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影响植物分布最重要的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土壤 D.水文
【解析】 植物对环境的依赖性很强,在影响植物分布的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是气候,因为它决定了植物所得的热量、光照和水分的数量。
【答案】 B
2.海南岛可种三季稻的重要条件是( )
A.土壤肥沃 B.光热充足 C.降水较多 D.地形坦荡
【解析】 海南岛纬度较低,光热充足,农作物复种指数高。并且注意该题问的是“三季稻”的因素。
【答案】 B
3.自然带名称选择的依据是( )
A.地形类型名称 B.气候类型名称
C.植物分布类型名称 D.土壤类型名称
【解析】 解此题要明确认识植物的分布与环境的关系,还应知道什么是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植物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因此,许多自然带的名称用植物分布类型来表示。
【答案】 C
4.地球大气中的氧主要来自( )
A.水的分解 B.细菌的分解
C.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D.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解析】 光合作用就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答案】 D
5.生物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 )
A.植物的呼吸作用 B.动物的呼吸作用
C.植物的光合作用 D.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解析】 正是由于光合作用,使自然界的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并改造了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答案】 C
6.骆驼刺根系发达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为了避免被沙漠中的大风拔起
B.沙漠地区土壤沙性利于根系的伸展
C.能从很深很广的地下吸取维持生命的必要水分
D.叶枝繁茂,根系必然发达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了解植物对其生长环境的适应。骆驼刺根系发达是由于水分条件的制约。
【答案】 C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西双版纳地区的人工多层经济林是运用水分在林中垂直衰减的原理建立的
B.喜阴植物往往具有柔嫩、硕大的叶子
C.风使迎风面树枝不断生长,形成旗形树冠
D.二氧化硫造成矮牵牛叶片伤害症,花完好
【解析】 我国西双版纳地区的人工多层经济林,是运用光在林中垂直衰减的原理建立的;柔嫩、硕大的叶子是水生植物的特点;旗形树冠迎风面树枝受到损伤,背风面树枝不断生长。
【答案】 D
8.森林被称为“绿色水库”,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它能( )
A.增加降水 B.保持水土 C.涵养水源 D.调节气候
【解析】 1公顷林地含蓄水分要比1公顷裸露地多2023立方米,因此,森林被称为“绿色水库”。
【答案】 C
9.倡导“免赠贺卡”“免用一次性木筷”的出发点是( )
A.减少个人经济支出 B.节约木材,保护森林
C.减少固体垃圾 D.移风易俗
【解析】 森林不仅具有经济效益,更有着非常重要的环境效益,因此,应切实保护森林资源,以保护环境和促进农业的发展。
【答案】 B
二、双项选择题
10.旱生植物的特点是( )
A.叶子很小或变成细刺 B.根系发达
C.叶子柔嫩、硕大 D.根系不发达
【解析】 在不同条件下生长的植物,在个体形态、生理机能等方面常具有显著的差别,尤其体现在根系及叶子上。
【答案】 AB
11.地球早期大气的主要成分是( )
A.二氧化碳、甲烷 B.氧、氮
C.氢、氨 D.氮氧化物
【解析】 生物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表现之一是使早期大气(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甲烷、氢、氨和水汽),逐渐演变为现代大气(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答案】 AC
12.光合作用表现在( )
A.把有机物转化为化学元素 B.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C.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 D.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
【解析】 本题是对光合作用过程的考查,光合作用就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有机物,同时释放出氧的过程。
【答案】 BC
13.城市绿化的环境效益,主要表现为( )
A.涵养水源 B.保持水土 C.吸烟除尘 D.降低噪声
【解析】 城市绿地具有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声及美化环境等作用。
【答案】 CD
14.关于绿色植物在保护环境方面的作用,说法正确的是( )
A.绿色植物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具有净化空气的作用
B.城市绿化具有减轻污染、减弱噪声、吸烟滞尘、净化空气等作用
C.在黄土高原上造林主要起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
D.南方丘陵山区大力植树造林主要起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
【解析】 绿色植物具有多方面的综合环境效益。在不同地区造林可收到不同的效果。如在农田周围植树造林,主要起防风固沙、保护农田、保障农牧业高产、稳产的作用;在丘陵山区斜坡上植树造林,主要起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生态条件的作用;在城市植树造林主要收到净化空气、吸烟滞尘、减弱噪声、减轻污染、美化环境的效果。
【答案】 BD
15.滥伐森林可能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河流含沙量增大 B.地下水位持续上升
C.土壤肥力下降 D.河流水位下降
【解析】 滥伐森林会加剧水土流失,表层土壤被冲刷掉,因此肥力下降,而表层土壤被冲入河流,导致河流含沙量大增,河床淤积,河流水位上升,森林失去涵养水源作用,在同等降水的条件下,地下径流减少,地下水位下降。
【答案】 AC
三、综合题
1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甲、乙两植物的名称:甲___ ,乙____ 。
(2)甲植物生长在 _____环境中,该植物的生态特点是 _____。
(3)乙植物生长在___地区,这种植物的生态特征是 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环境对植物的制约作用,由于水分条件的不同,水生植物莲和旱生植物骆驼刺的个体形态有很大差别。
【答案】 (1)莲 骆驼刺 (2)水塘、湖沼等水湿 柔嫩、硕大的叶子,但根系并不发达 (3)沙漠 叶子变成细刺,根系很发达
17.读我国防护林体系图,回答问题。
(1)防护林体系A、B的名称分别是:A_____;B______。其作用分别是A____ ;B______。
(2)2023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的主要人为原因之一是长江上游地区 ,请将下列字母所表示的含义填入上面方框内,以说明该人为原因造成的严重后果。
A.水土流失 B.不涵养水源 C.水位上升 D.地表径流增加 E.汛期险情 F.滥伐森林 G.河床淤积 H.河流含沙量增加
【解析】 要求学生结合我国防护林建设,理解其对环境的作用。
【答案】 (1)三北防护林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 防风固沙、保护水土 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2)滥伐森林 (从左至右、由上而下依次为)FAHBGDCE
18.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图中四个空格中填出适当的分子式或化学元素符号。
(2)从图中可以看出,生物在地理环境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概括地说,生物出现后,使自然界中 的原有迁移方式发生了变化,同时改变了 圈、 圈和岩石圈。
(3)从图中可以看出,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周围环境中的 合成 ,同时把 能转化成 ,贮藏在有机体中。绿色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从空气中吸收 ,从土壤中吸收 ,合成有机物,同时释放 。
【答案】 (1)(从左至右,由上而下依次为)CO2 O2 N2 H2O
(2)化学元素 大气 水
(3)无机物 有机物 太阳 化学能 二氧化碳 水、氮和其他化学元素 氧气
更多地理试题分享,尽在优学地理网,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