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靠积累,学习更需要抓重点!同学们可不能盲目学习呀,为此,优学地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知识要点与习题精讲,希望同学们抓紧学习起来呀! 1.对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在学习时可利用比较法,通过对比加深认识。如下表,比较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差异: 运动形式 | 旋转中心 | 方 向 | 周 期 | 速 度 | 角速度 | 线速度 | 自 转 | 地轴 | 自西向东 | 恒星日 | 除两极 各地相同 | 由低纬向 高纬递减 | 公 转 | 太阳(太阳系中心) | 自西向东 | 一年 (恒星年) | 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 |
2.在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可列表对比。 节 气 | 北半球夏至日 | 北半球冬至日 | 春秋分 | 时 间 | 6.22 | 12.22 | 3.21、9.23 |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 北回归线 | 南回归线 | 赤道 | 正午太阳高度 的分布规律 | 由北回归线向 南北两侧递减 | 由南回归线向 南北两侧递减 | 由赤道向南 北两侧递减 | 昼夜长短 的分布规律 | 越往北昼越长,北半 球昼长于夜,北极圈 内出现极昼。南半 球夜长于昼,南极圈 内出现极夜,赤道上 昼夜平分 | 越往北夜越长,北半 球夜长于昼,北极圈 内出现极夜。南半 球昼长于夜,南极圈 内出现极昼,赤道上 昼夜平分 | 全球昼夜平分 |
本节图像多,必须加强读图和析图能力的训练,培养空间思维能力,通过图像的变化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 3.从课本中第13页“恒星日与太阳日”图上分析可以看出:恒星日以恒星为参照物,是地球自转2023 所用的时间;太阳日以太阳为参照物,是地球自转202359/所用的时间,也就是说太阳日比恒星日地球自转多转了59/,多用了3分56秒的时间。假设地球自转或公转的方向其中任一个发生变化,或者两者都发生变化,结果会怎样呢? 【例1】读图,回答问题。(假设地球公转方向由东向西) (1)A是_________日,地球自转了_________,B是_________日,地球自转了_________度,所用时间是_________时_________分_________秒。 (2)当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方向都改变时,太阳日和恒星日会怎样变化? 思路:从图上可以看出,恒星日没有变化,地球自转了360度,时间仍然是23时56分4秒;但太阳日变化了,地球自转了不到360度(差59/),时间比恒星日短了3分56秒。 由图分析可知,当地球自转或公转方向其中任一个改变后恒星日不变,太阳日变得小于恒星日,当地球自转或公转方向同时改变时,恒星日和太阳日都不会改变。 答案:(1)太阳 20231/ 恒星 360 23 56 4 (2)当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都改变时,太阳日和恒星日不会改变。 4.在分析“地球公转轨道”图和“二分二至”图的时候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两图中太阳位置的差别。 【例2】读“二分二至图”,并回答问题。 (1)A、B、C、D四点分别表示的北半球的节气是:A_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D_________。 (2)当地球运行至C地时,太阳直射点在_________纬线上,这时我国处于_________(季节),北半球的昼夜长短变化是_________,北京( N左右)正午太阳高度约是_________。 (3)请在图中适当的位置画出地球公转的近日点E和远日点F,并说明这两点的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 思路:在“二分二至日”图中,太阳的位置处于地球公转轨道的中间,A、B、C、D四点的节气,可根据地轴倾斜方向来判断:当北极偏离太阳时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即A点;当北极偏向太阳时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即C点。然后再根据地球公转方向判断B为春分日,D为秋分日。当地球处于C处时,太阳直射20236/N,北半球昼长夜短(是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的时候),北极圈内出现极昼,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约为900-(400-20236/)=20236/ 。当地球运行到远日点时速度最慢,运行到近日点时速度最快。 答案:(1)冬至日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 (2)20236/N夏季昼长夜短(或昼最长,夜最短) 20236/ (3)画图略。当地球运行到近日点E处时,地球公转速度最快,当地球运行到远日点F处时,地球公转的速度最慢。 更多地理知识精讲,尽在优学地理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