沙,耐盐碱,生命力极强。人们赞美它“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称其为“英雄树”,誉之为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精神的象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①可以激发人们昂扬的精神状态,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积极的反作用 ②可以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相对独立性 ③可以调动人的精神能量,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特殊决定作用 ④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32.在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下列选项中,体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织和活动基本原则的是 ①各级代表大会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②在法律的制定上实行少数服从多数 ③重大问题的决策由人大常委会负责 ④在贯彻执行上实行严格的责任制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33.在2023年3月十一届全国政协二次会议上,政协委员们就经济发展、民生保障、文化教育等建言献策,会议提案组共收到委员提案2023件。这说明 ①人民政协是我国制定政策法律的重要机构 ②人民政协建言献策是我国实现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 ③提交议案是人民政协政治协商的根本途径 ④提交议案是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重要形式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3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国务院公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第四条规定,少数民族习惯的节日,由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各该民族习惯,规定放假日期。从这里可以看出,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①是该地方的最高权力机关 ②可以依法根据本地实际制定相关法规 ③有权根据国务院的授权制定行政法规 ④其自治权即立法和文化管理自治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5.自2023年到2023年11月,中国共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22项,累计派出维和人员上万人次。2023年在海外执行维和任务的官兵有2023多人,是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这充分表明 ①中国已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力量 ②维和行动有利于实现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③中国致力于加强同世界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 ④维和行动有利于扩大中国同联合国其他成员国的军事联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第Ⅱ卷 注意事项: 1.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题卷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3.本卷共4大题,共160分。 36.(36分)阅读分析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花卉消费的国际需求迅速增长,北美、日本、欧洲成为世界三大花卉消费市场。同期,图4所示国家成为所在大洲第二大花卉出口国。 图4 (1)简述该国的地理位置及地形特征。(10分) (2)说明该国有利于花卉生长的自然条件。(13分) (3)概述该国发展花卉产业的社会经济条件。(13分) 37.(3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国必有学而始立,学必以粹为有用。国不学则不国,学非粹则非学。非学不国,其将何以自存矣! ——邓实:《国粹学》(2023年) 国学者何?一国所自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者也。国学者,与有国以俱来,本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君子生是国,则通是学,知爱其国,无不知爱其学。 ——邓实:《国学讲习记》(2023年) 十五世纪为欧洲古学复兴之世,而二十世纪则为亚洲古学复兴之世。夫周秦诸子,则犹之希腊七贤也。土耳其毁灭罗马图籍,犹之嬴秦氏之焚书也。旧宗教之束缚,贵族封建之压制,犹之汉武之罢黜百家也。呜呼!西学入华,宿儒瞠目,而考其实际,多与诸子相符。于是而周秦学派遂兴,吹秦灰之已死,扬祖国之耿光。亚洲古学复兴,非其时邪? ——邓实:《古学复兴论》(2023年) (1)概括指出邓实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异同。(8分) (2)邓实认为“亚洲古学复兴”犹如欧洲文艺复兴。评析这一观点。(12分) (3)邓实的主张代表了当时的一种思潮。指出这一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作用。(12分) 38.(3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党全面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局,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率先在农村发起改革。废除人民公社,确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全面放开农产品市场,取消农业税,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初步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粮食生产不断跃上新台阶,农产品供应日益丰富,农民收入大幅增加,扶贫开发成效显著,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十三亿人口吃饭问题;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小城镇蓬勃发展,农村市场兴旺繁荣,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就业,亿万农民工成为产业工人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极大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极大改善了广大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据统计,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在2023年约有2.5亿,到2023年末减少为2023万;农民人均收入由134元增加到2023元,实际增长6.3倍。 材料二 表2 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构成统计 年份 | 家庭人均纯收入指数(2023年=100) | 食品支出% | 交通通讯 支出% | 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 | 2023 | 268.9 | 57.79 | 1.8 | 3.9 | 2023 | 311.2 | 58.80 | 1.44 | 5.37 | 2023 | 383.6 | 58.62 | 2.58 | 7.81 | 2023 | 483.4 | 49.13 | 5.58 | 11.18 | 2023 | 624.5 | 45.48 | 9.59 | 11.56 |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23》 (1)根据表2描述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指出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6分) (2)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途径是大力发展农业,根据所学经济学知识,提出发展农业的有效经济措施。(6分) (3)结合材料分析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从党的宗旨出发解决农民脱贫致富问题的。(10分) (4)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原理,结合材料说明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改革发展中为什么要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10分) 39.(60分)阅读分析资料和图5,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鲁)肃对(孙权)曰:“……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釁(缝隙,可乘之机)……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刘表死,肃进说曰:“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三国志·鲁肃传》 材料二 (诸葛)亮答(刘备)曰:“……今(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鲁肃和诸葛亮对荆州认识的相同之处。(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鲁肃和诸葛亮提出的战略目标及实现步骤。(12分) (3)根据材料一、二,分析荆州问题对孙、刘双方未来关系的影响。(4分) 图5示意古荆州部分地区。 图5 (4)据图5分析古荆州地区的交通区位。(12分) (5)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当时荆州地区的农业发展条件。(8分) 材料三 三国时期的荆州地区包括现在的湖北、湖南部分地区。这一区域位于我国经济梯次发展战略的中部。为统筹区域经济发展,近年来国家推进“中部崛起”战略,确定其为重点开发区域,拟加大对该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等财政投入,从而使该地区面临吸纳资源、资金和人才的绝好时机。同时,东部发达地区进入产业升级换代的新阶段,也使该地区具有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 改革开放30年来,尤其是在“中部崛起”战略的指导下,位于该地区的甲地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在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的同时,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表3三次产业产值比重表(%)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2023年 | 全国 | 28.2 | 47.9 | 23.9 | 甲地 | 51 | 30 | 19 | 2023年 | 全国 | 11.3 | 48.6 | 40.1 | 甲地 | 29.7 | 33.5 | 36.8 | (6)根据表3,指出甲地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 ,并分析其经济发展的特点。(10分)(7)运用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结合材料分析三国时期的荆州地区在当时和现在所处地位的不同。(10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