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学生已有基础出发,理解城市化的含义 密切知识的前后联系,通过本地具体生动的材料,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及知识基础,帮助学生理解城市化的含义。 案例1: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以下材料。 材料1:随着厦门翔安新区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翔安区原有的111个村委会到目前为止已经有81个改制为社区居委会。“村改居”后,各社区居委会挂牌正式成立,“村改居”的居委会将配合当地派出所办理由农村村民向社区居民的身份转换。 材料2:播放视频《民工潮》 材料3:2023、2023、2023上海市城市用地图 教师提出: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 在学生充分讨论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帮助学生明确:这种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案例2:教师让学生读人教版教材31页“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思考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有哪些变化?同桌互相讨论,看谁从图中收集到的信息多。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提出:我们用什么来衡量城市化水平呢?最后归纳得出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加大,城市用地规模扩大。明确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可以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以上案例,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事例入手,提供相关地图,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并且与前面所学的人口迁移及城市的不同等级建立了联系,明确人口向城市集聚是人口迁移的一种形式。城市化对一个城市而言,就是城镇等级升级的过程;城市化对一个地区而言,就是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学生对城市化概念的深刻理解, 二、从个案到规律,归纳得出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进程 在教学过程中应介绍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可采取由个案到规律的归纳式教学方法,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再得出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进程。 案例3:教师提供英国伦敦城市化进程的相关材料,让学生根据有关数据绘制英国伦郭城市化进程曲线图,在此基础上,尝试根据英国城市化进程曲线图和有关材料,对英国伦敦城市化进程进行分段,并说出划分的依据。然后展示教材33页“城市化进程示意图”,让学生完成下表: 各小组进行订正后,教师鼓励学生由图质疑,以下是课堂实录: 小组1:城市化的初期阶段和后期阶段城市化进程都很慢。它们慢的原因相同吗? 小组3:城市化的后期阶段出现城市人口迁往农村和小城镇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小组5:…… 以上教学过程,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采用数学建模的方式,让学生归纳得出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一般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材料、运用实例说明地理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地图创设质疑情境,留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激发,探究能力的增强,加深学生对城市化进程的理解。 三、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总结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空间差异 教师提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有关资料,引导学生以时间的视角,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及成因,进而总结得出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空间差异。 案例4: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33页读图思考题及34页活动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完成以下表格,进而让学生明确造成上述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二者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 | 所处阶段 | 城市化起步 | 城市化水平 | 其他特点 | 发展中国家 | | | | | 发达国家 | | | | | 以上教学过程教师充分利用人教版教材的活动设计,是对“世界城市化进程示意图”的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比较分析能力。 四、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感悟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选择研究性学习课题,如城市住房调查等,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体会感悟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案例5:学生组成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研究以下课题 1.了解20年前厦门市的状况,现在与当年相比有哪些变化? 2.厦门市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可以从环境、交通、居住条件、社会治安等方面选择一个课题展开调查。 3.针对厦门市城市化出现的问题,就如何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提出自己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