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这门文科中的理科,可着实让同学们头疼了。其实呀,巩固地理书本知识的基础,抓住重点复习是有效方法。不妨跟随优学地理网小编一起,看看下文的地理基础知识要点总结,说不定能将同学们脑袋瓜中的疑云一扫而尽呢! 一、区域地理特征的分析 地理要素 | 特征描述 | 自然 | 地形 | 地形类型(较大的区域一般描述为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这五大地形类型,而较小的区域则应细至山谷、冲积扇、三角洲等地形)、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及分布、具有典型特征的地形(如欧洲多冰川地貌) | 地势 | 地表的起伏状况(如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地势高低(如青藏高原地势较高、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 | 气候 | 主要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进行,气温包括气温的高低、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等,降水包括降水量的多少、降水的季节分配、导致降水偏多或偏少的原因;此外还要考虑光照情况、气温和降水的组合情况(如季风气候最突出的特点是雨热同期) | 河流 | 水文特征:径流量、汛期(长短、次数)、是否会出现凌汛、结冰期(有无、长短)、含沙量、水能蕴藏量等。水系特征:源地、流向与所注入的海洋、长度、流域面积、支流(多少、对称与否)及水系形状等 | 资源 | 种类多少、储量大小、开采条件的好坏 | 人文 | 人口 | 人口的密度、地区分布、增长、结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 | 城市 | 沿交通线、河流、海岸等分布,多分布在平原、河谷等地区和河流干支流交汇处、河流入海口处 | 农业 | 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农作物种类及分布、农业部门结构、生产水平(商品率、机械化水平、集约化程度、专业化水平等)、生产经营方式 | 工业 | 工业地域分布、发达程度、主要部门及结构、技术水平、主要的工业中心等 | 区域 | 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人文地理特征(人口、城市、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等) |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特征 自然区 | 东部季风区 |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 青藏高寒区 | 地势 | 海拔较低,位于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 | 海拔较高,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 | 海拔很高,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 | 气候 | 季风气候(热带、亚热带、温带) | 温带大陆性气候 | 高寒气候(高原气候) | 植被 | 以森林为主 | 草原、荒漠 | 高山草甸、荒漠 | 土壤 | 多为钙质土,淋溶作用强 | 有机质含量较低,可溶性盐分含量较高 | 土壤发育程度很低,土层薄 | 水文 | 多外流河(湖) | 以内流河(湖)为主 | 多冰川、湖泊,多大江、大河源头 | 地形 | 以平原、丘陵为主 | 以高原、盆地为主 | 以高原、高山为主 | 农业 | 农业发达 | 牧业、绿洲农业、灌溉农业 | 畜牧业和河谷农业 |
三、河流特征分析 1.河流水文特征分析:流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汛期、含沙量、有无结冰期、凌汛、水能资源等。 (1)内流河:径流量小,汛期取决于气温高低,主要集中在夏季,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含沙量较大。 (2)外流河:流量的大小取决于该流域气候的降水量多少,汛期取决于大气降水的季节变化,含沙量取决于植被覆盖率,有无结冰期取决于冬季温度是否低于0℃。 (3)河流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河流径流量大;落差大。 例:我国西南地区水能丰富,主要原因是:地处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径流量大;地处一、二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 (4)凌汛形成条件:有冰期、低纬流向高纬。在我国凌汛最严重的是黄河,主要发生在上游河套河段和下游山东河段。 2.河流水系特征分析:河流发源地、流向、流域面积、支流多少及分布、河流的形状(树枝状、扇形、平行、弧形)、河流宽窄曲直、河床比降。 3.河流航运价值分析:河流水量充沛,水位稳定,含沙量小,无结冰期,途经地区经济发达,则航运价值大,反之则小。 例1:莱茵河航运价值大的原因:河流水量充沛,水位稳定,含沙量小,无冰期,经济发达,航运价值大。 例2:俄罗斯的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航运价值不大的原因:纬度较高,封冻期长,水位、流量季节变化大,有凌汛现象。 四、我国几个典型地区的生态问题 1.东北地区的黑土侵蚀、湿地萎缩、森林破坏 (1)原因 ①黑土被开垦后,自然平衡受到破坏,引起土壤冲刷。②沼泽开垦导致湿地萎缩。③林木超采,毁林开荒,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导致森林资源减少。 (2)整治措施 ①对坡面、沟壑的治理,植树造林,土壤的培肥。②停止对沼泽地的开垦。③合理采伐,营造人工林,木材的综合利用,建设自然保护区。 2.黄淮海平原的土地盐碱化 (1)原因:春季干旱蒸发旺盛,地势低洼处地下水位距地表近。 (2)措施:调节、控制水盐运动。 3.南方丘陵山区的水土流失 (1)原因:能源短缺,农村薪柴匮乏,乱砍滥伐。 (2)措施:①发展节水农业。②退耕还林还草。③营建防护林。④推广生活用煤、天然气,解决生活用能问题。 4.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 (1)原因:①干旱多大风的气候。②丰富的沙源。③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④水资源利用不当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⑤大水漫灌。 (2)措施:①发展节水农业。②退耕还林还草。③营建防护林。④合理放牧。⑤推广生活用煤、天然气,解决生活用能问题。 五、我国主要河流的灾害及治理措施 1.长江洪水灾害形成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1)自然原因 ①长江流经湿润地区,流域广,支流多,汛期长,水量大,上游干流及中游支流洪水来量大,特别是雨季大范围内普降暴雨,引起长江上游干流和中游支流洪水同时暴发,中下游势必发生特大洪水灾害。 ②长江中游没有足够的调洪、滞洪和蓄洪场所。③长江中下游河道的泄洪能力不足。 (2)人为原因 ①长江中上游山区滥伐森林,森林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使森林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的作用减弱,又使大量泥沙入江,淤积河道、抬高河床,河道泄洪能力降低。②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使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减弱。 (3)治理措施 上游:山区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中游:各支流上游山区植树造林,保护水土;退耕还湖,加固堤防;疏通河道,裁弯取直等。下游:疏通河道,加固堤防等。 2.黄河“地上河”的成因、危害及治理 (1)成因 ①自然原因:黄河下游流经平原地区,水流速度减慢,河水携带的大量泥沙沉积下来,使河床不断升高。 ②人为原因:为了防止河水外溢,人们不断地加高堤坝,久而久之河床高出两岸的地面,便形成“地上河”。 注意:人为原因是形成“地上河”的主要原因,自然情况下不可能形成“地上河”。 (2)危害:下游的“地上河”易决口改道、泛滥成灾。 (3)治理:上游修建水库。根本在于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①生物措施——造林种草,使土不下坡,清水长流。 ②工程措施——打坝淤地,修筑梯田,以减少泥沙入河。 ③组织管理措施——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把治理黄土高原的任务分配到“一家一户”,谁治理,谁受益。下游加固堤防,疏通河道。 六、“3S”技术比较 | 遥感技术(RS) | 地理信息系统(G IS) | 全球定位系统(GPS) | 概念 | 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在航空器或航天器上对地物进行感知 | 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 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 | 别称 | 人的视力的延伸 | 地图的延伸 | - | 技术装备 | 遥感平台、传感器、遥感信息的传输与处理 | 计算机软、硬件 | GPS卫星星座(空间部分)、地面监控系统(地面部分)、GPS信号接收机(用6户设备) | 技术环节(工作流程) | 电磁波→收集→传输→处理分析→成果 | 信息源→数据处理→数据库→空间分析→表达 | - | 特征 | 范围大、速度快、周期短、限制小、应用广 | 采集、管理、分析、输出地理空间信息;空间分析,多要素综合、动态预测;计算机系统支持 | 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 作用 | 较短时间内获得全面资料,以便及时安排防灾、救灾 | 能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 | 能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 | 应用领域 | 资源调查(陆地水、土地、林草),专项调查(地质、考古、测绘)和规划管理(城市、工业区)及环境监测 | 野外科学考察、车辆管理等 | 资源清查、城乡规划、灾害监测、环境管理、宏观决策等 |
更多地理知识复习资料,尽在优学地理网,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