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检测(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50分) 2023年2月15日约9时20分,一道亮光划过车里雅宾斯克州上空,留下粗大的白色尾迹。俄罗斯航天局当天下午确认,一颗陨星以每秒大约30千米的速度坠落。据此回答1~2题。 1.该陨星所处的最低一级天体系统是() A.地月系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解析该流星体成为陨星时,已进入地球大气层,因此其所处的最低一级天体系统是地月系。 答案A 2.流星体闯入地球大气层,因同大气摩擦而产生光迹,被称为流星现象。右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虚线箭头表示流星进入大气层的方向。在流星体完全相同的情况下,从地球上观看流星现象更为明显的情况最可能是() A.a B.b C.c D.d 解析流星逆着地球自转方向进入大气层时,摩擦一般更强烈,如果处于夜晚特别是黎明时分,流星现象会更明显,故a情况最符合题意。 答案A 我国2023年发射“嫦娥三号”卫星,实现了软着陆、无人探测及月夜生存三大创新,读太阳系局部图,M是地球的自然卫星,分析完成3~5题。 3.图中的天体系统级别有() A.1级 B.2级 C.3级 D.4级 解析图中的天体系统有地月系和太阳系2个层次。 答案B 4.“嫦娥三号”卫星考察的天体是() A.M B.N C.P D.Q 解析N、P、Q、M分别是:水星、金星、火星、月球。 答案A 5.与N、P、Q相比,地球上有利于生命形成的优越条件是() ①太阳光照一直比较稳定②表面温度适于生物生存③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④有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①和③的条件N、P、Q行星都具备,只有②④的条件是地球独有的。 答案B 读黄道面与赤道面的交角图,回答6~8题。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目前的黄赤交角是66.5° B.图中角a是黄赤交角 C.地轴与黄道面的交角就是黄赤交角 D.黄赤交角度数即是南、北回归线的度数 解析黄赤交角是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目前其大小约为23.5°,其与南北回归线的度数相同。 答案D 7.假如黄赤交角变大,那么 () A.热带范围变大 B.温带范围变大 C.寒带范围变小 D.五带范围不变 解析黄赤交角变大,则热带、寒带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小。 答案A 8.地球上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产生的现象是() A.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B.长江口河道右偏 C.地方时差 D.昼夜更替 解析B项是地转偏向力作用的结果,C项是地球自转的结果,D项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答案A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9~10题。 9.在地球由D向A运动的过程中,我国出现的文化现象是() A.吃月饼,共庆团圆 B.荡秋千,踏青插柳 C.放鞭炮,守岁迎春 D.望双星,鹊桥相会 解析由地球公转方向和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可判断出,D为春分日,A为夏至日,B为秋分日,C为冬至日,进而可判断四个选项中地球所处的位置。 答案B 10.在地球由B向C运动的过程中() A.北半球白昼变长,但短于夜 B.南半球白昼变长,并长于夜 C.北半球黑夜变长,但短于昼 D.南半球黑夜变长,并长于昼 解析由秋分日到冬至日的过程中,太阳直射南半球并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变短,且短于夜;南半球白昼变长,且长于夜。 答案B “天宫一号”于北京时间2023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据此完成11~12题。 11.“天宫一号”发射时,美国华盛顿(西五区)的区时是() A.9月28日8时16分3秒 B.9月29日8时16分3秒 C.9月29日18时16分3秒 D.9月30日10时16分3秒 12.“天宫一号”发射时太阳直射点() A.位于南半球,并向南移动 B.位于北半球,并向北移动 C.位于南半球,并向北移动 D.位于北半球,并向南移动 11~12.解析第11题,题干中给出了东八区的区时,西五区区时比东八区晚13个小时,其区时应为东八区区时减13小时,故B项正确。第12题,“天宫一号”9月29日发射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向南移动。 答案11.B12.A 读不同地点昼长随季节变化统计曲线图,回答13~14题。 13.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位于北半球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4.图中①②③④四地,自转线速度由快到慢依次是() A.①③②④ B.①②③④ C.④③②① D.③②①④ 13~14.解析第13题,①地全年昼长都为12小时,位于赤道;②地冬至日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位于南半球;③地冬至日出现极昼现象,夏至日出现极夜现象,位于南极圈上;④地在春分至秋分期间出现极昼现象,位于北极点。①②③④四地中,位于北半球的是④地。第14题,根据上题的结论可知②、③两地都位于南半球,但②地纬度低于③地。地球自转线速的分布规律是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故B项正确。 答案13.D14.B 15.下列图中,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造成平直河道两岸冲刷与堆积的差异(阴影部分为堆积物),若河流由西向东流,则正确的图示是() 解析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由西向东流的河流在北半球南岸受冲刷,北岸堆积;在南半球北岸受冲刷,南岸堆积。 答案B 如图阴影部分为黑夜,A点在北极圈上且出现极昼,据此完成16~17题。 16.此时角α应该等于() A.23°26′ B.30° C.45° D.66°34′ 17.B点的时间可能是() A.6月22日3时 B.6月22日6时 C.12月22日15时 D.12月22日18时 16~17.解析从图和题干可知,北极圈到北极点之间出现了极昼,所以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处于北半球的夏至日。图中此时的晨昏线应偏离经线23°26′,故α为66°34′。图中黑夜与白昼的分界线为晨线,所以其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应为6时。 答案16.D17.B 日本地震学家于2023年9月13日乘坐“地球”号深海钻探船深入海底,探寻地震的起源。如果“地球”号停泊在水深2 500米的海洋上进行深海钻探作业,它可以从海底向下钻探7 000米。据此回答18~19题。 18.关于“地球”号深海钻探船钻探深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只能钻探地壳内部 B.可能钻探到莫霍界面 C.可能钻穿古登堡界面 D.能钻探到地心 解析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以上,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大陆部分较厚,约33千米,大洋部分较薄,约6—8千米。“地球”号深海钻探船可从海底向下钻探7 000米,因此可能到达莫霍界面,故选B。 答案B 19.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 B.岩石圈与生物圈的关系密切 C.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 D.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 解析岩石圈的土壤层是生物生存的重要场所。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答案B 下图为黄道平面与地球球面相对位置示意图。图中①点为黄道平面与地球球面交接线的最北端。②为该交接线上一普通点。读图回答20~22题。 20.若太阳直射点位于①点时,北京时间刚好为18时36分,则①点的经度为() A.30°E B.159°W C.21°E D.无法确定 解析太阳直射点位于①点时,即①点地方时为12时时,其比120°E的地方时(即北京时间)晚6小时36分钟。由此推算,①点的经度应为120°E-99°=21°E。 答案C 21.已知②点的纬度为15°N,某年太阳直射点移动到该点时的日期恰好为5月1日。据此推测,这一年11月1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约为() A.10.5°S B.15°S C.19.5°S D.24°S 解析5月1日距离夏至日的时间间隔与11月1日距离冬至日的时间间隔相当,则11月1日太阳直射点纬度和南回归线的纬度差也与5月1日太阳直射点纬度和北回归线的纬度差相当,由此可知11月1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约为15°S。 答案B 22.若太阳直射点由②点向①点移动,下列地理现象可能出现的是() A.地中海北部正值雨季 B.东非高原上的角马向北迁徙 C.安第斯山南部的雪线升高 D.密西西比河出现凌汛现象 解析太阳直射点由②点向①点移动,即太阳直射点北移,则东非高原的雨带北移,导致高原上的角马向北迁徙,故选B。 答案B 2023年11月9日至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胜利召开。下表示意本次会议召开期间全球四个城市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情况。读表回答23~25题。 11月9日11月10日11月11日11月12日 甲36°51′40″36°36′10″36°20′54″36°05′39″ 乙82°01′31″82°16′41″82°32′58″82°48′14″ 丙78°57′59″78°42′13″78°26′56″78°11′41″ 丁89°44′28″90°00′00″89°45′03″89°29′33″ 23.表中甲、乙、丙、丁四地,从北向南排列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 B.丁—丙—乙—甲 C.乙—甲—丁—丙 D.甲—丙—丁—乙 解析太阳直射点每天移动约0.26°,11月10日太阳直射点约在12°S,这也是丁地的纬度位置;乙地正午太阳高度逐日增大,应位于丁地以南;甲、丙两地正午太阳高度逐日减少,应位于丁地以北,经计算可知甲地约为42°N;甲地正午太阳高度比丙地小,其位置最偏北。故四地由北向南的排序是甲—丙—丁—乙。 答案D 24.甲、乙、丙、丁四地,全年昼夜长短变化幅度由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 A.甲—丙—乙—丁 B.丙—乙—甲—丁 C.甲—乙—丁—丙 D.丁—丙—乙—甲 解析根据11月10日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并结合第1题分析可知,丙地位于丁地北边,靠近赤道,纬度最低,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最小;甲地纬度最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最大。 答案C 25.在巴西留学的某同学收看了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开幕式。表中四地,最可能位于里约热内卢市附近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里约热内卢市位于南回归线附近,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会议召开期间其附近的正午太阳高度应逐日增大,B选项正确。 答案B 二、综合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如图为太阳系局部示意图。 材料二2023年8月16日,记者由三亚市有关部门获悉,近日,编号为2023号的小行星荣获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正式命名为“三亚星”。 (1)写出下列字母表示的地理事物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4分) (2)八大行星绕日公转具有________的特点,即都是自________向________公转。请在图中地球的公转轨道上用箭头表示出来。(3分) (3)图中所示宇宙空间范围内共包括________级天体系统,其中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是________,其中心天体是________。(3分) (4)“三亚星”属于________(字母)范围内的一颗小行星,其内侧的大行星为________,其外侧的大行星为________。(3分) (5)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与其所处的宇宙环境和自身条件关系密切,此图能反映出来的有哪些?(2分) 解析第(1)问,根据太阳系各主要天体的分布即可正确判读。第(2)问,太阳系八大行星均自西向东公转,具有同向性的特点。第(3)问,图中包括太阳系和其他行星系(如地月系)两级天体系统,其中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是太阳系,其中心天体为太阳。第(4)问,“三亚星”属于小行星带(C)中的一颗小行星,其内侧(距太阳较近的)大行星为火星,其外侧(距太阳较远的)大行星为木星。第(5)问,读图可知,太阳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得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同时,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有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条件。 答案(1)太阳哈雷彗星小行星带天王星 (2)同向性西东图略(逆时针方向)。 (3)2太阳系太阳 (4)C火星木星 (5)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有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条件。 27.图1为西半球侧视图,若西半球和夜半球完全吻合,完成下列要求。(10分) 图1 图2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若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则北半球此时正处于________季。 (2)此时晨昏线的位置是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是晨线,________是昏线。 (3)将图1利用图2转换为昼夜各半的侧视图,标注经度。 (4)写出B点的经度,并在新画的图上标出其位置。 (5)此时,图中A点的地方时是________时,C点的昼长是________小时,北京时间是________。 解析第(1)题,西半球和夜半球完全吻合,说明太阳直射赤道和东半球的中央经线(70°E);若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则北半球正处于秋季。第(2)题,此时晨昏圈与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相重合,20°W是晨线,160°E为昏线。第(3)题,昼夜半球各半说明图中最中间的经线是晨线或昏线。第(4)题,B点所在经线为西半球中央经线,经度为110°W。第(5)题,A点位于昏线上,地方时为18时,C点昼长为12小时,北京时间可通过A点(160°E)为18时,计算出120°E的地方时。 答案(1)(0°,70°E)秋 (2)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20°W160°E (3)见图 (4)110°W。见图 (5)202315时20分 28.读我国年太阳辐射能分布区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我国太阳能丰富的地区,与地形地势、气候有什么样的关系? (2)①地区太阳能丰富的原因是什么?②地区太阳能丰富的原因又是什么?说明在②东侧地区发展太阳能发电站的有利条件。③地区太阳能最少的原因是什么? (3)下列曲线中,较符合从①→③一线的太阳能变化曲线是() 解析本题考查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能分布及成因和利用状况。我国太阳能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部地区,这里降水少,云量少,地势高,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所以太阳能丰富。内蒙古高原太阳能丰富,荒漠面积广大,利于太阳能发电站建设,同时距离东部市场近。①→③一线太阳能变化,可以从图上来分析趋势,青藏高原最多,经过高原东南部地区降水较多地区,太阳能数量减少,之后又增多,四川盆地最少,变化为大—小—大—小。 答案(1)多分布在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的高原山地,多为大陆性气候,晴天较多。 (2)①地区海拔高,云量少,大气透明度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故太阳能丰富。②地区气候干燥,晴天多,云量少;夏季白昼长,太阳能丰富,利于建设太阳能电站;邻近我国东部地区,利于电力输送到市场;太阳能电站占地较多,此地荒漠多,利于利用荒地;邻近华北电网,有利于进入统一电网。③地区雨日多,云量多,大气反射作用强。 (3)A 29.读世界四个不同地点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情况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回答下列问题。(15分) (1)图①所示地区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情况为________,该地位于________地区。 (2)图②所示地区冬至日昼长________小时,该地位于________(南、北)半球。春分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是________。 (3)图③所示地区位于五带中的________带,判断依据是________。 (4)四地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________所示地区,昼长年变化幅度最大的是________所示地区。 答案(1)昼夜等长赤道 (2)18南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3)北寒夏至日出现了极昼现象(冬至日出现了极夜现象) (4)图①图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