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第三章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第一课时 课型:新课 【教学目标】 1、理解天气、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2、让学生知道气温的表示符号及读法,日均气温计算方法。 3、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及气温年较差。 【教学方法】 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 【重点】 1、气候概念 2、气温的年变化 【难点】 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气温的年变化【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用课件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引言: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前三章的内容, 第1章是地球, 第2章是地图, 第3章是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引导同学回答) 从今天开始,我们进行第三章的学习。 第3章 世界气候和自然景观的差异 这一章内容非常重要,是学习以下各个章节特别是区域地理的基础之一,因此,同学们一定要认真学习。 (二)学习新知,拓展探究 在没讲新课之前,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同学们昨天收听天气预报了吗?今天是晴天还是阴天,还是有雨雪的天气?吹什么方向的风?风力是几级,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各是多少摄氏度? 下面同学们打开书P41,看框里内容,这是2023年9月1日《人民日报》刊登的“北京地区天气预报”(找同学朗读) 好,从以上天气预报内容,同学们思考,天气预报中说的天气指是什么?(引导学生对应地转报) 天气: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 那么同学们再想,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天气预报内容一样吗?(不一样)对,是不同的,这又说明了什么呢?(启发同学理解)天气是时刻变化的。 刚才我们说的是北京的天气,如果要讲北京气候就同天气的说法不一样了,北京的气候是:春季温暖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晴朗,冬季寒冷有雪。 根据北京市的气候特点,同学们思考上述的气候特点是怎样归纳出来的?也就是说什么叫气候?(引导同学总结) 气候:一个地方的多年天气平均状况 同学们进一步思考,“一个地区冬冷夏热,这个特点会不会在几年,几十年内有所改变呢?(不会,因为气候一般变化不大)” 天气和气候我们懂了,下面我们总结一下天气和气候有什么不同? 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1时间长短不同。 2、天气时刻在变,气候较为稳定。 同学们根据刚才所理解的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和区别看“想一想”栏目,(找同学回答,教师总结) 好,学习世界气候,先要知道气温,气压和降水的分布与变化,下面我们就来学习。 1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一、气温的测定 人们常说今天很冷,或是很热,这是人们感觉到的大气的冷和热,但是要确切地知道大气的温度,也就是气温,还要看温度表。 1、气温的表示符号及读法 °C读作摄氏度 例如15℃读作十五摄氏度。20℃、-40℃、17.5℃ 、-16℃(叫同学读) 接下来我们再看一下气温的观测及日均温的计算。 2、气温的观测及日均温计算 对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要进行3——4次,一般在北京时间8点、11时、20时、2时进行观测,同学们想一想,每天进行观测,为什么要选14时和2时?(是一天中接近最高值和最低值出现的时刻) 下面同学们根据P42、 4.3图,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观察这四个时刻气温各是多少度? 计算一下平均气温(7℃+15℃+12℃+3℃)÷4=9.2℃。我们计算出来的这个平均气温就是日均温。 同学们思考,日均温我们会计算了,下面大家思考,怎样用类似的方法,求得一个月或一年的平均气温。 月平均气温=30天或31天的日均温相加,除以30或31所得的商 年平均气温=12个月的平均气温相加:除以12所得的商。 一个地方的气温在一天、一个月、一年当中不是固定不变的的,而是时刻在变化的,下面我们就看一下气温是如何变化的? 二、气温的变化 1、气温的日变化。 一天当中,气温有时高,有时低,在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2时。 2、气温的年变化 以前我们学习过,北半球四季的划分,夏季是哪几个月(6、7、8)冬季包括哪几个月?(12、1、2)最热月7月,最冷月1月,南半球正好相反,最热月1月,最冷月7月。那么月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就出现在1月,南半球出现在七月,月平均最高气温,北半球出现在7月,南半球出现在1月。 我们就把一个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值与月平均气温最低值之差,叫做该地的气温年较差(叫同学在书上画出) 3、气温年较差 和同学一起做“想一想”栏目。 ①北京气温年较差26℃-(-4.7℃)=30.7℃ ②气温年较差大,冬冷夏热,冬夏气温变化显著,年较差小,冬夏气温变化小(让同学写书上) (三)小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