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土地资源问题和矿产资源问题——我国的土地资源问题——表现—原因—我国的矿产资源问题——表现—原因 《中国经济周刊》2023年1月13日讯:国家粮食局局长指出,目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38亩,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据此回答1~2题。 1.材料显示,我国面临的严重资源问题是() A.耕地短缺 B.土地退化 C.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D.人均耕地日益减少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的两个数据是“题眼”,说明我国正面临严重的耕地短缺问题。 2.下列人类行为不会导致上述问题出现的是() A.退耕还林、还湖 B.过度放牧 C.污水排放 D.塔里木盆地推广滴灌技术 答案 D 解析 退耕还林、还湖属于生态退耕;过度放牧将导致草场退化、沙化,而沙漠移动过程中会掩埋耕地;污水排放将导致土壤污染;塔里木盆地推广滴灌技术可以节约水资源,扩大绿洲面积。 3.分布在河西走廊的重要有色金属矿产是() A.稀土 B.镍矿 C.铅锌 D.金 答案 B 解析 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分布的有色金属是金昌的镍矿。 4.合理利用矿产资源的根本原因是() A.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数量有限 B.矿产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 C.矿产资源伴生矿多,分选冶炼困难 D.人类面临矿产资源匮乏与枯竭的威胁 答案 A 解析 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相对于人类历史来说不可再生,对其合理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5.环境保护 坡耕地上的切沟由流水侵蚀而成。下图为切沟景观。 指出切沟对坡耕地的危害,并提出防治措施。 答案 危害:切沟分割土地,损坏耕地,妨碍耕作,(严重时可阻断交通);加大土壤侵蚀量(切沟形成后,水流集中,冲刷能力增强,水土流失加剧)。 防治措施:调整耕作方式,防止水流集中(如等高耕作、间作、修地埂等);修建引水排水设施(如修建排水沟等);(在水流集中区域)设置障碍(如草地,灌丛等);在切沟中修建拦水坝(谷坊);切沟填埋。 解析 材料中指出坡耕地上的切沟由流水侵蚀而成,说明切沟会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减少;图示切沟景观显示了切沟不断分割耕地,因此其不但破坏耕地,还会妨碍耕作。切沟的防治要从耕作方式调整、工程措施填埋等方面考虑,切沟一旦形成,如果不采取治理措施会导致切沟不断加宽加深,修建排水沟和拦水坝等能有效防治切沟的形成。 [基础过关] 1.下列景观图片中的地理事物,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铁矿石和石油是矿产资源,是在地质时期经过长时间地质作用形成的,开发后短期内不能更新;人类合理利用土地和砍伐白桦林后,依靠生态系统的自身力量,土地和白桦林可以得到恢复和再生,供人们永续利用。 2.中国地质部门在青藏高原发现了一种名为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的环保新能源,预计十年左右能投入使用。这是中国首次在陆域上发现可燃冰,从而成为继加拿大、美国之后,在陆域上通过国家计划钻探发现可燃冰的第三个国家。下列关于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可燃冰属于常规能源、可再生能源 B.可燃冰属于新能源、非可再生能源 C.可燃冰存在的范围比较广 D.可燃冰在不久的将来可完全可以替代煤、石油等矿产能源 答案 B 解析 可燃冰是一种天然气水合物,属于新能源、非可再生资源。 3.下列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 A.森林资源 B.天然气资源 C.煤炭资源 D.铁矿资源 答案 A 解析 森林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 4.下列关于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海洋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 B.地面上生长的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 C.能源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D.地下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答案 B 解析 自然资源中除矿产资源外都属于可再生资源。海洋资源中的矿产资源属非可再生资源,所以A项错误。能源资源中的生物能、水能、风能、太阳能等是可再生资源,所以C项也是错误的。地下资源中的地热能、地下水能,属可再生资源,所以D项也要排除。而地面上生长的资源指各种生物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一般埋藏在地表以下,不属于地面资源。 5.有关矿产资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矿产资源的特征之一是其非可再生性 B.发展中国家因人口多,对矿产资源的消费量大 C.全世界消费矿产资源的数量呈快速增长的趋势 D.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资源短缺问题 答案 B 解析 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这是其特征之一;发达国家消费了世界3/4的矿产资源;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产的发展,全世界消费矿产资源的数量明显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发展中国家虽然消费矿产资源较少,但也存在着矿产资源短缺的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6~7题。 材料一 近年来,一些采矿人员无视《矿产资源法》,纷纷涌入国家规划的矿区,把完整的大矿区、大矿带,人为地分割成若干小矿,乱采滥挖,使矿体从地表到深部,都被搞得支离破碎。 材料二 我国南方某地,铜矿资源丰富。为了炼铜,人们无休止地毁林开矿,加上当地其他一些自然原因,从这以后,泥石流危害严重。地面被冲刷出的沟谷多达上百条,使30%以上乡镇的生产生活受到影响。 材料三 我国有许多多种矿物共生在一起的矿床,但人们采矿时往往只采一种,抛弃其他有用成分。如采铅锌矿时,就把与之共生的硫铁矿(化工原料)抛弃,造成矿产资源的浪费。 6.材料中所述目前我国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A.进口矿产,后续资源不足 B.乱采滥挖,破坏环境,浪费严重 C.地质条件复杂,矿产的开采较为困难 D.矿产资源分布不均,增加了运输的负担 7.我们必须认真贯彻《矿产资源法》,做到() A.进口矿产,减少我国矿产资源的开采量 B.集中开采富矿,关闭贫矿 C.大力开采海洋矿产资源,禁止开发陆地矿产资源 D.制止破坏矿产资源的恶劣行为,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 答案 6.B 7.D 解析 第6题,考查的是开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A、C、D也是矿产资源问题,但既不是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也不是开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7题,要紧扣材料所反映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 8.我国矿产资源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A.多伴生矿,易于综合利用 B.矿产资源分布不均,但集中成片,可建立区域性矿产基地 C.矿产资源丰富,但资源不能配套 D.有色金属、稀土矿、煤及一些金属矿储量丰富 答案 D 解析 我国矿产多伴生矿,不易综合利用,矿产资源分布不均,矿产分布区和加工消费区不能配套,这是我国矿产资源的劣势。因此A、B、C都不正确,只有D正确。 [能力提升] 读“我国人均耕地变化图”,完成9~10题。 9.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这种趋势不影响我国农业生产 B.这种趋势应该继续下去 C.近期可以从根本上扭转这种趋势 D.应该加强耕地保护,抑制这种趋势 10.下列关于当前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说法正确的是() A.建设用地总量增长过快 B.生态退耕导致耕地减少 C.滥占耕地现象已不存在 D.城市用地紧张,房价不可控 答案 9.D 10.A 解析 第9题,我国人均耕地占有量持续下降,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第10题,生态退耕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建设用地增长过快,导致土地资源紧张。 2023年12月31日,中国颁布稀土出口配额制度,世界稀土产业将形成新的格局。下表是2023年部分国家和地区稀土储量、产量和消费量占世界百分比统计。据此完成11~12题。 国家储量(%)产量(%)消费量(%) 中国202341 美国20233 日本资料缺失026 其他20230 11.我国稀土资源储量从20世纪70年代占世界总量的74%,到2023年仅占36%,其主要原因是() A.世界稀土资源的储量基数提高 B.世界稀土资源的开采量增多 C.我国稀土资源过度开采 D.我国稀土资源的消费量下降 12.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在稀土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①减少初级矿产品的出口 ②针对稀土资源储量丰富的优势大力开采 ③对稀土资源进行保护性开采 ④进一步扩大稀土资源在世界上的出口份额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答案 11.C 12.B 解析 本题组考查了稀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我国稀土资源储量的减少与我国稀土资源的过度开采关系密切。稀土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将会造成严重的稀土资源短缺,因此必须对稀土原矿和经过初级加工的稀土进行出口控制;同时加强稀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 13.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性产业,耕地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读图概括我国耕地空间分布的主要特点。 (2)河套平原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农耕区之一,近年来土地退化现象严重,说明其主要表现;简述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针对这些现象可以采取的措施。 (3)珠江三角洲地区历史上是我国的“鱼米之乡”,但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该地区种植稻米的面积大幅度减少,而种植蔬菜、花卉的面积在上升,请分析其原因。 答案 (1)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和低缓的丘陵地区。 (2)表现:土地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措施:保护植被,禁止乱垦滥挖;合理排灌,提倡喷灌、滴灌;发展节水农业,种植耐旱作物。 (3)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城市化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迅速提高,因此当地农业的市场需求发生了变化,转为大规模生产需求量大、效益较高的蔬菜、花卉。 解析 第(1)题,由图和中国地理的知识可知,我国耕地多分布在条件适宜的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和低缓的丘陵地区。第(2)题,河套平原地区本身比较干旱,引黄灌溉使地下水水位上升,容易造成次生盐渍化,进而引发荒漠化问题。第(3)题,市场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珠江三角洲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崛起,市场发生了改变,因此其农业类型也就发生了相应的调整。 14.我国目前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 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北方和西部部分地区已出现重度缺水。结合下图,完成问题。 (1)我国水资源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2)针对水资源的分布特点,我国已利用京杭运河(乙图)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把长江流域丰富的水资源调往华北地区。根据对东线调水路线的调查发现,该线路调水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污染问题,其中A、B、C三个河段中污染最严重的是哪一段?为什么? 答案 (1)水资源短缺;浪费严重;污染严重;利用效率低。 (2)A河段。原因:工农业发达;人口稠密;船舶多;生产污水、生活污水的无节制排放;陆地面积狭小;虽然降水十分丰富,但地表水缺乏。 解析 第(1)题,结合甲图,联系生活实际作答。第(2)题,A为长江三角洲地区,这里人口、城市众多,工农业发达,生活和生产污水的排放多,加上陆地面积狭小,污染相对较重。 15.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水资源分布的地区差异 区域水资源占全国的比重人口占全国的比重耕地占全国的比重 外流区长江以南地区80.453.535.2 长江以北地区14.744.559.2 内流河地区4.925.6 材料二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 124亿立方米,2023年我国用水量为5 497亿立方米,不到全国的水资源总量的1/5,但缺水已成为对工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的因素。 (1)试分析我国水资源问题的现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导致水资源危机的基本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致水资源危机的客观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导致水资源危机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水资源危机对我国农业、城市生产和生活、生态环境有何影响? 答案 (1)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水资源分配不均,水污染严重 (2)人口的迅速增加和经济的加速发展 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不均 不合理利用水资源、浪费和污染以及流域植被和湿地的毁坏 (3)危及我国农业稳定发展如农田受灾、人畜饮水困难;影响我国城市生产生活如城市供水不足;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如水体污染、河川断流、城市地面下沉、沿海地区海水入侵等。 更多地理相关内容分享,尽在优学地理网!
|