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第三章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第二课时 课型:新课 【教学目标】 1、理解天气、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2、让学生知道气温的表示符号及读法,日均气温计算方法。 3、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及气温年较差。 【教学方法】 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 【重点】 1、气候概念 2、气温的年变化 【难点】 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气温的年变化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用课件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引言: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和区别,又学习了气温的测定和变化。下面同学们思考,二者有什么区别? 1、什么叫天气,什么叫气候。 2、气温一般用什么表示,如何读?(同学回答,老师总结) 3、什么叫气温年较差? 上一节我们还学习了气温的变化(板书) 1、气温的日变化。 2、气温的年变化。 3、气温的年较差。 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1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4、温、寒、热带四季气温变化的不同特征。 地球上不仅不同纬度地方的气温不一样,就是在同一地方,各月、各季的气温也有差别,例如我们长春,冬夏春秋四季,大家说气温一不一样啊?我们处于温带。四季气温的变化非常显著,最高温有时达33 —35℃,最底温有时达-28 —30℃,这种差别在热带和寒带,同学们想一想明显吗?(不明显)。 热带这种差别最小,那里各月的气温都很高,寒带各月气温都很低、不过呢,各月寒冷的程度是不同的,下面同学们打开书P43图 4.6(指导同学看,判断A、B、C三图哪个是热带,哪个是温带,哪个是寒带) A:热带 全年各月气温都高,均在20℃以上,气温变化曲线弯曲程度很小。 B、温带:各月气温高底变化明显,四季分明,气温曲线弯曲程度也大。 C、寒带:各月气温都低,大多在0℃以下,只不过各月寒冷程度不同。 好了,气温的变化我们学完了,我们知道大气是从太阳那里得到光热的,这是人人都知道的,那么大气是怎样受热的呢?在没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同学们首先把书打到前面彩页看彩图3,山地景观,同学们,离我们较近的山麓是绿树草场,远景山顶白雪皑皑,大家想过没有(1)山麓离太阳比山顶距太阳远些,为什么为绿树和草场,而山顶离太阳比山麓远,为什么山顶白雪皑皑呢?常年不化呢?(大气受热并不是直接来自太阳) 那么大气的热量到底来自何处呢?再把书翻回来,看图4.4和4.5(总结出地面是大气的唯一热源)气温的变化不仅每天不一样,在地球表面各年的气温也不一样,有的年份气温偏高,有的年份偏低,下面我们看一下气温的分布情况。 (二)学习新知,拓展探究 三、世界气温的分布 以前我们学习过等高线,那什么叫等高线呢?人们根据世界各地气温的观测记录,把气温相同的地点,在地图上用线连起来,这叫做等温线 1、什么叫等温线(找同学在右图中,将气温相同的各点连成线) 刚才已经把气温相同的各点连结成线,假想这是一块完整的平坦陆地或者海洋,我们看在上面画出的等温线。 1、等温线大体上与纬线相平行。 2、同纬度上各地的气温大至相同。 3、不同纬度上的各地,气温高低不同。 下面同学们打开书P45图4.7“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回答以下问题 1、看气温从赤道向两极有什么变化规律?是什么原因形成的?(从赤道向极地气温逐渐降低,因各纬度地带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不同) 2、把0℃和30℃等温线找出来,分别说明世界寒冷地带和最炎热地区各分布在地球上的哪个部分(寒冷地带——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地带。最炎热地区——20°N——30°N的撒哈拉沙漠地区) 3、同学们仔细观察,看一看北半球20℃、10℃、0℃等温线是不是与纬线相平行?(不平行) 这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们一起来分析: 分析之前找同学读P45,读一读水陆温度的差异,总结出。 3、海陆影响——夏季陆高海低,冬季陆低海高 地球表面陆地和海洋受热和放热的情况不同,一般是陆地受热快,放热也快,海洋受热慢,放热也慢。 各地气温的差异,除了受纬度和海陆的影响外,还受地势高低的影响,夏天特别热的时候,有很多人到庐山去避暑。庐山在江西,本来江西气温非常高,但因为庐山的海拔很高,所以气温就比地面低很多,非常凉爽,所以,山地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会逐渐变低,看书P45,4.8图。 4、地势影响——高原、高山气温低,平原气温高从观测得知,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内降低0.6℃,因此,在同纬度地带内,高山,高原的气温较低,平原的气温较高。 四、人类活动对气温的影响。 不知同学们感觉到没有,近年来,全球的气温在明显变暖的趋势,这是因为什么呢?(找同学回答)这是因为现代工业发展以后,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日益增多。 二氧化碳能大量吸收地面放出的热量,使大气增温,如果不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全球的平均气温有可能继续升高,北极和南极的冰川会部分融化,据科学推测,若干年后,南极冰川如果全部融化,将淹没整个世界。因此,地球日益变暖并不是乐观的,怎么样防止地球日益变暖是非常重要的(设法减少向大气排放CO2) (三)小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